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亦之得知何伯被凌迟处死,整日饮酒洗涤心中苦楚。临仙楼成了他的家,因为这里有酒,喝不尽的酒。家中无她,没有萧谦若的家。没了约束、牵绊的家便不再是家。
“虞爷!来了。”跑堂的小二见虞威扬前来,上前招呼。
虞威扬拿起桌上酒壶畅快豪饮。顷刻间,一壶美酒已饮尽。他拿起竹筷大快朵颐。小二适时的又端上两壶‘秋露白’虞威扬放下竹筷,自斟自饮。两人也不搭话,各自独饮。
平缓的脚步声传来,沈亦之,虞威扬抬首望之,是林仲推门而入。沈亦之放下酒杯问道:“她去哪了?”
林仲答道:“回扬州了。”
“如此也好,不必顾及她的安危。”沈亦之说罢又饮一杯。
虞威扬言道:“小林,你一路风尘仆仆,来!坐下喝几杯。”
沈亦之叹道:“酒是个好东西,失落伤感之时,它可以聊以慰藉。得意喜悦之时,它又可借以助兴。”
林仲平静回道:“若是意志不坚,酒会使人消沉,若是激动愤恨,酒会使人失去理智。”
虞威扬听他二人所言,笑问:“那这酒你们还喝不喝?”
三人相视一笑,把酒言欢。
沈亦之喃喃道:“我自觉无愧于人,亦无悔所作所为。可如今方才知晓不过是我自说自话而已。”
虞威扬笑言:“盛气凌人的沈大人,沈大少,如今也会三省吾身了。”
林仲冷言道:“你方知你惹人厌恶么!”
哈哈哈……!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虞威扬看着沈亦之,等他回答。
“朝廷接奏报,努尔哈赤领兵倾巢而出,欲攻锦州一线。袁崇焕申明必守宁远,我欲前往助其抗击后金。”
沈亦之进宫面圣,阐明关宁锦防线之重要。愿领旨前去为皇上巡视防务。
天启皇帝欣然应允,沈亦之领旨告退。
辽沈之战后,后金又连克广宁堡等四十余座城镇。努尔哈赤准备进攻山海关。而广宁失陷的消息传回,朝廷大为震惊,一片哗然。以田吉为首的一众官员主张退出关外,死守山海关。
袁崇焕却上奏“军马钱粮供给充足,愿一人领兵守宁远。”沈亦之代皇帝巡视关外防务,奏请可用袁崇焕之策,据守锦州、松山、宁远等城,使山海关外有所屏障。
岂料魏忠贤从中作梗,几个月后防线方才整备稳固,朝廷又派阉党高第经络辽东。高第谨慎胆小,上任便将宁远周围屯堡的守军撤往关内,袁崇焕得知,坚决反对,高第不听其言,欲彻底放弃宁远。
袁崇焕怒斥道:“我乃宁远守将,即便战死于此,决不撤离宁远。”
高第无奈,只得让袁崇焕自领一部明军留下,将锦州,松山一线守军撤往关内。沈亦之也自请留下与袁崇焕誓守宁远。
宁远城距山海关两百余里,与沈阳、辽阳这些重镇相比,实在是城小池浅,城墙低矮。幸而沈亦之此来所带的新制红夷大炮运至宁远城中,袁崇焕放弃了城外的城寨,壕沟,将城外军械百姓全数撤往城中,并将城外建筑付之一炬,坚壁清野。
沈亦之带领着城中百姓官兵加固宁远城防,加固后的宁远城城墙四角各设一个敌台伸出城外,红夷大炮、火器部署在敌台上可攻击城下之敌,如此大炮便无死角。城中共有新式火炮二十余门,皆由张名世手下熟悉火器的浙兵担任总把,专职训练操炮手熟练使用火炮。宁远城经袁崇焕与沈亦之修葺防务,只待后金大军前来一试,城坚炮利否!
