百官入殿,韩佑瞅了半天,还是在北门御庸的指引下带着众人来到了应该站着的位置。
因为今天有很多使节在外面待朝,一会就会进入大殿,坐在龙椅上的老八还特意戴上了玉冠,也就是帝王冠冕。
冠冕有十二束垂旒,老八平常是不佩戴的。
皇帝平常上朝不顶着玉冠,明显是不合礼制的。
再者说了,这东西是权利的象征,哪怕是前朝昏君上朝也会佩戴。
不过本朝没人说过老八,有传闻说老八登基后和一些老臣开过一个小会。
当时在景治殿中,十二垂旒冠冕就摆在御书案上,老八指着冠冕说这玩意最早是被千古一帝始皇帝所佩戴的。
要知道冠冕世代相传,各朝各代的地方虽有改动,却也大差不差。
在礼乐兴盛的周朝时,不是现在这个周朝啊,反正那时候的周朝,冠冕并非只有天子御用,大臣与士人都可以佩戴,就是垂旒数量不同,按照阶级不同,数量不同,颜色和珠石材质也不同。 𝙈.🆅𝙤𝙙𝓣🆆.𝙡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主打的就是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各国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因不同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冠冕文化,比较出名的就是齐王冠、楚王獬豸冠、赵惠文冠等。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开始“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赐百官”,也就是将齐王冠赐给近臣谒者,变为高山冠,灭了楚后,将獬豸冠赐予掌法典的近臣,灭赵后,将赵惠文冠赐予近臣,也就是武冠。
之后秦始皇开始废弃周礼,祭祀天地时不再用天子十二章以及对应的冠冕制度,统一采用黑色服饰和冠冕。
到了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也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根据小道消息传言,老八刚登基时望着冕旒,有感而发,至于具体发了什么,是真是假也没人知道,只知道老八似乎是觉得自己没资格佩戴冕旒。
高句丽的女王用的是冕旒,十二束的。
瀛岛皇帝也是十二束的。
就连北关外的突厥和凉戎,后者祭祀也用十二束。
估计这让老八很恶心,一群异族弄了盗版货,还全是十二束,让他很排斥,让他恨不得将这群人的脑袋拧下来。
所以人们就猜测,除了重大意义之日佩戴外,想要让老八日常上朝也佩,应该是在打服或者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897章 质问群臣(2/2)
,看的是礼部。
那么不言而喻,民有所依,依的律法,律法保障百姓的权益。
伍有所赏,立了战功就要奖赏,田或钱,或身份。
子有所育,既是教育,也是养育。
毕竟是看三个衙署,都没人吭声,要是看一个衙署的话,那这个衙署必须出班。
“朕记得昨日开朝时,刑部言,工律颁于各道,政令通达,百姓无不赞扬朕,无不赞扬朝廷。”
提了刑部,尚书吴定弼只能出班。
“朕记得前些日子,礼部言,各道劝学官政绩斐然,入学者必之元年多出三成不止,待科考时,需要多增一些名额。”
礼部负责各道劝学的右侍郎也站了出来。
“朕记得,年关时,兵部言,帅有帅才,将有将勇,伍有伍忠,” 𝙢.𝕍🄾𝙙𝙩𝙬.𝙇𝓐
兵部左侍郎黄有为站了出来,这话兵部说过,还是兵部尚书说的,不过兵部尚书今天没上朝,只能他站出来。
“你等,戏弄与朕?”
依旧是平淡的一句话,三位官员连忙躬身施礼,言不敢。
“文武。”
“老奴在。”
“交于他们。”
“是。”
文武手中一直抓着一个小册子,走下台阶后率先交给了黄有为,其他二人也是靠近伸头看去。
这一看,三人面色大变,殿内文武百官好奇到了极点。
明天就是演武,按流程,上朝先了解演武的事,都到了这个节骨眼了,操办演武的韩佑肯定要说出个一二三,说完之后大家各抒己见查缺补漏,保持一致性后再选各国使节入殿。
其实按照往年,负责演武的鸿胪寺早就应该走流程了,也就是韩佑吧,拖来拖去才拖到了今天。
演武这么重要,天子上朝绝口不提,反而莫名其妙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似乎是在问责,就是不知这“责”的来源是什么,和抽风似的、
不知道册子中写的是什么,群臣有齐齐扭头看向钱寂、赵泰、周正怀三个大佬。
三位大佬也是面露困惑之色,这就代表他们也不知道小册子中写的是什么,更不知天子是几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