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科举(1/2)
在并州两袁内耗之际,萧啸却在荆州寻人。
此前,萧啸已经积攒了九次系统抽奖机会,距离满十只差一次。
虽然萧啸不急在一时,但在其身在荆州,却只需寻到一人,不仅可获得一次系统抽奖机会,更可获得一名人才。
这人,便是诸葛亮。
掐算时日,萧啸估计诸葛亮可能已经定居隆中,便交代陆逊,就于隆中遍寻诸葛亮,可惜却是久寻未果。
或许因为如今的局势与之历史同期相比,已经大相径庭,诸葛亮轨迹或许已经起了变化。
既然直接寻人无果,那便只能曲线救国了。
是以,萧啸又令人遍寻司马徽与黄承彦。
这两个人,一个是历史上曾经力荐卧龙的水镜先生,一个是诸葛亮的岳父。
萧啸相信,只要将荆州地面上有名有姓的大族名士司马徽与黄承彦找到,离找到诸葛亮的日子就不远了。
可惜,此前蔡瑁强令荆州本地豪绅、士族、百姓迁往长安之时,黄氏黄承彦一脉早已躲入深山,不知所踪,而司马徽更是远离尘世,神龙见首不见尾。
几番功夫下来,寻诸葛亮不得,倒让萧啸有些意外了。
不过相比于萧啸此时正在策划的大事,寻找诸葛亮倒是不值一提了。
自拿下荆州之后,天下十三州,萧啸已得其九,要想更好治理所辖的大片土地,人才必不可缺。
虽然萧啸知道历史之中著名的文臣武将是那些,可以做到有迹而巡,也有过筑垒黄金台招贤纳士的举动,而且萧氏军校的毕业生,也有较为优秀被送往郡县任职做官的,却终究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
至于向各大世家大族求贤取士出任官员的路径,萧啸也曾走过。
但在世家大族中,凡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个个恃才傲物,不服管制,没有真才实学的世家子,更是混账一个,让萧啸大为头疼。
每念至此,萧啸不禁有些理解,为什么历史中的曹操在夺得大权之后,要三下“求贤令”,为的就是要解决有人来治理基层的问题。
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难题,萧啸想到了后世著名的科举制。
从历史实践证明,后世的科举制大大的优于当世的察举制与征辟制。
萧啸认为,因为自己幼年对纸张制造法的改进,让纸张大量普及,同时结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让普通百姓子弟也能更早接触读书。
以及后来萧啸掌权后在各郡县推进多年的全民免费教育,足够作为试验推进科举制的基础和条件,尤其交州、夷洲已经实行了十余年的免费教育,若是预想不差,这两地将在不久的科举制上拔得头筹。
当然,如今主流的察举制、征辟制,萧啸也不会盲目立即废除,而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摒弃掉察举制与征辟制,进而将科举制立为选拔人才的正统机制。
所以,在荀彧接到萧啸意欲推进科举制的信件当晚,几乎彻夜未眠。
聪明如荀彧,当然知道推行科举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但也知道科举制犹如一把利刃,会在不知不觉中削掉士族数百年来引以为傲的骄傲与特权。
荀彧猜测,萧啸之所以向自己致信,就是要让他来举这杆大旗,握这把钢刀,亲自向士族“动手”。
天下士族看颍川,颍川士族看荀氏。
所以,萧啸看中了荀彧所兼具的多重身份,才会亲自致信荀彧。
萧啸知道,要想使科举制推进有事半功倍之功,非荀彧亲自心甘情愿的下场不可。
很快,荀彧回信,甘为天下先,愿承此大事,更推荐程昱、荀攸、钟繇、陈纪、陈群、华歆、王朗等名士大儒作为科举主考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422章 科举(2/2)
萧啸一看荀彧推荐的一众考官名单,颍川士族大佬占了一大半,大呼满意。
此又值群雄安静,未有战事,萧啸当即决定启程返回建业,亲自安排科举大事。
不过返回建业之前,萧啸自是先回兰陵。
到了兰陵,待得回家与蔡琰、大乔、小乔、黄舞蝶、樊花萦、糜晴等一众娇妻美妾欢聚,逗弄一众幼儿之后,萧啸大觉人生圆满。
三年征战,虽有董静时常相伴在侧,但诸妻妾带给萧啸的感觉,却也各有不同。
毕竟,美人滋味,各有胜场。
加上众妻妾大多已育有子女,儿子女儿们一个个的拥跑过来唤爹叫爸,让萧啸直觉恍如隔世。
在兰陵驻停半月之后,萧啸方才再度启程。
自定都建业,自萧啸再返,已三年有余。
萧啸返回建业当日,皇帝、皇后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迎接。
临城二十里,萧啸得知皇帝皇后出城亲迎,却是大为不悦。
出乎所有人意料,萧啸面对如此泼天荣耀,竟是立即派人快马告知皇帝刘协,明日才能达到建业,并请皇帝、皇后返城回宫。
皇帝刘协苦等之下,得到的消息竟是萧啸明日才能达到建业,不由唉声叹气,大骂臣下得到消息不准,便要张口下令回城。
皇后郦迪见状,立即低声劝阻,道:“再等一等,兴许是萧尚书马慢,稍后就到了。”
刘协听罢,顿时俯首听命,连声道好。
大太监曹若海伺候在旁,对郦迪所言自是尽收耳中,不由暗暗皱眉,眼珠一转,立即屈身上前,向郦迪耳语道:“尚书历来不喜张扬,加之多年来攻城略地,立下不世奇功,大有功高振主之嫌,此时正需避嫌,还望皇后多多考量才是。”
郦迪听罢,虽是面露不悦,却也知道曹若海所说极有道理,不由低声哀怨:“想见他一面,就这么难么。”
原来,刘协得知萧啸将要返回建业,大喜过望,决意好好接待,立即安排准备宴席、歌舞、稀奇珍物等等。
郦迪得知萧啸将归,更是心潮澎湃,为了第一时间见到昔日的情人,立即向刘协提议出城迎接萧啸。
刘协本就历来对郦迪言听计从,加上其更未想到出城迎接这样的“妙招”,当即同意郦迪的建议,决定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萧啸。
当然,皇后郦迪作为出城迎接的建议者,自然是要跟着皇帝出城迎接功臣的。
谁料,萧啸对于皇帝、皇后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自己,竟是毫不买账,借口次日才到。
除了刘协对萧啸的“明日才到”的推脱说辞丝毫未起疑心之外,其他人皆是心知肚明。
却说郦迪听得大太监曹若海的劝说之后,只余满脸哀怨。
“皇后娘娘,只要尚书大人到了建业,您还愁没机会么?”曹若海又劝道。
“好。明儿你给我安排,要是见不到人,你也就不要活了。”郦迪突然回过神来,恢复皇后威严,淡淡向曹若海威胁道。
“诶,老奴尽力办,尽力办。”曹若海得不偿失,低声答应。
“必须办好。”郦迪立即补充下令。
曹若海只得匍匐点头。
“皇上,尚书说了明日才到,咱们还是回吧。”郦迪转向刘协说道。
“小八,你刚才不是说要再等等么?怎地现在又变说辞了?”刘协有些挠头问道。
刘协话音刚落,郦迪的面色便沉了下来。
见得郦迪脸色微变,刘协立即打个哈哈,娴熟说道:“哦哦哦,刚才是我没听清楚。老曹,老曹,赶快吆喝着,回宫,回宫。”
曹若海当即向文武百官传旨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