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朱至澍的无奈(1/2)
“好!”
“既然两位都觉得此策可行,那朕就放心了。”
“等过几日,朕再把户部的刘尚书、工部的谌尚书,还有在京的几位四镇都督都叫上。”
“大家伙一起商议下。”
“若是都认为可行,那便照此制做作战方案吧。”
“南洋那边都是些弱国,速度是要快一些。”
“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用在其它地方。”
“尤其是北边、西边这两处。”
“这两处可走不了船,只能靠腿一步步的走过去。”
“如此一来,必定是费时良久啊。”
两路相夹的设想得到了刘镇藩和王用汲的认同,这让朱至澍很开心。
其实这个设想,朱至澍斟酌了很久了,一直拿不定主意。
一直到前些天才下定决心和刘镇藩提了一提。
之所以会拿捏不定,自然是因为这个设想隐藏着的巨大风险。
供养五十万大军和供养三十万大军的难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看似兵马数量连翻倍都没到;
但供养难度,却绝对是翻倍都不止。
万一到时候供给不上;
那这五十万大军,不知道有多少将永远的留在险恶的南洋群岛。
而行此险招,实在是因为有自己的无奈。
他何尝不知道像征伐南疆那样一步步来、分三年完成,乃是毫无风险的稳妥之策?
何尝不知道动用五十万大军、行两路夹击之策看似见效快,却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但他没办法啊。
他已经三十六岁了。
且北边、西边,这些船只到不了的地方,征伐的难度将远大于海船可到的南洋。
若是在南洋地区磨蹭太久;
那等他回头去征伐北边、西边的时候,得多少岁了?
五十?六十?
到了这个岁数,他还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完成自己的宏愿吗?
这种顾虑之下,朱至澍只能选择冒险、将征伐南洋的速度提上一提。
好在南洋之难,不在于那些国家国强兵多;
只在于路途遥远、环境险恶,以及攻下来之后的经略不易。
而在自己多年的努力之下,前两点战事上的难处,大明已经找到了克制的办法。
路途遥远是吧?
我有成千上万、运力巨大的海船。
环境险恶是吧?
我有成千上万医学院毕业的师生。
如此一来,风险也就相对可控了。
这也是朱至澍敢于挑战、行此险招的原因。
至于最后那点经略不易;
那更是细水长流、可以慢慢来的事情。
就像交州那样;
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嘛。
如今交州并入大明已经八九年了,一切不都是挺好?
每年都输送大量的粮食支援内陆地区呢。
送走王用汲和刘镇藩之后,朱至澍没有立刻返回后宫;
而是独自在养心殿中整理了一番思绪。
“东番方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838章 朱至澍的无奈(2/2)
让刘镇藩为前线督帅、高一功留镇后方;”
“南疆方向,让刘文秀为前线督帅、秦翼明留镇后方。”
“冯天纵呢,则是继续留在西南。”
“这样一来,前线后方、应该都不用担心了。”
“南洋群岛的战事,应该能在一年之内就结束。”
“在这之后;”
“大明就彻底放下来,歇个两三年的功夫。”
“休养生息的同时,也进一步消化南洋。”
“然后就回头,去拿南亚次大陆!”
“再回头,去拿高丽和东瀛、漠北、西域!”
“等到这些地方都拿下了;”
“那周边的膏腴之地,就尽属我大明了。”
“我也死而无憾了。”
站在巨大的地图前,朱至澍规划着自己接下来征服之路的每一步。
这个世界太大了;
大到朱至澍已经没有信心能在死之前全部征服。
就连征服整个中土神洲,朱至澍都不知道自己来不来得及。
所以他退而求其次,给自己划下了一条征服的底线。
那就是在后世版图的基础上;
新增南亚次大陆、南洋群岛、环东北圈、漠北扩湖、西域扩湖。
如此一来,周边适宜生存的膏腴之地,就尽入大明彀中了。
周边的好地方,都囊括进来了
若是在完成这个小目标之后还有余力,那就继续打下去;
若是已经岁月不饶人,那就看后人的了。
“说起后人,倒想起已经有阵子没有和孩子们吃顿饭了;”
“不行,我得去看看他们。”
想到自己的孩子,朱至澍就觉得自己有必要去看看。
自己以后的接班人,那肯定要好好的培养。
免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没出几年就败在了这些人的手里。
“王和,摆驾去坤宁宫......”
......
“突突突突突......”
北京城西的瓮山下。
一辆没有马拉、也没有人推的车,发出震耳欲聋的怪响、拖着长长的黑烟,在一条奇怪的路上行驶着。
说是车,却没有人见过这种车的样式;
整辆车上面全是钢铁,要不是能在路上走、后面还拖着个车斗,任谁也认不出这是一辆车。
说是路,却没有见过路上还铺着铁和木头的。
但凡是路,不都是追求平整的吗?
但凡是路,不都是在能用的基础上追求省钱的吗?
这一根根粗大的铁轨、方整的木头是什么回事?
但这一系列奇奇怪怪、一系列的与众不同,都不影响它跑的是那么的欢快。
不用马不用人,所以它不用停下来休息;
不用马不用人,所以它不会因为马和人的力量不足而载重受限。
只要车斗里的煤够多,它就能一直跑下去;
只要车辆和道路本身能承受的住,那它就能一直装!
它就是机械监正在研发的、一项革新时代的产品——蒸汽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