努尔哈赤趁着辽东易帅,匆忙撤军一片混乱之际,亲统八旗精兵与蒙军,汉军共计十余万从沈阳进发,渡过辽河直逼宁远。而宁远城中守军不足两万,后金大军在前,后方又无援军,宁远已成一座死地,袁崇焕与沈亦之唯有死战而已。
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众将布置守城之策,沈亦之赞叹:“心有惊雷而面若平湖,真乃大将之风。”
袁崇焕在众将面前以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立于城头,城中兵民振奋激昂。袁崇焕令总兵满桂、副将张名世、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分守四门城墙,袁崇焕与沈亦之提领全城。二人商议后金擅于趁乱使城中奸细制造骚乱,大开城门。又命虞威扬全城稽查奸细,巡守全城。派遣民夫编队供给守军饮食,运输物资。百姓还自发组织开采石料用以修补城墙,守城之用。城中守备防御皆已完备,军民士气高昂。
两日后,后金大军抵达宁远,距城五里安营扎寨,大营设在城北。努尔哈赤令掳掠的汉人在前攻城部队在后,使明军有所顾及,无法使用火器。沈亦之令红夷大炮直轰后金营寨,后金军伤亡甚重,无奈将营寨后移。
努尔哈赤大怒!令李永芳将后金铸造与缴获的火炮推出,欲轰击城池。怎奈后金火炮射程不足,努尔哈赤命李永芳将火炮阵地前移。沈亦之见此情形大喜道:“这些鞑子,就是给尔等火炮尔等也是葬送。”后金火炮刚前移完毕便遭一轮轰击,尽数被炸毁。沈亦之令城上军士大喊:“野猪皮,尔等还是进山打猎吧。哈哈哈……”
后金费尽周折才组织起的火炮就这么被摧毁,努尔哈赤怒火难抑,命大军攻城。后金大军推盾车,抬钩梯,步兵骑兵蜂拥而来,朝城西城北攻来。后金弓箭齐射,城垛盾牌被射的密密麻麻如同刺猬,袁崇焕令城上滚木雷石,火炮火铳齐发,杀伤一片,后金攻而不克。张名世率北面军民依托坚城,死战不退。祖大寿率南城援军支援北城,火器迸发,矢石如雨下,后金军西面,北面皆死亡惨重。战至入夜,努尔哈赤无奈下令收兵。
宁远城外,夜幕降临,夜风中飘散着弄弄血腥之气,一道道血水汇成一片殷红的血流,月光下一些未死的伤兵阵阵哀嚎,如同地狱的景象。
沈亦之得知何伯被凌迟处死,整日饮酒洗涤心中苦楚。临仙楼成了他的家,因为这里有酒,喝不尽的酒。家中无她,没有萧谦若的家。没了约束、牵绊的家便不再是家。
“虞爷!来了。”跑堂的小二见虞威扬前来,上前招呼。
虞威扬拿起桌上酒壶畅快豪饮。顷刻间,一壶美酒已饮尽。他拿起竹筷大快朵颐。小二适时的又端上两壶‘秋露白’虞威扬放下竹筷,自斟自饮。两人也不搭话,各自独饮。
平缓的脚步声传来,沈亦之,虞威扬抬首望之,是林仲推门而入。沈亦之放下酒杯问道:“她去哪了?”
林仲答道:“回扬州了。”
“如此也好,不必顾及她的安危。”沈亦之说罢又饮一杯。
虞威扬言道:“小林,你一路风尘仆仆,来!坐下喝几杯。”
沈亦之叹道:“酒是个好东西,失落伤感之时,它可以聊以慰藉。得意喜悦之时,它又可借以助兴。”
林仲平静回道:“若是意志不坚,酒会使人消沉,若是激动愤恨,酒会使人失去理智。”
虞威扬听他二人所言,笑问:“那这酒你们还喝不喝?”
三人相视一笑,把酒言欢。
沈亦之喃喃道:“我自觉无愧于人,亦无悔所作所为。可如今方才知晓不过是我自说自话而已。”
虞威扬笑言:“盛气凌人的沈大人,沈大少,如今也会三省吾身了。”
林仲冷言道:“你方知你惹人厌恶么!”
