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大明人口(1/2)
同时,为百姓减负,除了因为朱至澍的同情心之外;
还因为只有百姓的负担真正的减轻了,才能更好的生活、才不会想着造反;
大明的根基、才能真正的稳定,才真正具备长治久安的基础。
其实,又何止大明是这样?
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古往今来、此前此后,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
而对百姓的减负,朱至澍便打算从‘丁口税’开始;
因为‘丁口税’这一负担,影响的乃是人口的增长!
朱至澍现在最希望看到的诸多事情当中,有一条便是大明的人口、能以‘井喷式’、几何倍数的增长。
如此,自己即将打下来的南疆、即将打下来的东北;
以及未来将要打下来高丽、东瀛,乃至于更广阔的疆域,才有足够的汉人去耕种、去牧守。
没有汉人去耕种牧守,那光打下来土地有什么用?
成杰思汗都打到多瑙河去了呢,你看那地方的人认为自己是蒙古人不?认为自己是元朝的一部分不?
只有有足够的汉人去那里扎住了根,那里才能真正的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就算子孙不孝、暂时失去了;
以后也可以用‘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理由,将其再收复回来。
而且,朱至澍现在一点都不担心人多了会养不活、一点都不担心人多了会没地可种。
他现在担心的是,地多了没人种!
南疆太大了、太适宜耕种了;
就算以现在的耕种水平,再养活个一亿人都没有问题。
“臣以为可行。”
群臣议论纷纷、好一会都没人回答朱至澍的问话之际;
只见须发花白、满目沧桑的户部尚书龙文光站了起来,对着坐在上首的朱至澍盈盈一拜,老成稳重的说道。
“这些年来,陛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圣明无双;”
“九监、各大公司、海贸、商税等等,皆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每一条都是一项巨大的财源;”
“加在一起,已经足以弥补取消‘丁口税’所带来的财政损失,且还有富余。”
“取消‘丁口税’这一税目,不但不再是财政的负担、不会造成国用不足;”
“反而已然是一条减轻百姓负担、利于天下稳定、弘扬陛下圣明、充实大明丁口的善政。”
“如此,自然是可以施行的。”
“陛下爱民如子之真、为国无私之诚,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
“老臣代天下亿万生民,叩谢陛下!”
说着,龙文光真就跪了下来,向着朱至澍行起了叩拜的大礼!
大明礼待士大夫;
非重大庆典及重要事情,大臣是不用动不动就向皇帝行跪礼的。
这跪多了;
膝盖也就软了、骨气也就没了。
但反过来说,行跪礼一般也就预示着有大事。
就好比现在。
取消‘丁口税’,那是千年以来从未有过,必将名留青史、流芳万世的仁政、善政;
连带着今日坐在这个大殿上的每一个重要官员,都能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尤其是作为百官之首的他,更是板上钉钉的预留了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747章 大明人口(2/2)
姓名位置。
这如何能不让龙文光心潮澎湃?
“臣等代天下亿万生民,叩谢陛下!”
龙文光带了头,余下的重臣们也纷纷了然,起身跪拜道。
“减轻百姓负担、利于天下稳定、弘扬朕的圣明、充实大明丁口;”
“龙大人说的好啊,哈哈哈.....”
朱至澍爽朗的笑了起来。
内心里也不由的感慨:还是这位打从一开始起,就跟着自己的老臣有眼力啊。
“诸位爱卿都起来吧,既然都觉得可行,那便由刘卿(户部尚书刘之温)拟个章程出来;”
“等诸位大臣审议过后,便推广施行。”
“抓紧些时间,最好新年庆典的时候便可以通告天下,让天下的百姓们,都高高兴兴的过一个好年。”
“再然后,朕还有个想法。”
定下由户部尚书刘之温主理取消‘丁口税’一事后,朱至澍话锋一转,又说起了另一件事。
“从贼酋努尔哈赤七大恨起兵反明算起(1618 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已有三十三年;”
“此后非但辽东战事绵延,关内也是叛乱四起、糜烂千里。”
“三十三年来,我大明国烽烟处处、丢城失地无数;”
“百姓更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前几天,户部对天下人口的统计已经出来了,计有汉人一亿两千七百余万。”
“看似很多,但较万历皇帝时期,已少了六七千万(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葛剑雄教授认为明朝的峰值人口是在万历时期,约一亿九千万人口)。”
“这可是六七千万汉人、六七千万流着和咱们一样血的血亲、六七千万条活生生的人命啊!”
“都在说朕圣明无双,可朕如何当得起‘圣明’二字?”
“朕之罪,莫大矣!”
在说出这一连串残忍的数字的时候;
朱至澍仿佛觉得自己的心、在被六七千万根针反复的扎刺一般;
愧疚不已、哀痛万分!
语气也不复刚才推行‘商税’、取消‘丁口税’时的轻松和自如,变得沉重和悲痛;
甚至带上了一丝哭腔、眼眶里也涌出了泪花......
朱至澍不是在演戏,而是心情当真如此。
就算这六七千万不是人,而是飞虫走兽、游鱼草木;
到了这种数量,也足以让人心生同情和不忍了。
更何况这正如他所言:
乃是六七千万汉人、六七千万流着和他们一样血的血亲、六七千万条活生生的人命呢?!
“陛下节哀......”
“陛下,这不是您的错,这是......”
“陛下,保重龙体啊......”
“陛下......”
看到朱至澍的失态,殿中重臣纷纷相劝不止,唯恐朱至澍悲痛过度、伤着了身子骨。
如今大明好不容易一统四海、还都北京;
正是一片欣欣向好、蒸蒸日上的大好势头。
若是朱至澍这个关头一出事,只怕这大好的局面,顿时便会出现许多不可预知的反复。
尤其是朱至澍最大的儿子朱平楷,如今不过才五岁。
主少国乱、亡国之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