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人多好办事(1/2)
随着各类“人才”的聚集,半年之后,萧啸将众多技工的工酬细化等级。
其中夫子、医匠、造船工、铁匠等划为一级工种,月俸最高,为普通工人之五倍。农技工、木工、石匠、裁缝等划为二级工种,为普通工人之三倍。技术含量较低的建筑工、厨工、瓦匠、窑工为普通工人之两倍。
往后数年,萧家接收技工得标准越来越高,工钱也越开越高,天下许多技艺高超之人依然络绎不绝,前来投奔。
那时技工培训之风已然刮遍天下各州,各地技艺高超者犹如过江之鲤,各类新奇的技艺和物事也层出不穷,亦为天下百姓带来不小的便利。
··· ···
光和六年腊月,南海萧家甘蔗园内。
长长的甘蔗挑夫队伍中,张丰长肩头的扁担被压的弯弯,所挑的甘蔗也是最重,只因萧家从不亏待下力之人,挑的多,挣的便多。
七天累计下来,张丰长往往比别人多挣好几十钱。
时至而立之年的张丰长是知足的,虽然到了交州才三个月,气候湿热,仍有些不习惯,但是有吃有住,心里踏实。
今年夏天,兖州、并州、冀州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地主催租催得紧,眼见过不下去,张丰长只得带着媳妇和弟弟逃荒求活。
待得沿路乞讨逃到徐州,途中眼见家家户户拜太平道,张丰长忙求人引荐加入太平教,背诵了好几天“大贤良师”的至圣谨言,却不管饭。
张丰长一家只得脱“教”而走,继续乞讨逃荒,待到逃得徐州,渐听多人说有萧家施粥,又有交州招纳技工,管吃管住之类的消息。
张丰长一听管吃管住,忙去追问路人什么叫“技工”,待追问到要有“一技之长”之后,又再追问明白哪里招工后,方才罢休。
张丰长带着媳妇和弟弟赶到东海萧家农场时,顿时被眼前之景象所震撼。只见上千号如他一般的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之人秩序井然的排着队伍举碗盛粥。
见此盛状,张丰长便牵着媳妇和弟弟就要使劲冲进讨粥的队伍。
刚要冲进队伍,却见一个身着布甲的壮汉一手便将三人推将到一旁,喝道:“想要吃的,讲规矩,后面排队去。”
张丰长被推搡在地,醒过神来,见乞食之人皆在排队,方才向那壮汉连忙磕头告罪,牵着家人往队尾走去。
壮汉见了张丰长三人,说道:“要吃的,先去亭子里登记。”
张丰长转身望去,只见一旁有两个亭子,各有数十人排队登记,登记完毕之人,还能领到一个海碗。
不到一炷香功夫,张丰长上前登记,只见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右手拿着一支鹅毛,在一张画着横竖现的框框内写写划划,书生头也不抬,只问张丰长姓名、年龄、身高、来自何地,有何技能。
张丰长一一说了姓名、年龄、身高和籍贯,待被问到有何技能时,张丰长摸着头说道:“家里穷,只会些犁田耕地的活计。”
书生听罢,便在登记簿上技能一栏里,为张丰长写上了“农技”二字。
张丰长见书生写了两个字,又立即补充道:“我还有些力气,能连推大石磨一个时辰。”
书生此时抬头瞟了张丰长一眼,直让张丰长心里发慌,后悔多说了这句。书生只瞄了一眼张丰长,便将手里的鹅毛在桌案上的砚台上蘸了蘸墨汁,又在农技后面加上了“力大”两个字。
直到一旁的书生旁边的另一个布甲壮汉递出一个海碗,张丰长才心头大石落地,知道今天有吃的了。待等到媳妇和弟弟登记完毕,方才一起又道施粥的队尾排队等着施粥。
张丰长一家在萧家农场一连呆了数日,方才打探清楚。只要愿意去交州做工的,都可以乘坐萧家船行的海船去交州。
到了交州,每个人都可以在萧家领取半个月口粮,都可以在当地的官府或则萧家的手下做工,管吃管住,短工七日一付工酬,长工一月一付工酬。
原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16章 人多好办事(2/2)
