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无限可能(1/2)
萧旻对着李乘客套完毕,眼见李乘离开厅堂,方才说道:“今日一早,收到士家来信,说是朝廷敕封文书已到刺史府,这几日便会送到南海。幸好啸弟今日回府,不然明日也必定遣人来寻你回来。”
萧啸听到敕封文书,心知必是敕封萧旻为南海郡太守的朝廷文书。想不到,隐世数百年的萧家,终于在萧啸的全力助推下,重新走上了官海仕途一道。
萧啸说道:“恭喜大哥,荣升郡守。”
萧旻道:“交州远离中土,但愿诸事平安。为兄能做到如你所说的‘家族兴盛昌隆,百姓安居乐业’便觉是最大满足了。”
萧啸问道:“大哥既有此志,不是有何安民之策?”
萧旻说道:“郡内百姓丰衣足食,一切自然安稳。”
萧啸追问道:“那,其他州郡百姓呢?”
萧旻愣了片刻,道:“其他郡县,自有各地父母官操持,我一郡之地,焉能养天下之民。”
萧啸问道:“大哥往后若荣升为一州刺史或州牧,又当如何?”
萧旻愣了片刻,才道:“兄并非治州之才。”
此时萧啸起身正步走向萧旻,行礼正色说道:“弟啸,愿助兄长一臂之力。”
萧旻看着年幼的萧啸,目光柔和,说道:“啸弟天资聪颖,每有奇思妙想,必有惊人之处。自你孵化鸡鸭家禽之日,便是萧家重振之始,随后着使结好朱?,着令南下交州,结交本地豪强,让萧家日益发展壮大,挣得钱粮无算,比之龟缩兰陵时不知强大几何。前不久你刚到交州,又一改制盐之大格局。这些事,随意拿出一件,已然是惊天动地,谁曾想,竟都是出自你的手笔。父亲常说,萧家重振,必系于啸弟身上。”
说着,萧旻双手搭在萧啸双肩之上,接着说道:“这些年,我与菲姐拓展萧家事业版图,越发觉得家禽孵化和兴建农场端的是益国利民,影响深远,就打心底里越发佩服得紧。”
萧啸第一次听到这样真诚且有些嫉妒意味的评价,不由苦笑,说道:“这些年,大哥远在交州只身拼搏,成绩斐然,这两年家族大半家业均是出自交州,辛苦了。现时大哥将负朝廷重任,又主持家族交州产业,已然是萧家巍巍柱梁,还请勿要妄自菲薄。”
萧旻笑道:“我常想,我们几个兄弟姊妹,都是一母所生,为什么你与我们是如此的不同。二妹常来信说你在洛阳求学时,习文练武一样不落,尤其是诗文一道惊艳世人。”
说罢,只听萧旻轻声吟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啸弟七步成诗《咏华山》,博得洛阳神童的才名,谁不感叹啸弟之才思敏捷。各大王公贵族、世家无不视你为座上宾。原本以为你拜师当世大儒,在洛阳又以文扬名,当是少年甘罗一般的人物。可是这两月来,你痴迷练兵布阵,还随同打熬筋骨。我与父亲书信俱言此事,他回信中只是说道让我‘一切随你,尽量满足’。为兄,猜不透你。”
萧啸笑道:“兄长何须猜测,阿啸从来都是随性而为,只要觉得合我趣的,便要探个究竟,弄个明白,不免要去做一做,实与兄长、阿姐并无不同。这三年在洛阳,深觉世家大族不易,唯有自己和家族实力强大,方能令人肃穆起敬,不动妄念。是以总是要想些法子让自己和家里强大些罢了。”
“萧家未来,必系于啸弟身上。”萧旻郑重说道。
“萧家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必定由你我一辈来创造。”萧啸豪迈说道。
··· ···
三日之后,朝廷敕封文书到达南海,萧旻正式接任南海太守。
萧旻重酬朝廷使者,大摆筵席,尽邀南海郡内豪族,一番热闹自不必说。
正当南海本地豪族要见识一番萧旻新官上任“三把火”时,萧旻却只是每天日上三竿之时才到太守府上点卯,办理公务不到半天,便打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15章 无限可能(2/2)
