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嬷嬷回来的时候,带了六个太监,几人低头进入大殿后,恭敬的给谢皇后和南荣修行礼。
“叩见皇后娘娘,太子殿下。”
谢皇后看了过去,见他们颇为眼熟,便用眼神询问施嬷嬷。
“娘娘,他们几个以前都是伺候婉妃的,自婉妃去了之后,他们便闲了下来。”
施嬷嬷指着一个沉稳的太监道,“这个是挽流宫的总管,苏德海苏公公,其他几人有些拳脚功夫,抬轿子抬步撵跑腿都是没问题的。”
谢皇后听言,看向南荣修,南荣修微微点头,表示可以。
“婉妃去了两年多,待三年之期满,挽流宫将会安排其他宫妃入住,你们也需重新安排,不知你们有何打算?”皇后语气平缓的开口。
苏德海立即道,“全凭娘娘做主。”
来中宫之前,施嬷嬷已经跟他说过了。
婉妃病逝,他们给主子守孝三年之期一到,便要重回内务府,等待安排。
可陛下已有春秋,不会轻易纳妃,其他妃子又已有用惯的人。
太子离大婚还需几年,他们的出路不知在何方。
与其无尽的等待,不如抓住当下。
“你们可听说过羲和乡君?”谢皇后问道。
“知道。”苏德海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羲和乡君推万牲草,献水车图,发现青微草,是陛下亲封的一等乡君。”
“不错。”谢皇后压了口茶水,“羲和乡君是大庆功臣,陛下和本宫还有太子,都很看重羲和城。
如今,羲和乡君府邸即将建成,府中暂无人打理,你们几个可愿意去羲和城?”
“能伺候大庆乡君,小的倍感荣幸!”苏德海立即表态,其他几人也纷纷表示愿意。
他们心里也清楚,询问只是惯例,去与不去,他们说了不算。
“既然如此,那便下去准备吧,争取月底赶至羲和城。”
苏德海几人下去之后,谢皇后看向南荣修,“可还有?有的话,一并说了,否则就要过年了。”
这时,元隆帝的声音从外面传来,“皇后,可是宫人伺候的不尽心?”
“何以见得?”谢皇后眼皮一抬,“那些人是给羲和乡君挑的。”
元隆帝见南荣修也在,还有什么不懂的?
这一出,肯定是儿子的手笔。
“你倒是关心她。”元隆帝语气酸溜溜的,“也没见你对朕、对你的几个姐姐这般上心。”
“儿臣关心她们作甚?”南荣修语气薄凉,“除了十三姐、十五姐,还有十七会时不时问候儿臣几句,其他人儿臣都快要忘记她们长什么模样了。”
元隆帝“……”
谢皇后“……”
大白天的,说什么大实话呢?
“儿臣关心明珠,明珠会给儿臣捎带好东西,可七姐和九姐,每次见了儿臣不是哭诉驸马的不是,就是索要这个索要那个。”
后面那句,元隆帝自动屏蔽了,“羲和又给你带了什么?”
南荣修直接把人参拿出来。
看到人参,帝后二人同时一惊。
“这是……千年人参?”
元隆帝欲要伸手去摸,却被南荣修躲开了,“父皇,这人参儿臣是要卖给舅舅的。”
手僵在半空的元隆帝“……”
朕不要面子的吗?
“你外祖父身有旧伤
南荣修伸出两根手指。
“两千两?”元隆帝暗呼便宜,“那朕便替岳父买了。”
结果,听到南荣修无情的说,“两万两。”
“抢钱啊!”元隆帝语气激动,“什么时候,千年人参这么贵了?阿修,杀熟也不是这样的吧!”
南荣修不会因为对方是亲爹而有所动摇,反而激将道,“父皇坐拥万里江山,不会区区两万两都舍不得给岳父花吧?”
还区区!
这小子到底知不知道,两万两能买三万多担粮,是五万军队三个月的口粮?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这是舍得不舍得的问题吗?”元隆帝没好气道,“国库空虚,你不知道吗?”
南荣修也不好糊弄,“自从明珠发现青微草,户部这两个月省了不少银子。
父皇说国库空虚那便空虚吧,反正谢家是大族,想来外祖父也不缺这一株千年人参。”
元隆帝“……”
后边的语气,怎么那么不对劲呢?
