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拆分粮监(1/2)
“王和;”
“刚才那位农夫说的那些数据,都对得上吗?”
和农夫道别之后;
朱至澍骑坐在晃悠悠的战马,对身侧的王和问道。
刚才和农夫的交谈,朱至澍旁敲侧问、得到了许多信息。
例如分地的政策、人口奖励的政策、税务政策等等政策的落实情况。
临走时为了表示感谢;
还在那两袋水和酒之外、多给了农夫十两银子作为酬谢。
看似自己给的这些不少,已经是农夫一家、辛苦劳作一整年才能换来的盈余了;
但在朱至澍看来,自己给的还是少了。
在这个信息川蜀闭塞的年代;
中枢被与基层隔绝、不清楚基层的实际情况是很正常的事情。
往往在中枢还是一项利国利民、非常好的政策;
但到了基层实际实施的时候,就可能被人改的面目全非了;
以至于对百姓构成伤害。
其实不只是这个时代,后世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
所以朱至澍才要微服私访;
亲入基层、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
所以农夫给朱至澍提供的这些信息,非常的有价值。
要不是担心突降横财、引来灾祸;
朱至澍都想多给一点给农夫的。
“回陛下的话,都对得上。”
“山东地区的确是施行成丁分地五亩、幼口分地两亩的政策;”
“所以那位农夫家里的田亩数量是对得上的。”
“至于对多生子嗣的奖励事项,则是由户部统一制定的。”
“从第三胎开始予以奖励;”
“第三胎可额外奖励田地三亩、第四胎四亩、第五胎五亩,以此类推。”
“所以在多生子嗣这一块,也没有差错。”
“最后就是田税了。”
“按陛下年初制定的税收细分制度;”
“除了废除此前的一应加派和丁口税之外、山东地区的确是二十税一,这点也没有错。”
王和逐项逐项的向朱至澍比对汇报着。
因为要微服私访的地区是山东;
所以在出发之前,王和就已经将山东地区的各项政策背的滚瓜烂熟。
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场。
“嗯,不错。”
听完王和的汇报之后,朱至澍点了点头。
不知道是在表扬王和的表现呢;
还是在肯定山东官员的政务。
且在之后没有再说些别的什么;
而是默默的坐在战马之上,若有所思。
“如此说来,山东这地方做的不赖啊;”
“并没有存在欺上瞒下的地方。”
这时候,跟在朱至澍身侧的常千雁说话了。
“朕才刚登基两年而已;”
“若是这时候就开始欺上瞒下了,那以后还了得?”
“说起来,这事还得你锦衣卫多盯着点。”
“一个国家的动乱,直接原因是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
“但根本原因,往往还是因为官员们贪赃枉法、不作为。”
“不然,何以有那么多的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卿你责任很大、担子很重啊。”
常千雁的话,让朱至澍从思考中脱离出来;
正好常千雁的话也有些意思,便顺着说道。
“陛下放心!”
“臣的锦衣卫,永远是陛下最忠心的鹰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800章 拆分粮监(2/2)
“永远是陛下最尖锐的眼睛、最灵敏的耳朵、最锋利的刀尖!”
“只要有锦衣卫在一日;”
“陛下便能完全掌控整个大明!”
常千雁双手离缰、在战马上对朱至澍抱拳行礼;
斩钉截铁、语气坚决的说道。
“嗯,很好。”
“这就是朕希望你们锦衣卫做的,你定位很准。”
“此前做得不错、此后也再接再厉吧。”
朱至澍点了点头,对常千雁赞许道。
“臣遵旨!”
“臣及锦衣卫上上下下,必定为陛下肝脑涂地、万死莫辞!”
“嗯。”
“好了,说点别的。”
“王和,如今咱们官方负责买粮卖粮,主要就是粮监吗?”
“回陛下的话;”
“就是粮监。”
“每到粮食丰收的时候,粮监便会出面收购百姓手中富余的粮食;”
“购得粮食之后或是储存、或是加以售卖,所获不菲。”
“如今九监(盐、铁、酒、茶、烟、粮、油、煤、钱)除钱监之外,其余皆是归属于史尚书的税务部代管。”
“若是陛下想知道具体获益,奴婢可将史尚书找来、向陛下汇报。”
王和回答道。
“暂时不用,等回去再说吧。”
朱至澍拒绝了王和的提议。
然后便又沉默了下来,想着刚才未想完的心事。
“粮监......”
“丰收时收购粮食、稳定粮价;”
“欠收时放出粮食、也能稳定粮价;”
“平时还储备粮食、以应对不时之需,相当于此前的常平仓。”
“粮监还是很重要的。”
“只是这买粮、储粮、卖粮都是你;”
“整个产业链都握在你的手上。”
“这就不合理、不得不防了啊。”
“看来,回去之后得把粮监拆分一下了......”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正吃着火锅唱着歌的粮监怎么也没想到;
在不久之后、自己就要被拆分了!
但这对于朱至澍来说,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一个掌握全产业的部门,太容易滋生腐败了。
与其等出了事之后再来惩治,不如现在就从制度上入手、早做预防。
辞别农夫之后,一行人继续往西南、沿着黄河上溯前行;
于九月中旬、走到了济南府。
沿路自然不是走马观花;
而是每走一段距离,便会停下来和路边正在耕作的百姓们交谈一番。
等到济南府的时候,已经问了不下七八位农户了。
所幸得到的结果都和在滨州问的那位老大哥一致。
可见山东的官员;
起码在分地、子嗣奖励、税收这些事情上没有欺上瞒下。
而这些,已经让朱至澍很满意了。
在这个整体污浊的年代;
但凡能有一丝洁净、都是件值得让人高兴的事情。
除此之外;
在路上,朱至澍还看到了正在架设电报线路的工人。
电报建设的第二阶段、其中便有一条线路从北京出发;
一路走天津卫、河间府(今河北沧州地区)、济南府、应天府......
最后直达南疆。
所以路上能看到正在施工的工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对于朱至澍这一行人来说,却是个挺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