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带着羁绊系统闯三国 > 第179章 享誉徐州

第179章 享誉徐州

   第179章 享誉徐州(1/2)

返回郯城数日,皆是阴雨绵绵。到了第七日,果然又开始连降大雨,东海境内水域河水再次暴涨,形成洪涝,所幸大部分百姓已被迁离,即便存在少数守着家业顽固不化的地主百姓,亦在官府衙役和萧家义军的“帮助”下,全部完成转移。

此刻身在琅琊郡某地的萧啸,正带着萧家义军的一组百人救援队探看洪水流势,沿途救援百姓。身后沿途高地之上,正安置着被萧啸一队所救援收拢的数百灾民。

灾民群中,一名破衣少年蜷曲着身子,深深一口吸食完手中捧碗中热粥,长长舒缓了一口气,叫道:“一口气就吃饱了,好爽。”

在旁一名老汉叹道:“年少便是好,只知肚腹饥饱。”

那破衣少年听罢,却是吵道:“老村长,我哪里只晓得饥饱。俺爹说了,这都是萧国相的救命之恩,让俺以后做牛做马,好好报答萧国相。”

老村长听罢,笑道:“小牛子晓得知恩图报,当真了不起。”

小牛子又道:“这里吃了上顿有下顿,还有帐篷住,比咱家好多了,真想这雨莫停,一辈子都在这里。”

众人听罢小牛子这般言语,无不哄堂大笑。老村长道:“傻牛子,等洪水退了,咱们终究要返回重新建设家乡,毕竟咱们的根在哪里。”

小牛子道:“在家乡吃不饱穿不暖,还有那可恶的狗官、地主时常来收税收租抢粮,还回去干甚?都说萧国相是大慈大悲的好人,这次大发善心的来救咱们,咱们可以跟着他走啊。”

小牛子一语道破现实,众百姓纷纷暗自点头,对投奔萧国相的想法愈加浓烈,纷纷出言相和。

嘈杂之间,只听一人尖声冷笑,喝道:“一群有奶便是娘,不知好歹的无知愚民。”

众人回头一望,却是本地乡绅黄地主的管家。原来黄地主一家老小早已迁移他处躲避洪水,只留下管家看护家宅。不过洪涝却不管地主宅院亦或平民房舍,皆是一冲而毁。

这管家对主子忠心不已,死守宅院,眼见洪水淹没宅院,就要吞噬其命,幸得萧啸率人相救,方才得保性命。

管家平素仗着黄家管家的身份,为虎作伥,横行乡里,被救后安置于灾民集中点内,自是不被众人所喜,被孤立一旁。此刻突然口出恶言,乡里自是人人对其怒目而视。

老村长道:“黄管家,咱们都受了萧国相恩惠,莫要口出妄语。”

管家嘿嘿一笑,道:“这萧啸是好心,我自也感激他。不过你们一群人,别人只不过好心一次,你们就想跟着走。他能给你们田地,给你们房舍么?他能收留你们这么多人么?你们可别忘了,一直让你们有地种的,可是黄老爷。还想跟着萧国相走的,你们的祖坟宗祠,都不想要了么?都想当不孝子孙了么?”

管家一连几问,直击心坎,将众人暗自的希冀和幻想浇了个透心凉。

见众人气氛已沉,管家得意洋洋,又道:“你们还要搞清楚。这萧啸是东海的官,又不是咱们琅琊的官,不在自己地面上搞赈灾,突然跑到咱们琅琊来当好人,谁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管家一通煽风点火,众百姓不由各自暗暗揣测起来,沉默了起来。

小牛子见众人受了管家蛊惑,不由大骂起来:“洪水来了,你家主子跑得快,谁管咱们死活,要不是萧国相大人率人来救,咱们不是被淹死,就是被饿死,谁还管身后事。俺爹说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国相大人既然救了咱的命,俺就是做牛做马,也要报答。”

老村长对小牛子大加赞赏,道:“小牛子说得对,咱们可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此语一出,众百姓纷纷出言相附。“对对对,咱们可不能忘恩负义。”“国相大人救了我们的命,是个大好人。”

管家见状,又待要说,却被小牛子恶狠狠的眼神给抵了回去,又恐自己孤身在此,势单力薄,便只骂骂咧咧,不再招惹众人。

安置点边远之处,芸芸灾民之中,只见一名十岁左右孩童静静坐在一旁,轻轻捧起瓷碗,往粥面吹了吹气,再将碗递送到身旁的中年人嘴旁,中年人侧面轻咳一声,而后接过粥碗,喝了两口,将碗递回,道:“亮儿,你也吃些。”

此子听罢,立时躬身回应道:“父亲大人,您多吃些,我也分有一碗,是够的。”此子躬孝有礼,言行举止,有条不紊,虽处集难嘈杂之地,却是从容不迫,与其他灾民大不相同。

这一对父子,不是别人,正是琅琊诸葛氏的诸葛珪、诸葛亮父子。

诸葛珪年前患病,从兖州泰山郡郡承任上离退,返回故里养病。上月诸葛珪带着二子诸葛亮出外游历,不料半途发病,便寻了个集镇将养身体,数日未见好转,本欲返回,却不料连降大雨,洪涝来袭,集镇遭灾。

诸葛珪自付难以活命,怎料萧啸率领萧家义军跨境前来救灾,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179章 享誉徐州(2/2)

镇受灾百姓接应迁移至平安之处,又建帐篷又供米粮,让自己父子及一众灾民得以留居活命。

听罢诸葛亮之语,诸葛珪自端起粥碗,喝了两口,又才放下碗来。不禁叹道:“萧国相年未弱冠,执掌一国,为救灾民,跨境施为,此等魄力,天下少有。亮儿,可以此人为楷模。”

诸葛亮听罢,立时应道:“谨遵父亲大人教诲。”

见诸葛亮虽是答应,却见其欲言又止,诸葛珪便问道:“亮儿,是否有所异意?”

