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本以为是早朝答辩 2.0(1/2)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一位叫陈寿六的农民,因受到官吏顾英的欺负,于是头顶《大诰》(明朝法法令,明太祖亲自写的刑典),把该官员绑到了京城来告御状。
朱元璋查明真相以后,惩戒了作恶的官员,还奖励了陈寿六20两的大明宝钞。那时候老百姓告御状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有老朱这个工作狂,很欢迎老百姓告状。
但如今是Judy老爷当家,皇宫大门的守卫不知道有多少年没见到敢告御状的人了,他们也不好赶走今天来的这位,因为这一位是太子爷家的五子,朱瞻墡。
朱瞻墡手持两个手臂粗的打鼓棒,敲打在比人高的红漆白皮的大鼓上,“咚咚咚”。
大鼓的声音,气势磅礴,响彻云霄。
不过嘛,好像没什么大用,声音的传播距离有限,还是要依靠侍卫和太监的通报,奉天殿大殿上的Judy老爷和文武百官才知道朱瞻墡来告御状了。
Judy老爷在高台上揉了揉眉间,这混小子干的什么丢人的事儿。犹豫片刻,最后还是开口让朱瞻墡进来。
很快,朱瞻墡就被太监带了过来。
这奉天大殿内,学长柳如明正跪在那儿,不敢动弹。朱瞻墡不知道今天能否像上次来到朝堂一样,平安而归,但是,什么都不做,学长必然危已。
Judy老爷面色不善地说道:“你要告御状?”随后他瞧见朱瞻墡两手空空,又说道:“既然是告状,状纸呢?”
朱瞻墡哪是真告御状,他就是寻个由头,能让他来到这里罢了。
Judy老爷说道:“没有状纸,你告什么御状。拖下去,先打十五大板。”
Judy老爷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厉。这也意味着事情要难处理地多。
朱瞻墡瞧出了Judy老爷打他板子的真实意图,这其实在维护他,不让他参与国子监学生经商这件事情。
但是一旦他被拖下去打板子,就回不了这奉天大殿了。朱瞻墡看向学长柳如明,柳如明好似也看懂了Judy老爷对朱瞻墡的保全,冲他摇摇头。
学长柳如明,看来是把经商的事情全部揽在自己身上,没有出卖他。
朱瞻墡看向他老爹,太子朱高炽。老爹眉目紧锁,圆乎乎的脸上,满是细密的汗珠。
正当朱瞻墡被侍卫拖下去的那一刻,杨士奇站了出来。他不是为朱瞻墡说话,相反,他是要置柳如明于死地。更深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点燃他朱瞻墡的怒火。
他举着笏板说道:“陛下,柳如明辜负父母养育之恩,背弃皇上殷切希望。辱没孔孟之道,败坏大明国体。不仅使国子监蒙羞含垢,更是将读书人引入追名逐利的歧途。柳如明不修自身清德,怎能报效于国家,服务于百姓。陛下,败类不杀,不足以敬天下!”
朱瞻墡一听,果真急眼了,手臂爆发的力量,瞬间挣脱开侍卫的禁锢。(没白敲动物胰脏)
朱瞻墡冲到杨士奇面前,指着他鼻子骂道:“狗东西,做生意就要就杀头。那你把我也杀了好了。我就是我学长柳如明的……”
“殿下!”学长柳如明大喝一声,想要打断朱瞻墡接下来说的话。
朱瞻墡被学长柳如明的大喝打断。他没瞧见朝着杨士奇计谋得逞的嘴角含笑,但他知道,他不去求,那学长柳如明必死无疑。
他朝着能一言而决人生死的Judy老爷跪下:“陛下,我就是柳如明的东家!金陵城最畅销的香皂、甘油的创造者。”随后将脑袋重重地磕下。
“朱瞻墡!”见到朱瞻墡这么笨,Judy老爷也不知是气,还是无奈。他本想撇去朱瞻墡的“污名”,却没想到朱瞻墡一头扎进来。
“陛下, 学生怕死,但不畏死。”朱瞻墡自称学生,是为了用国子监学生的身份辩一辩,赌地就是Judy老爷舐犊之情。
“怕死,又不畏死。说的是什么糊涂话。”Judy老爷果然是给辩驳的机会的。
朱瞻墡答道:“学生怕不明不白地死,但不畏强权和暴力的死。”
Judy老爷说道:“你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32章 本以为是早朝答辩 2.0(2/2)
说朕……?”
