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是林为民上任国文社总编辑后烧的第一把火,获得了社长和书记的支持,推行起来并无压力。
他计划在三月份在全社推广,一、二月份两个月时间里则是先在《当代》编辑部做试点,给社里同事们一个心理准备和适应的过程。
《当代》是林为民在国文社起家的地方,人头熟、气氛融洽,是个当试验田的绝佳场所。
文件宣贯以后,《当代》编辑部便成了国文社很多同事光顾最多的地方,大家都想来看看,实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的编辑部到底是個什么样子。
来看西洋景的人注定要失望,除了办公室墙上多了贴了几张规章制度和图表,大家的工作还跟往常一样,并无什么不同。
大家失望而归,少不得对即将落实的政策嘀嘀咕咕。
社里的年轻人们,基本都对这次的政策持支持态度,社里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受益最大的应该是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活的编辑,以前社里的这些年轻人因为地位的关系,或主动、或被动的都必须加倍的努力工作,但有些时候工作干完了,荣誉却跟他没什么关系,更别提多劳多得。
中年人们对政策的态度比较淡然,这群人已经是社里的中坚力量,工资、待遇不算差,绩效考核对他们有些加成,但总体没有给予他们多少利益上的倾斜,当然了,也没有什么触动,大家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在老同志群体当中,这次的政策引起的反响就热闹多了。 𝙈.🆅🅾🅳🅃🅆.𝕃🅰
有觉悟高的老同志对林为民的锐意进取表示支持,有些安分守己的老同志觉得林为民纯粹是在瞎折腾,还有一部分老同志觉得林为民这就是在针对他们。
觉得林为民在针对他们的老同志人数并不多,这群人的感觉也没错,林为民确实是在针对他们。
这些人能力可能有,但喜欢倚老卖老、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的不多,整天拉着年轻人帮他们干活,社里的小年轻深受其害。
林为民没权力开除他们,但斩断他们占便宜的手的权力还是有的。
感受到林为民对于他们赤裸裸的歧视,这群为数不多的老同志,私下里在一起交头接耳,没少说林为民的坏话。
他们还串联着去找领导谈话,主任这级别的肯定不好使,社领导里程早春和林为民就是穿一条裤子的,他们便把目光放到了三驾马车之一的周书记身上。
周书记跟程早春、林为民早有默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506章 谁他娘的教你这么写小说的?(2/2)
《活着》发表后的反响也没有辜负编辑部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和它的前辈们一样,这部小说在发表后的短时间内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以先锋文学起家的于华,经过这些年的不断磨练,已经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余华早期写先锋小说,善于也乐于剖析人性之恶、之残酷,但在《活着》里面,于华的风格特点发生了转变。
在《活着》当中,厄运多,但恶行少;英雄少,但美德多。
透过《活着》,评论家们和读者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于华作为作家的成长。
对于评论家来说,这种成长是令他们欣喜的,中国文坛看起来又要多了一位了不得的大作家。
但对于读者们来说,于华的成长却令他们无比痛苦。 🅼.𝙫🅾𝓓𝙏🅆.𝙇𝓐
《活着》伴随着《当代》的热卖,在短时间内便拥有了上百万的读者。
雪片一般的读者来信迅速的堆满了编辑部的角落,其中绝大部分来信都提到了《活着》这部小说。
读者们对于《活着》的评价普遍是非常高的,凭心而论,这是部非常好的小说。
但恰恰是因为这种好,却令读者们倍感痛苦。
爹死了,娘死了,老婆死了,女儿死了,儿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孙死了。
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们不是没见过世面,一部文学作品死几个人算得了什么事,主角遭受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事。
可问题是,你他娘的不能可着一个人祸害啊!
在众多来信当中,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写信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声讨小说作者于华。
大家的意见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是谁他娘的教你这么写小说的?
不过抱怨归抱怨,就跟观众爱看苦情剧一样,你剧情越是虐,观众越是爱看,而且是边骂边看,看完了之后还得梨花带雨的说一句:写的真他吗好。
读者们的抱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对于于华和《活着》这部小说的肯定。
相比读者们的反应,评论界的反应就要简单多了。
众多评论家对于于华的成长感到欣慰,先锋小说在很多评论家眼中属于剑走偏锋,这一次《活着》的发表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