诸葛亮道:“萧国相救助灾民,以民为重,自是大道。不过其乃社稷之臣,如此跨境施为,恐遭祖制所陷,亦难免为上与同僚所诟病。”

诸葛珪问道:“亮儿可知萧国相所领救灾之人为何?”

诸葛亮答道:“听闻是兰陵萧氏一族义军。”

诸葛珪又问道:“此处救灾钱粮又是何处而来?”

诸葛亮道:“听闻亦是兰陵萧家所资。”

诸葛珪笑道:“救灾之人与钱粮,皆是兰陵萧氏所出,与东海国官衙何关?又何谈有违祖制?”

诸葛亮听罢,微微一愣,似有所悟,道:“若有人状告萧国相跨境而为,便以萧家出人出钱之据反驳,自然非违祖制。”说罢,又道:“若再有人称萧啸以东海国相身份组织救灾,萧啸便可搬出自己萧家子的身份进行反驳。如此,便可不再授人以口实,当真高明。”

见诸葛亮自悟其中玄妙,心头满意,道:“此举既挽救灾民,又避免授人以柄。萧啸行事,当真滴水不漏。”说罢,又叹道:“也亏得萧氏一族乃是海内巨商,资财无算,否则萧啸也做不得如此大事。”

诸葛珪所叹,自然尽入诸葛亮之耳。诸葛亮虽未回应,心头却另有所思。

正此之时,忽听远处的小牛子高声兴奋叫道:“快看,国相大人又救人了。”众灾民闻听,纷纷出帐相看。

却见远处江心一人伏木呼救,正自顺流而下,飘忽不定,形势危急。

萧啸带领义军在岸,立时着人向江心力抛绳索,以让此人拉住绳索,扯救回江岸。义军连抛三次绳索,前两次自未抛准,第三次抛准江心浮木,但伏木之人慌乱之下,却未抓住绳索。惹得岸上围观灾民一阵惊呼哀叹。

眼见江心伏木顺流而下,萧啸率一众义军沿岸狂奔,跟随而去,再思救人之策。岸上灾民亦随步而观,祈祷平安救人。

萧啸在岸,顺流率身向前奔走,思索救人之法。忽见前方一棵枯树矗立江心,立时计上心头,快步而走,行至枯树离岸近处,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精钢锚勾摇动在手,瞅准位置,奋力一掷,只见锚勾似有双眼,飞出十数丈,准准向枯树投去,稳稳勾住大树枝丫。

萧啸见勾住大树,便奋力一扯,将绳索扯得笔直,朝江心高声喊道:“抓住拦江绳索。”身后众义军亦齐声高喊。

江心被困之人听闻呼声,亦见前方有拦江绳索,飘至近处,奋力一搏,终于抓住绳索。岸上灾民见受困之人终于抓住绳索,就要得救,纷纷欢呼起来,或在旁高声呼道:“顺着绳索爬过来,爬过来。”

可惜那人被困良久,早已气力不继,适才抓取拦江绳索,已是奋力一搏,此刻只有死命抓住救命绳索之力,哪里还能沿绳爬回江岸之力。

萧啸见那人抓住绳索随激流上下浮动,知其已无力气沿绳爬回,立时令人缠绳入河营救。

只见身旁的大信立即拿出绳索,缠腰而系,将绳头交给身后数人,深吸口气,便跳入激流之中。

萧啸见大信主动入水相救,只嘱咐一声,便放任而去。

原来,萧啸在率领两万义军出发救灾之前,便让系统小蜜为全体义军施加了区域性羁绊“水性精通”,维持时效更是长达15天,故而颇为自信,放任手下入水施救。

只见大信沿着拦江绳索一路游去,抱住被困之人,发喊一声,岸上扯住腰缠大信绳索绳头的义军,齐齐用力拖拉,不到片刻,便将两人拖回岸边。

岸上灾民见萧家义军成功救回江心之人,莫不欢欣鼓舞,齐呼万岁。被救之人亦朝大信,跪拜磕头不已,感激救命之恩。

大信只道:“救你的是东海萧国相,你要拜谢是萧国相。咱家国相说了,萧家军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子弟兵,救助天下受苦受灾百姓,乃是萧家军义之所在。”

被救之人,惊魂未定,面对大信所言,只是接连点头。大信见状,便令一人将其送入灾民营中安置,自又随萧啸前去他处救灾去了。

江岸之上,正为萧家军成功救人而热烈欢呼的灾民人群之中。只有诸葛亮眼望江心洪流,喃喃自语:天下黎民百姓子弟兵,救苦天下,这兴许就是天下之志。

如此等萧家义军救助灾民之事,正在徐州各郡县遭遇洪涝之地频频上演,萧啸救苦之名,享誉徐州,一时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