张丰长一听到这消息,就要马上去应招去交州,只是媳妇哭哭啼啼,说是一去数千里,不想远离故土,让他有些为难,拿不定主意。
次日后,张丰长听到弟弟说可以在交州挣钱娶媳妇的话后,便立时打定了主意——去交州做工挣钱。
不过令张丰长始料未及的是,当去萧家报名要去交州做工时,被告知报名人太多,需要排队等到十日之后才能上船出发。让张丰长一阵捶胸顿足,恨不得打自己两个大嘴巴,早知道就提前来报名。
所幸还未等到十日,张丰长带着媳妇、弟弟,和一千余人便登上了前往交州的萧家大海船。萧家海船队一路海平风顺,半月时间便到了交州南海。
到了南海当天,张丰长一家三人便各自领到了半月口粮。不到三日,便找到了做工的机会,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张丰长两兄弟应征到萧家甘蔗园做苦力,但是甘蔗园不招女人,张丰长只得将媳妇临时安置在甘蔗园外的租住的农舍之中。
原本萧家有裁缝厂、孵化场可以征招女工的,只是张丰长总觉得女人出去做工,抛头露面,有失体统,更觉得有自己两兄弟做工挣钱,已经足够,不需要媳妇出去做工作。
张丰长两兄弟在甘蔗园做工,虽是苦力活,但舍得下力气,再加上萧家公道结算工酬,刚到一月,他们便吃上了猪肉,做工两三月,便有了余粮和余钱。这放在三个月前,是张丰长想也不敢想之事。
“丰长,丰长,爹妈取的名字,到了今天才算应验。”最近张丰长心里老是喜滋滋的念叨着。
随着手里余粮和余钱的增多,加上对交州南海和萧家的熟悉,张丰长的心思也活泛了起来。
弟弟才二十出头,可以去报个技工培训班学个手艺,学成之后应征进入萧家,萧家给技工的工酬可是普通工人的两倍起算,不过自己还得咬咬牙,多挣点钱,毕竟培训班的费用可不算低。
不过替弟弟娶媳妇也是大事,好在交州没有兖州那般婚丧嫁娶的繁文缛节,彩礼也比较简单,尤其是越族女子,也很不错。甘蔗园的老王和老许,在中原时,一样是三十多岁的光棍,不过比自己早来交州半年,现在挣了钱,三个月前在这里娶了越族女子当媳妇,他们的婆姨和自己媳妇很合得来,都是质朴纯良之人。
想到这里,张丰长有些黝黑的脸上笑意越来越浓,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自年初,萧家开始招纳家兵亲眷之始,至今快近一年,先后招纳中原各州迁徙南海的汉民六七万,尤其夏季大旱之后,流民日渐增多,萧家立即打破家兵亲眷才能免费迁徙南海的限制。
萧家在青、徐两州广行施粥善举,吸引流民,又广泛宣传交州招纳流民做工之举,往复不断从徐州东海运送流民到交州南海。
所幸萧啸早有布局,萧家海运船队亦日渐庞大,运力惊人,一个海船队六条大型海船,最多可运载近万人。
之前亦有规划的在南海各县萧氏农场附近设置了流民聚集点,广造简易房舍安置流民,待到流民赚取工酬之后,便可入住条件稍好一些,由官府督造的租住房舍内,并据此设立集镇,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例如张丰长之类的中原流民,只要在交州努力做工,便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能吃饱饭,没有地主豪强的层层盘剥,简直幸福来得太突然。
随着中原流民的不断涌入,同种同族的交流日渐频密亲切,身居异地的孤独感渐渐淡化,又如老王、老许等人在本地与少数民族女子结合,娶妻生子,渐渐有了家的归属感。
如历史轨迹未变,来年二月,便会爆发黄巾起义,到十月张角病毙,八个月时间便会失败,这其中以及随后数年,才是交州吸纳流民真正的黄金时期。
萧啸面含笑意的看着张丰长将沉甸甸的两大捆黑皮甘蔗轻轻放倒在仓库中,到监工处记了重量,欢喜的提着扁担又赶到甘蔗园里去挑担去了,捏了一捏手中的葫芦瓢,弯身用瓢荡了一荡木桶里的液体,暗道:“希望这次能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