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个命运转折的特殊日子,隆庆皇帝提出问责耽罗岛和倭国。
这几个月,在选拔新阁老的同时,问责工作已经开展行动。
下令山东、浙江和福建水师秣马厉兵、为出征备战;选派有能力的官员巡抚地方、督导战事。
问责倭国的事,由胡宗宪负责。
另外,调王宗沐任山东巡抚,巡视登州卫所军务、总督山东与朝鲜之间的海运。
问责耽罗岛的事,也由他负责。
这就相当于,山东巡抚巡到耽罗岛去了,可见耽罗岛是大明的一部分。
选派王宗沐,正是晏珣推荐的,内阁没有意见,皇帝很快同意。
毕竟王宗沐见多识广,认得鲲的两种形态~~
……其实是这位老王懂海运,写过一本《海运详考》,里面有宋元以来的海运情况、路线图、漕粮海运的种种论证。 𝙢.🅅𝓞𝔻🆃𝙬.🅻🄰
晏珣说“之前我提议漕粮海运,王宗沐给我写信、赞同此事。他的信中说‘三月遂运米十二万石入海,五月抵天津’,给了我信心。”
王宗沐跟王世贞是好友,王世贞给太子朱翊钧送过花猫奴奴,还给戚继光画过一幅戴墨镜的画像。
此外,王世贞还是海商大户华叔阳的岳父。
而王世贞和华叔阳跟晏珣都有交情。
官场上的人脉关系,就是一张大网。
不知不觉间,晏家父子都有各自的关系网。
晏鹤年笑道“王宗沐比高仪晚一科进士,两人走的却是截然不然的路线。高仪在翰林院、国子监熬资历,如今顺利入阁。王宗沐担任地方官,在两广、江西、山西、山东都干过。”
若说实事,当然是王宗沐干得多。
可高仪当阁老了,王宗沐却“发配”耽罗岛,理想不同结果不同。
也算是求仁得仁。
晏珣给朝廷上了一份奏折。
在这份《陈东海事疏》中,他提出几项建议——
第一,正式将小琉球定名为大湾,以便跟琉球国区分。在大湾设置州府、卫所,一切按内部省份模式。
第二,为鼓励海运、繁荣近海的海贸,广州、漳州、宁波、松江、登州和大湾之间,大明商船往来只征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495章 丧心病狂晏文瑄(2/2)
你怎么不去?
将士们都是别人家的儿子、别人的丈夫,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远征,真的有必要吗?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则修文德以来之。靠武力征服,总有被反噬的一天。
不信你看蒙元。
这些声音渐渐扩大,引起一片争议。
关于谁去打仗的问题,晏珣有所准备。
明中后期,军中很多是募兵。
普通募兵“年饷银十八两”,离国远征一年四十二两,立功加饷、受伤阵亡的抚恤另算。 🄼.🆅𝙊🄳𝙏🅆.🄻𝔸
比如《经略复国要编》记载,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沈茂浙兵俱系招募义务等处之人……俱照南兵事例,每名月支共三两六钱。”
砍倒敌军将领,还有额外丰厚的赏赐。
从相关记载来看,这个工资待遇在当时算令人满意的。
很多去朝鲜打仗的南方士兵带着高薪和抚恤银退伍回家。
后来被招募的新兵冲着高薪入伍,摩拳擦掌想去远征朝鲜。结果当时朝廷和倭国和谈,一下子导致高薪工作可能没了,因此还造成士兵不满。
……?
总之一句话“明军不满饷,满饷则无敌”。
钱给够,人人武德充沛!
皇帝早就跟晏珣达成共识,不够钱就去抢,收到奏折先不忙着表态。
既然百官那么喜欢争,不如去争另一件事。
晏鹤年的第一把火烧起来,同样新入阁的高仪,不得跟着卷吗?
压力给到高仪这一边。
高仪……我本来只是凑数的,入阁的任务就是给老高大哥摇旗呐喊。你们突然让我做事,我很为难。
但现实不允许他摆烂。
在礼部干了多年的高仪在某个秋风萧瑟的早晨,抛出一个重磅奏折——《陈宗藩事疏》。
之前借着张居正削辽王的事,朝廷已经对宗室的问题作出一些调整。
比如办皇家科学院,让郑王世子朱载堉来做院长,召了一批宗室子弟进京读书;重启宗室科举,对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