回府休息,浑然没有一点勤政之模样。
如此一两月,本地豪族逐渐放心下来,原来这萧旻只是想做个混日子的太平官,看样子只要贿赂纳贡,便也照常做自己的土财主。
只是大部分本地豪族尚未注意到的是,这一两月,进入的南海的汉人渐渐多了起来。
有个别家族注意到了,稍一打听,原来萧家为了保持自己家兵的数量,也为了不让这些个家兵思乡回家或则当“逃兵”,竟然让家兵们把家里的家眷、亲族都接到南海,而且还供吃供住。
这萧旻为了坐稳太守之位,这般傻啊,赚的钱都给泥腿子用了。南海各家本地豪族得知这消息后,纷纷摇头,愈加不把萧旻放在眼中。
萧家的做法,对于受尽朝廷、地主盘剥,挨穷受饿惯了的老百姓而言,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这天下有白吃白住的好事,哪能不来?是以这一两月来,自萧家从青、徐两州带至南海的家兵亲眷皆来投奔,时间越往后移,消息传越广,甚至远亲近邻举家亲族来投者比比皆是,萧家皆来者不拒。
同时,萧家船行每隔三天便有自徐州东海前往交州南海的萧家海船队免费接运家兵亲眷,航运之中亦然管吃管住。发展到后面,隔天便要出发船队运送。
萧旻初时颇为高兴,眼见这般多汉人来到南海,萧家力量愈加壮大,只是粮食消耗却逐渐加大,如若长此下去,必然不是长久之计,多次问计萧啸,萧啸只教他放宽心,他自有处置。
原来,萧旻初接任太守后,萧啸便带着李乘马不停蹄的接连奔赴扬州、荆州各地收购粮食,又令南海郡各县的萧家农场广造房屋,不到一月时间,便采购粮食上百万石,当然所费亦是十数万金。
待到家兵亲眷开始陆续到达南海后,萧啸让李沁主持开展户籍造册之事。
册中不仅明确登记迁来之人是那位家兵之亲眷、亲族,还要登记姓名、出生、技能特长等信息,并宣告约定连坐法,即是迁来的亲眷、亲族之人做出违法违规之事,不仅要追究当事之人,责任家兵须得承受连坐之刑罚。
此法自让家兵自主管束家眷、亲族,以保自身平安,由此社会安定,一举消除了大量外来百姓迁移入境的有可能导致的社会动荡不安,将其隐患消弭于无形。
迁来之人只要在太守府衙登记南海户籍后,无论老幼,每人领取一张太守府签发的户籍牌,在进入南海的前三个月,每张户籍牌,都可在萧家领取半个月口粮。领取口粮同时,每个成年人可以选择在太守府衙或则萧家提供的工作机会。
例如官府提供的多是开垦良田、屯田种稻、兴修水利、修建官道等项目,好处在于可以签订长期工约,管吃管住,但工钱较低。
萧家提供的工作机会,则要求有一定的技艺特长,例如算学、医术、造船、农技、木工、石匠、裁缝、烧窑、建筑工等等,只要能有一技之长的,均可入选,并且工钱是为普通工人的双倍。
萧家此条件一开,有一技之长之人皆入了萧家院门,身无所长之人皆由官府征用,纷纷前往郡内各县开垦良田、屯田种稻、兴修水利、修建官道,这也让这类无技之人眼红不已。
个别有些见识之人,便办起了例如建筑、农技等门槛不高的技术工种培训班,广收学徒,收取学费,快速培训学徒学得技艺,为萧家“输送人才”。
萧家对各类技工的需求,仿佛是个无底洞一般,来者不拒,不管是外地人、本地人亦或汉人、越人,只要经过考核合格,均可入得聘入萧家,进入萧家兴办的各类工厂,领取高额工资。
不久之后,南海郡内各地便兴办起了各种各样的技工培训班,随着外来人口逐渐的被各类培训班吸收,“生源”缩减,培训班也自然而然的打起了本地汉人、越人的主意,甚至穿州过县,千方百计吸引生源,就如后世某一时期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一般,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