“不敢,学生说的是某些……”朱瞻墡斜眼撇了一下杨士奇,接着说道:“夸夸其谈,视人命如草芥,人心冷似铁的家伙。有的人吃饱喝足了,却要用别人的血,别人的命,去成就所谓的典范。他们嘴里的这把刀子,已经要了多少人的命?”
Judy老爷老爷乐了,这不是两年前他说的话吗?这个浑小子记得还挺清楚。他对杨士奇说道:“这小子说你呢。”
杨士奇说道:“陛下,一码事归一码。柳如明身为一个读书人,却行商贾之事,是不可辨别的事实。”
汉王朱高煦,反而是第一个为朱瞻墡说话的人:“不爱读书,就要杀头,有这么不讲道理的吗?”
见汉王朱高煦发话,便有一高大威猛的大臣说道:“陛下,末将打小也没读过书,还不是照样上阵杀敌,为国效忠。”
朱高煦接着道:“杨大人,人各有志,我这侄儿喜欢经商。况且,也没有说过书生,就不能行商?”
朱瞻墡真没想到,他二叔还会为他说话。当然,他二叔本以为他朱瞻墡就是个不务正业的。
朱瞻墡的两位叔叔,一个小瞧他,一个捉弄他,但最后的行为,都没有正在没伤害他。
杨士奇不急不慢道:“太祖陛下早有规矩。洪武十四年,太祖下令全国府州县开始编制户籍黄册。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人户各有定籍,不得随意变乱。”
朱瞻墡冷哼一声:“我二叔说错了吗?也没商籍啊,书生就不能行商?明文规定了吗?”
民籍里有儒、医、阴阳等户,但商籍其实是明中期才出现的产物。
明朝中期,中原和江南地区长期和平稳定,农业、手工业与日俱增。丰富的产品,较为改善的道路交通,使得各地来往日益频繁,贸易活动愈来愈方便。
而丰厚的商业回报,也吸让越来越多人投身于商业活动。
商人队伍日渐扩大,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支队伍。活跃的商品经济刺激了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无休止的追求,与此同时,侈靡之风伴行的纲纪废弛、国用渐亏的政权危机也日呈严重。
在这种政治经济形势下,封建统治阶级采取种种措施,逐步加剧对商业的重征暴敛和对商人的人身控制。铺商占籍制度,油然而生,是对商贾索取和控制的主要手段。
杨士奇答道:“没有明文规定,不意味着读书人就可以去经商。殿下贵为皇孙,更是国子监学子,不勤奋苦读,报效国家,却专营商贾之道,为实有辱圣人之道。”
朱瞻墡答道:“哼,圣人之道,有端木遗风。孔子徒弟当中,最擅长做生意的莫过于……”
杨士奇的目的,当然不是和朱瞻墡辩论圣人之道。很快,就人在这关键时刻打断朱瞻墡,道:“陛下,柳如明之过,实乃臣之过。是臣辜负圣恩,没有管理好国子监,连累我国子监学子陷入追名逐利的歧途中。”
此人,朱瞻墡认识,正是他的国子监的校长,品级最高的国子祭酒陈敬宗。他上任后重新设立了国子监内的教规,摒除了很多洪武时期的陋习,使得整个国子监焕然一新,井井有条。在他的任期里,更是将国子监带到历史的巅峰,在读学子一度多达九千人。
国子祭酒陈敬宗跳出来揽罪,是为了保全他五皇孙朱瞻墡,以及学子柳如明吗?朱瞻墡一开始以为真是这样,但很快,他就发现事情的走向,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也让他完全插不上嘴。
很快,又有大臣进言,为陈敬宗辩解,解释国子监这股趋炎附势风气产生的缘由,例如捐生,例如管理不当,例如各类诱惑,例如权柄的介入。
朱瞻墡听到的,看到的,是一环扣一环。
先是拉出做生意的柳如明,然后引出国子监的风气,之后提出搅动国子监规矩的两位皇孙。
最后这一环,这些个大臣将国子监风气败坏,牵强附会成大明风气的破坏,然后不知怎么的,将屎盆子扣到他二叔,汉王朱高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