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明末:蜀王继明复山河 > 第837章 后年的战事(二)

第837章 后年的战事(二)

   第837章 后年的战事(二)(1/2)

说完上一件事之后,朱至澍紧接着便进入了下一个话题。

虽然下一步的战略动向还没有下发,但一些高层,却是肯定已经知晓、并且在为此做着准备了。

兵部尚书王用汲就是其中之一。

“陛下放心。”

“虽然还未到正式施行阶段,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却是已经开始了。”

“武器弹药、军粮药品等等必备的物资,都已经在陆续的储备了。”

“连作战所需的海船,也在通过自建、雇佣等方式筹集。”

“还有一整年的时间,必然不会耽误后年的战事。”

王用汲继续说道。

“说起来,这事陛下也出力不少呢。”

“陛下一个子爵的封赏,使得我大明子民对海外之地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

“连带着民间海船,都较以往多了不知道多少。”

“等后年战事开启的时候;”

“除了三大海军本身有的船只之外,还可以雇佣一部分的民用船只参与,为大军运送物资。”

“不但能减轻三大海军的运输压力、还能提升运输效率;”

“使得战事的进展,更加的顺利。”

“就连刘尚书,在这事上都得感谢陛下呢。”

“运力大增、使得他移民南疆的进度都快了不少。”

“刘尚书可是不只一次在臣的面前炫耀这事。”

“陛下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老臣佩服!”

王用汲起身,对朱至澍诚挚的恭维道。

顺带着,把户部尚书刘之温也带上了。

“哈哈哈......”

“明受过奖了,夸的朕都要不好意思了。”

朱至澍还是没有练出以前那些皇帝的厚脸皮;

还做不到对下面臣子的无底线的恭维,都照单全收、处之泰然的境界。

往往下面的大臣夸赞过度了,朱至澍都会觉得有些心虚、有些不好意思。

“其实,这还只是‘大航海’时代最浅显的好处;”

“再等些年、等子民们真的已经走出去之后,那时候的好处,远比现在更大。”

“或许以后的某块地域,都不用军队去打;”

“咱们的这些子民就已经将其夺下,军队只管去接收便好了。”

王用汲等人,对‘大航海’时代的巨大能量预见,目光还是短浅了。

岂止是多了些船、方便官府调用那么简单?

等到亿万汉人都愿意主动走出国门、主动去海外探索的时候;

那才是能量真正迸发的时候。

亿万汉人亿万兵啊!

那该是何等巨大的能量?

哪是现在区区百万野战军可以比拟的。

“呵呵......”

“看来朕这里的姜茶,很合经顺的胃口啊?”

询问完王用汲后,朱至澍看向了在一旁无所事事、姜茶都喝了两大碗的刘镇藩,大笑着调侃道。

“哈哈哈,那是自然。”

“陛下这里的姜茶之美味,可比五军都督府那些粗人煮的要好吃多了。”

武人出身的刘镇藩既不尴尬、也不畏缩;

一边赞扬着养心殿的侍从煮的姜茶好吃、一边吐槽着自己的五军都督府。

“哈哈哈......”

“好吃就好,好吃就多吃点。”

“来人,再给刘都督添一碗。”

“换大碗!”

“这抠抠搜搜的小碗,一碗还不到三两、还不够刘都督润润嗓子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837章 后年的战事(二)(2/2)



对于刘镇藩这大大咧咧吃喝、大大咧咧的回答,朱至澍一点也不恼。

军伍之人嘛,就该是这种豪爽的性格。

而且刘镇藩也是从自己出王府开始、便一直跟随自己的从龙老臣了;

朱至澍对他,比之对其他的臣子,又有份不一样的感情。

“就边喝边说吧。”

“关于南洋群岛之战一事,思虑的如何了?”

“可觉得朕此前说的两路相夹的方略,是可行的?”

看着侍从给刘镇藩换了个海碗、刘镇藩也美滋滋的捧着喝的开心,朱至澍也就说起来了正事。

“有些心得了。”

朱至澍说起了正事,刘镇藩这才放下了手中的海碗。

“臣回去之后,好好的想了一想。”

“如今我大明国力鼎盛、威压四夷;”

“不论是北面的蒙古人、还是西南方向的吐蕃、土司等,都不敢捋我大明的虎须。”

“如此一来;”

“大部分的野战军都可以投入到对南洋群岛战事当中。”

“加上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内陆地区的生产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

“南疆地区的经略也有了显著的成果。”

“臣估算了下,五十万大军投入这次战事,还是可以支撑的起的。”

“陛下属意的两路进攻。”

“如今在臣看来,完全可行!”

刘镇藩走到大殿一侧悬挂的大型地图前,对照着地图讲解到。

“其中一路,以南疆为大后方、向苏门岛(后世苏门答腊岛)方向进攻;”

“另一路,以东番和内陆沿海为大后方,向吕宋方向进攻。”

“两路相夹、进展速度倍增。”

“而且,南洋群岛一带的那些个国家,论实力本就不如南疆六国。”

“再加上咱们已经有三十万军队,有了在南疆这等区域作战的经验。”

“在我军两路相夹的凌厉攻势下;”

“或许只需要一年的时间,便可以结束大规模战斗了!”

“嗯......”

“明受觉得如何?”

“兵部以为,以大明如今的国力,可以支撑的起这场五十万大军、两路相夹的战事吗?”

刘镇藩说完之后,朱至澍重新看向了一旁静坐旁听的王用汲,征询着他的意见。

虽然自己觉得可以、刘镇藩也觉得可以;

但这事到底可不可以,还得问问兵部的意见。

之后还得问问户部的意见。

打仗打仗;

将士们骁不骁勇、善不善战只是一方面。

后勤支不支撑的起、跟不跟得上,是和前线将士能不能打一样重要的因素。

“若是陛下问臣、能不能在漠北或者是西域方向,支撑起五十万大军的作战行动;”

“臣心中那是着实没底。”

“或许还会谨慎的劝陛下不可浪战。”

“但对南洋,臣却也觉得可行。”

“一艘海船的运力,足以抵得上过千民夫;”

“若是以便捷性和效率论,那更是说胜过万人也不为过。”

“所以这后勤补给这块,兵部自认为是供得上的。”

“再加上刚才刘都督说的;”

“不论是内陆地区还是南疆地区,生产都已经走上正轨、产出较此前大增。”

“军粮这一块,应该也不成问题。”

“所以;”

“臣亦以为,陛下属意的两路相夹之策,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