哈哈哈……!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虞威扬看着沈亦之,等他回答。
“朝廷接奏报,努尔哈赤领兵倾巢而出,欲攻锦州一线。袁崇焕申明必守宁远,我欲前往助其抗击后金。”
沈亦之进宫面圣,阐明关宁锦防线之重要。愿领旨前去为皇上巡视防务。
天启皇帝欣然应允,沈亦之领旨告退。
辽沈之战后,后金又连克广宁堡等四十余座城镇。努尔哈赤准备进攻山海关。而广宁失陷的消息传回,朝廷大为震惊,一片哗然。以田吉为首的一众官员主张退出关外,死守山海关。
袁崇焕却上奏“军马钱粮供给充足,愿一人领兵守宁远。”沈亦之代皇帝巡视关外防务,奏请可用袁崇焕之策,据守锦州、松山、宁远等城,使山海关外有所屏障。
岂料魏忠贤从中作梗,几个月后防线方才整备稳固,朝廷又派阉党高第经络辽东。高第谨慎胆小,上任便将宁远周围屯堡的守军撤往关内,袁崇焕得知,坚决反对,高第不听其言,欲彻底放弃宁远。
袁崇焕怒斥道:“我乃宁远守将,即便战死于此,决不撤离宁远。”
高第无奈,只得让袁崇焕自领一部明军留下,将锦州,松山一线守军撤往关内。沈亦之也自请留下与袁崇焕誓守宁远。
宁远城距山海关两百余里,与沈阳、辽阳这些重镇相比,实在是城小池浅,城墙低矮。幸而沈亦之此来所带的新制红夷大炮运至宁远城中,袁崇焕放弃了城外的城寨,壕沟,将城外军械百姓全数撤往城中,并将城外建筑付之一炬,坚壁清野。
沈亦之带领着城中百姓官兵加固宁远城防,加固后的宁远城城墙四角各设一个敌台伸出城外,红夷大炮、火器部署在敌台上可攻击城下之敌,如此大炮便无死角。城中共有新式火炮二十余门,皆由张名世手下熟悉火器的浙兵担任总把,专职训练操炮手熟练使用火炮。宁远城经袁崇焕与沈亦之修葺防务,只待后金大军前来一试,城坚炮利否!
努尔哈赤趁着辽东易帅,匆忙撤军一片混乱之际,亲统八旗精兵与蒙军,汉军共计十余万从沈阳进发,渡过辽河直逼宁远。而宁远城中守军不足两万,后金大军在前,后方又无援军,宁远已成一座死地,袁崇焕与沈亦之唯有死战而已。
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众将布置守城之策,沈亦之赞叹:“心有惊雷而面若平湖,真乃大将之风。”
袁崇焕在众将面前以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立于城头,城中兵民振奋激昂。袁崇焕令总兵满桂、副将张名世、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分守四门城墙,袁崇焕与沈亦之提领全城。二人商议后金擅于趁乱使城中奸细制造骚乱,大开城门。又命虞威扬全城稽查奸细,巡守全城。派遣民夫编队供给守军饮食,运输物资。百姓还自发组织开采石料用以修补城墙,守城之用。城中守备防御皆已完备,军民士气高昂。
两日后,后金大军抵达宁远,距城五里安营扎寨,大营设在城北。努尔哈赤令掳掠的汉人在前攻城部队在后,使明军有所顾及,无法使用火器。沈亦之令红夷大炮直轰后金营寨,后金军伤亡甚重,无奈将营寨后移。
努尔哈赤大怒!令李永芳将后金铸造与缴获的火炮推出,欲轰击城池。怎奈后金火炮射程不足,努尔哈赤命李永芳将火炮阵地前移。沈亦之见此情形大喜道:“这些鞑子,就是给尔等火炮尔等也是葬送。”后金火炮刚前移完毕便遭一轮轰击,尽数被炸毁。沈亦之令城上军士大喊:“野猪皮,尔等还是进山打猎吧。哈哈哈……”
后金费尽周折才组织起的火炮就这么被摧毁,努尔哈赤怒火难抑,命大军攻城。后金大军推盾车,抬钩梯,步兵骑兵蜂拥而来,朝城西城北攻来。后金弓箭齐射,城垛盾牌被射的密密麻麻如同刺猬,袁崇焕令城上滚木雷石,火炮火铳齐发,杀伤一片,后金攻而不克。张名世率北面军民依托坚城,死战不退。祖大寿率南城援军支援北城,火器迸发,矢石如雨下,后金军西面,北面皆死亡惨重。战至入夜,努尔哈赤无奈下令收兵。
宁远城外,夜幕降临,夜风中飘散着弄弄血腥之气,一道道血水汇成一片殷红的血流,月光下一些未死的伤兵阵阵哀嚎,如同地狱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