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阙,似乎说的是情爱。
可后半阙,立意瞬间就被拔高。
而且其中最后那一句,更是能够构成了这首词的传世基础。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句。
这也是整首词中,最让王玄策动容的一句。
听着秋葵的低吟,王玄策的面颊先是抽搐,接着双眸湿润,很快,两道热泪划过了王玄策的脸庞。
王玄策昂着头,不想让眼泪落下,可是王玄策心中很清楚,他输了。
他作不出足够和临安的这首词媲美的诗词,至少现在不能。
而且,王玄策的落泪倒也不是王玄策输不起。
而是王玄策,想家了。
孤身一人闯荡在外,哪怕有着家财万贯的支撑,王玄策却也依旧是孤独一人。
即便是游学,即便是路上偶尔遇上志同道合之人,一起把臂同游。
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到了黄泥乡之后,王玄策的心底一直弥漫着一种孤独感,因为黄泥乡的一切,太多太多超出王玄策见闻见识的了。
甚至多到王玄策都有些融入不了。
求学临安。
是伯父嘱托。
王玄策不敢不听。
但是观察了临安这许多天,王玄策推测临安是个无能之人,更无什么才华,不配为他老师。
想家的王玄策,想要回家了。
因缘际会,王玄策遇上了今日这一幕,也就是死鸭子嘴硬硬扛,让王玄策听到了这首足以触动他内心的词。
朝着临安拱了拱手,王玄策低声道:“是余输了,论诗词,余不如临乡长!”
论诗词!?
意思是别的方面还是不服呗?
临安揶揄的看了一眼王玄策。
好家伙,这才什么时候?
文人相轻的风气这么早就在华夏大地上开始了?
他娘的歪风邪气!
“既然王玄策你还是没有心服,那么你再拟题,看看小爷能不能答上来,
“不过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若这一次你再被小爷答上了,可就不是随小爷去学馆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小爷让你去黄泥乡学馆,做上三个月的义务工,如何?”
爱看热闹这个问题,也是被华夏人刻进了骨子里的。
看着四面八方逐渐围拢过来的人,临安嘴角一扯。
“先进白房子!”
“白房子是小爷接待贵客之处,黄泥乡百姓不会随便进出白房子,避免惊扰了贵宾。”
“王玄策,若是你想好好玩,那么你就跟上!”
听着临安的话,王玄策眼中闪过一抹坚定。
【这临安果然是在乡里横行霸道作威作福之人!】
【黄泥乡百姓在他的治下,居然连随意进出酒楼客栈都是不行的!】
【临安利用他的权势逼迫的老百姓不敢说真话,也不敢反抗他的统制,这归根结底就只是因为临安是黄泥乡乡老!】
【乡老在乡间拥有的特权太大了!若有机会,定然要上书陛下,让天子来管一管这乡里的‘土皇帝!’】
【临安能够作出如此惊艳词作,倒也勉强算得上一个有才无德之人!】
【也罢,且让我好好从其他地方,挫一挫他这小子的锐气!】
【只有这样,我的念头才能通达,我才能够继续坚持我的游学之路向学之心,而不会导致心灵蒙尘,此生不得寸进!】
王玄策的心理活动,临安自然是不知道的。
如果临安知道了,兴许还会对王玄策比个大拇指。
‘哟呵?修仙修心呢?道心蒙尘啊?’
只能说此时的王玄策终究还是稚嫩,还是个愣头青。
跟着临安的步伐,王玄策很快就走进了临安预留在白房子里自己的
第43章 口号是需要喊的(2/2)
房间中。
“临乡长!诗词文学,都是修身养性的!”
“临乡长想让我出题,那我自然出题!”
“余有三问,还请临乡长一一解答!”
“一问临乡长,大唐立国不久,虽然慑服周遭邻国,但是邻国也分强弱,若邻国相争之时同时请求大唐相助,还问临乡长会如何去做?”
“二问临乡长,高句丽不臣之心久矣,然而隋炀惨败历历在目,无数汉家儿郎尸骨被高句丽人建成京观,临乡长可否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又觉得大唐应当如何去面对此时表面服软毕恭毕敬而且不断向朝廷输送新罗婢的高句丽?”
“三问临乡长,大唐有意西进,然而民间和朝堂议论纷纷,认为西进乃是劳民伤财之举,不可为之!临乡长认为,西进可有必要?若是有,临乡长还请给余一个解释!”
三问一出,临安眉头猛然挑起。
好家伙。
合着这王玄策,除了是个愣头青之外,还他娘的是个键政专家啊!
不过也是。
王玄策这个年龄,确实是一个中二的年龄。
虽然说古代人的成熟远比现代人来的快,可是同样的信息渠道获取不足的情况下,属于少年郎的中二之魂,也没有那么容易消失。
王玄策这货……历史上就是以外交成名。
所以此时他关注到大唐边疆的事情,倒也是情有可原。
有理有据!
而这三问一出来,一个热血少年,还是个愤青的形象,就出现在了临安心中。
和那个历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王玄策身影,融合在了一起。
少年可期!
临安缓缓放下手中扇子,端起一旁桌上茶杯。
“第一问,小爷现在就告诉你小爷如何想的。”
“就拿你所说的高句丽和它边上的新罗百济来说。”
“高句丽屡屡大破隋军,军心
“即便在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之时,高句丽王表面臣服,一臣服到了如今,可是同样的,高句丽王手中还有无数汉家儿郎被他扣押在手中,用他们的血肉替高句丽王做苦力。”
“这样的一个高句丽,目中无人可以说到了至极。”
“所以如今的高句丽,定然还在对新罗百济动兵。”
“然而他们三国,名义上都是大唐的藩属,其中高句丽实力强劲,又有不臣之心,自然不会对大唐求援。”
“而新罗和百济又是世仇,固然唇亡齿寒,可是他们却也不会齐心协力的携手共抗高句丽。”
“所以新罗也好,百济也罢,谁先撑不下去了,谁就会对大唐求援。”
“依我看来,大唐可以答应他们的求援,以低价将大唐那些数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武器装备卖给新罗百济,让他们和高句丽互耗。”
“同时还喊喊口号,声援一下两国,谴责一下高句丽。”
“得到了装备的新罗百济,自然会为了他们的国家存亡和高句丽拼到底。”
“只消三五年,高句丽和新罗百济,就会在血淋淋的厮杀当中,拼个三败俱伤。”
“如今的大唐还处于修生养息的关键时间点,打打西域的杂胡小国也就罢了,对强国高句丽,还是需要重视一二的。”
“所以需要用这个方式,来让大唐修生养息的同时,拥有一个出兵的借口。”
“高句丽素来都是听调不听宣,要赏不办事。”
“想来也不会将大唐的谴责放在心上,甚至可能会因为大唐支援新罗百济武器装备,而纵兵入寇大唐边境。”
“有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有了一个三败俱伤的局面。”
“大唐还经历了三五年的养精蓄锐。”
“定然能够一战破三国,光复汉四郡!”
“王玄策,你觉得你这一问,小爷答的你可否满意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