南荣修朝门口大喊,“玄二。”
玄二很快进来,无声的给帝后行礼。
“这是从津西送来的千年人参,送去拍卖行竞拍吧。”
“等等!”元隆帝立即阻止,“千年人参可遇不可求,阿修,你确定要将好物流于外人田吗?”
“人参是明珠的,儿臣只是帮忙出手。”南荣修表明,“父皇嫌价贵,儿臣与母后又没有富余银两,父皇不要,儿臣自是要考虑其他人。”
“你们两没银子?”元隆帝一脸不信,“阿修,天还未黑,少糊弄你父皇。”
“父皇是惦记母后的嫁妆吗?”南荣修气死人不偿命。
“胡说八道什么!”元隆帝被气到了,“朕算是明白了,你为了给沈家明珠卖人参,连亲爹都敢下手。
行,不就是两万两银子么,朕买便是。”
南荣修终于给元隆帝笑脸,“外祖父知道父皇的心意,定会很开心的。”
谁要他开心?
元隆帝的视线转向皇后,想看她什么表情。
“母后也会很开心!”知道亲爹的心思,南荣修连忙补充道。
“是吗?”
话音刚落,只见皇后保养得宜的笑容漾出浅浅的笑意,“臣妾替父亲谢过陛下,准备午时了,陛下一起用膳吧!”
语气,不再是以前的敷衍,而是温柔如水。
元隆帝突然觉得,花两万两银子给岳父买人参,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般温柔的皇后,让元隆帝想起了当初的点滴。
他悸动的想要握住皇后的手,却发现,儿子和护卫都在,便生生忍住了。
“这笔银子走朕的私库吧。”
南荣修对玄二说,“记得让魏公公划两千两出来,入孤的私库。”
谢皇后“……”
这是什么操作。
第494章 两万两(2/2)
元隆帝神色古怪,“你与沈家明珠不是关系要好么?”
怎么还拿人家一成的银子?
“是明珠主动给的辛苦费。”南荣修没隐瞒,“这笔银子儿臣打算攒起来,给未来的太子妃当零花。”
元隆帝“……”
拿老子的钱,孝敬外祖父,帮朋友,自己还得了一笔。
一举三得。
简直不要太狗!
…
这天,明珠在上坡村巡视菜田之后,去了方家看鸡崽。
当初她与三位哥哥卖金银花所得的银子,便是跟方家婶子买的。
方家婶子认得明珠,见到她来,拿出家里的好东西,热情招待。
“小乡君,家里没什么好东西,您别嫌弃。”方婶子不好意思的道。
“婶子客气了,我出身农家,也是吃粗茶淡饭长大的。”明珠拿起茶碗喝了一口,“婶子经常卖鸡崽鸭仔,家里应该养了不少鸡鸭吧?”
“相对别人来说,我们家是养的挺多的,还没万牲草的时候,家里养有四五十只母鸡,十几只鸭,养的老费劲了,我家男人每天都要去山里摘野草,可鸡鸭光吃草只长个,不下蛋,得时不时吃些米糠豆渣什么,才经常下蛋。”
“家里的米糠和豆渣有限,你们是如何解决此事的?”明珠问道。
方家婶子没隐瞒,“我们与镇上的刘氏豆腐摊拿的豆渣,一桶豆渣三文,我们每月会拿两到三次。”
“原来如此。”明珠点点头,又问,“婶子这孵鸡崽的手艺,是祖传的么?”
“不瞒乡君,这门手艺是公爹传下来的,公爹年轻时在大户的田庄做长工,庄上有人负责养鸡养鸭,他见得多了,也就会了一些皮毛。”
“那孵鸡崽一事,是婶子负责还是叔叔?”
“主要是我男人管着,我眼睛不来利索,看不懂蛋里的变化……原本这手艺是要传给大朗的,可大朗要念书,便传给了二郎!”
“哥哥想念书,弟弟不想?”
