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员提拔和贬谪方面,和任性的先帝相比,隆庆要谨慎得多。
或者说,有什么太得罪的人事任命,他都放权给高拱。
有高拱吸引火力,在某些不知情的人看来,就是皇帝软弱、高拱跋扈。
现在皇帝一次放出两个阁老名额,其中一个名额就是留给高拱心腹的。
高拱首先提名同姓的高仪。
高仪是浙江钱塘人,进士之后一直在翰林院、国子监熬资历,如今在礼部。
他的主要政绩,是先帝去世时的各种葬礼安排,以及隆庆登基大典的礼仪制定。 🄼.🅅𝕆𝔻🆃𝙒.🄻🅰
平时比较闲,忙起来干的都是大事。
如果论政绩和功劳,他不如朝中很多人。
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负责办祭祀典礼的人,自然是国之重臣。
晏珣得到这个消息,有一点点失望。
他以为高拱会提名自家老爹,毕竟皇帝都暗示得那么明显了。没想到高首辅挺霸道,想找一个听话的跟班。
虽然还有另一个名额,但万一呢?
同僚们都以为他要当小阁老,结果闹了个乌龙,岂不是让人笑话?
晏鹤年的门生们也不高兴,议论纷纷“高南宇没有干过什么实务,只是搞典礼,怎么有统御全局的眼光和能力?”
咱们晏老师就不同了,治理过黄河、促使鞑靼封贡、督办大阅兵的枪炮,还主持修《世宗实录》,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可谓要资历有资历,要政绩有政绩。
晏鹤年教导儿子和门生“我们在谈政绩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实务能力。其实官员可以分为两类,政治官僚和技术官僚。选官的标准也有两种,即关系和能力。”
实务能力强的,比如朱衡和潘季驯,虽然总是被弹劾,但治河的时候就被重新起复。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494章 晏阁老您好(2/2)
他人对了对眼神,恍然大悟!论关系,咱还会怕高仪?
虽然皇帝没有明说,实际上很亲近和信任晏鹤年。
先帝病重时,单独召见过晏鹤年。
也许在隆庆看来,先帝能不能在另一个世界享福,还得靠晏鹤年。
就这,你说值不值一个内阁大学士?
拼关系啊?这是咱们的强项!
关系户很可恶,但受益者是自己就不一样了~~
赵贞吉为了自己的脸面,被迫配合皇帝上了两次致仕奏折,成功获得批准,阴沉着脸退休。 𝙈.𝙑🄾🅳🅃𝓦.𝙇🅰
他赖着不走,皇帝看好的人就不好上位。这么不识相,皇帝肯定会厌烦。
倒不如自己主动致仕,他好我也好。
……注意啊!不是你辞退我,是我年纪大了不想干!
得知下一个入阁的是高仪,赵贞吉痛心疾首地骂骂咧咧“我早就说高拱跋扈!他这是要独霸内阁啊!”
众所周知,高仪跟高拱的私交很好,平日以兄弟相称。
对于高仪入阁,张居正的态度是“高阁老决定就好。”
因为张居正知道,高拱不是跟他商量,而是通知。
他有要实现的政治抱负,只要高拱不阻碍他办事,揽权这种问题,张居正可以忍。
没办法!谁让皇帝偏心高拱呢!
高仪入阁之后不久,晏鹤年升到礼部尚书的职位上过渡两三个月,借此台阶顺利入阁。
这已经是隆庆六年的十月。
有前面高仪入阁做铺垫,朝中百官对晏鹤年入阁都没什么抵触。
什么?不服?
万一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