“二郎是个皮的,整日上山下河的,一叫他识字就坐不住,说头疼,让他照顾鸡崽,他又挺有耐心的,大郎就不成,一听鸡崽的叽喳声便头疼。”
提起儿子,方家婶子便笑的开心,“村长说,大朗是读书的料,让我们好好供着他呢。”
方家大朗在村中的私塾念书,夫子是个老秀才,年纪比沈青山还要大上几岁。
老秀才的儿子是名童生,多次不中秀才后,便歇了再考的心思,在家中帮父亲打理私塾。
老秀才有了年岁,身子不利索时,儿子代为上课。
当然,童生也不是不知柴米油盐的人,平时也会跟老母和妻子下田干农活,也接书铺抄书的活计。
不然,全靠私塾的束脩,是养不活一大家子的,毕竟,老秀才有三个儿子呢。
只是不管怎么说,他们家的条件,也比村中的其他人要好。
“村中的私塾束脩一年多少?”明珠问道。
“一年二两银子,笔墨纸砚还有干粮自备。”
跟沈家差不多。
“方家哥哥念多久了,明年可有打算下考场试试?”
“大朗八岁进的私塾,今年十四,念了六年的书了,至于明年考不考,我们还没听夫子提起
明珠看了眼天色,“婶子方便吗,我想去私塾看看。”
“方便方便,小乡君是要现在去吗?”方家婶子看香门外,“这个时候,李夫子应该在授课。”
“现在去吧。”
李老秀才家住村尾,房子比其他农户要大,青砖泥土墙混合结构,盖的也是瓦片。
刚到李家门口,便听到朗朗读书声。
方家婶子踮起脚尖院里看,恰好看到一名女童拿着石子蹲在地上‘画画’,连忙说道,“小翠儿,有贵客上门,快过来开门。”
小翠儿抬头,一眼就看到了明珠。
好好看的姐姐呀!
小翠儿丢下石子跑了过来,“婶婶,姐姐是要来我家私塾念书的吗?”
说着,大眼睛定定的看着明珠,“姐姐,你长得好好看,是我见过最好看的人了。”
明珠笑着戳了戳她肉嘟嘟的脸蛋,“你见过的人很多吗?怎么知道我是最好看的?”
“我见过的人可多了。”小丫头伸出手指,很认真的数着。
数不下去就耍赖道,“反正我见过的人可多了,姐姐绝对是最好看的。”
明珠被逗笑,从荷包拿出一块糕点。
小丫头双眸一亮,欲要伸手去拿时,猛的停下了。
“不喜欢?”明珠看着她。
小丫头摇了摇头,努力的忍着口水。
“那为何不接?姐姐又不收你银子。”
“爷爷说,无功不受禄,糕点是有钱人才吃的起的,如果我吃了你的糕点,我们家没有东西回你。”
这家教,明珠喜欢。
她把糕点收起来,然后问道,“你在画什么?”
“我在练字。”说到这个,小丫头很兴奋,“姐姐,我今日又学会了两个字,你快过来看看。”
地上,歪歪扭扭的写着天地玄黄。
不过,黄字写错了。
“好厉害!”明珠夸道。
仙女姐姐夸她了。
小丫头笑的非常灿烂,肉嘟嘟的脸非常可爱。
明珠忍不住戳了戳她的脸蛋,软软弹弹的,很好玩。
“方家娘子怎么来了?”
这时,一道浑厚的男音突然传来,“翠儿,你是不是又调皮了?”
“没有!”小丫头猛摇头。
“李秀才,是我叫小翠儿开门的,你别怪她。”方家婶子怕老秀才误会,连忙指着明珠,“这是羲和乡君,听说村中有私塾,过来看看。”
老秀才看着明珠,见她年幼且尊贵,便知方家婶子没说谎。
“学生李茂参见乡君!”老秀才规规矩矩的行礼。
小翠儿也有样学样的行礼,只是她满眼好奇,乡君是什么。
“李秀才不必多礼。”明珠手掌微抬,“本乡君过来巡田,听闻村中有私塾,便过来看看。”
“乡君驾临,寒舍蓬荜生辉。”李秀才有些拘谨,“乡君这边请!”
明珠却道,“李秀才,先去私塾看看可以吗?”
“可以。”
朗朗书声还在继续,为了不扰学生,明珠让老秀才从后面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