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守灵(1/2)
“高杰?”
赵大少看向赵明业,“是不是还带着个女人,称邢氏?”
赵明业懵逼,拿过信报仔细观瞧。
“大哥,信报上也没说女人的事啊,话说带着女人又有甚奇怪的,这流贼不就是这般么,行军如搬家!”
赵明业微微撇嘴。
“自咱们占据神木以来,前来投诚的贼匪不在少数,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似这般千人以上来投,却还是第一次!
按着这厮信中所说,似乎还想着同咱们谈谈条件,许其单独成军,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此人现在在何处?”
“就在神木堡处驻扎,等着咱们回信呢!大抵是同意单独成军就留,不同意这厮便要走!”
赵大少在灵堂中转圈。
之所以熟知此人,倒不是因为这货有多能打,而是因为这厮卖相奇佳,被李自成的一个婆娘邢氏所勾引,鬼混在一起,给老李扣了一顶绿帽子。
在那个平行世界,李自成发现其奸情,要砍了他,没奈何,这厮同邢氏率众奔逃,投效明廷,成为镇压农民军的急先锋。
但在这里,剧本小小的变动了一下,高杰竟然没有投奔明廷,反而投奔他这个关外的藩王。
这就有意思了!
话说大辽兵强马壮,怎的没有多少流贼投效呢?
说来简单,大辽礼遇农民军,买卖粮草物资不限,只是不贩卖武器。
入境投诚也可,但必须放下武器接受整编,头目也封官,但必须走流程,先去沈阳改造三月再谈任用。
这对大绺子来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一个个头铁的很,天老大,某老二,你老赵家算老几?没了兵,老子拿什么去吃饭,去讨生活?
必须承认,农民军整体素质堪忧,见识么,大抵都是听话本来的,就不要指望他们能看清什么大势,不然怎么至于四处乱跑呢?
大辽要收了他的兵权,在军头看来,你说什么都是屁,大抵就是在诓骗老子。
所以这么久,投靠大辽的都是那些被打散了混不上吃食的乞丐队伍,似高杰这般的大股农民军投诚还是第一支。
赵大少叫人拿过纸笔,刷刷点点写过一封书信。
“交给刘兴佐,让他好生安排!”
赵明业打开书信观瞧,不由咧嘴。
大辽在大明布置有诸多团练、山匪,尤以太行山、燕山最多,表面上都是地主豪强武装,保一方平安。
赵大少的办法很简单粗暴,高杰这厮不是想谈条件么,那便让这些团练从背后捅他的屁股,逼的他走投无路。
“大哥,说起咱们的团练,有个事却是需跟你商议一下。”
“什么事?”
“刺杀洪承畴!”
洪承畴,三边总督,负责陕西、山西剿匪,在此刻的大明来说,大抵是天下权势最重几人之一。
但好像也没听说这厮对定襄有什么举动,他剿匪还忙不过来呢,敢来招惹大辽?
“为何?”
赵明业钢牙紧咬。
“这厮杀戮太重!他曾言,之所以有人造反,就是因为人太多了,对待流贼,抓一个杀一个,抓两个杀一双!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手下的军队是何模样可想而知!
对农民军斩尽杀绝也就罢了,但其治下之军所过之处,便是没造反的流民也不放过!且还洋洋自得,言‘早晚是要反的,莫不如提前杀之!’
大哥,你说这样的人能留么?”
“某只问你,他对我大辽态度如何?”
“呃,倒是对定襄方向没有什么动作。”
赵明业摇头,“但他是没有精力,也没有那个实力。
这厮早年间便曾上奏朝廷,言四海之害尤甚建奴,极力支持联金,灭亡四海。
万幸,彼时这厮还没有今日这般权势,不然咱们灭金当真未必如此顺利!”
“洪承畴说的没错啊!”
赵大少面带调侃,“某若是崇祯,必定集中所有力量联金灭辽。
你看现在,咱们大旗立在这里,便有无数人来投,需知皇太极当初为了点人口和财物,可是要破关去抢的。
这就是区别,我大辽同大明是同族,官员军将各为其主,但普通百姓谁在意这个,谁能让他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第640章 守灵(2/2)
的舒坦,他就投谁。
从这一点来说,洪承畴能看清形势,岂不是人才?
各为其主,人家为崇祯献策又有何错?你只是看他不顺眼,要杀他,才寻了这诸多因由来说服自己而已。”
“可是他残杀无辜!”
赵大少幽幽叹息,“你自己说,那些四处乱窜的流民会不会反?”
赵明业无言以对!
大明根本就没有能力安抚流民,无钱无粮,早晚会逼的这些人走上极端,要么为匪,要么直接扯旗造反。
总之,这些人对大明皇帝来说就是祸害。
“但某不是说他的做法就是对的,相反,是大错特错!
不过仅就忠心王事而言,他是对崇祯负责,既然无法对流民释放善意,那么武力恐吓只能是他唯一的选择,他……没有别的选择!
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是一个人才,足够狠厉足够果决!”
“大哥,你倒是怜惜人才,但某的话还没有说完。”
赵明业神色愠怒。
“此人为了筹集军费,设置层层抄关,已经到了刮地三尺的地步,再这么任由他折腾下去,咱们的商路可就断啦!
再者,他手下的军队肆无忌惮,直接向那些中小地主伸手,不给就抢。
咱们团练好不容易保下来的片区,没有糟蹋在流贼手中,反倒糟蹋在了官军手中,甚至团练都被打散了两个。
大哥,那些团练虽不知背后的主子是咱们,但那也是咱的兵啊,大军入明,这可都是咱们的力量!”
洪承畴这厮还当真能折腾,也是难为了这厮,朝廷没粮没钱,但事情还必须要做,他能怎么办?
事实上,在山西、陕西,大明的统治基础已经没了,流贼也好,官军也罢,没什么区别。
“唉,由着他折腾吧,没了洪承畴,也还会另有其人!
我大辽入明,行的是光明正大,救的是黎民百姓,刺杀之事断断不可为,此举为人所不齿,遭人诟病。”
赵大少微微叹息,“只说杀人,高迎祥、李鸿基、张黄虎、罗汝才之流害人更多。
但话说回来,若是大明不乱,又怎么能有我大辽的机会?
至于商路断绝与否,其实对我大辽也没什么影响,事实上某已经下令大明之内的明子蛰伏,也包括团练,山匪等等,此时不宜节外生枝!”
“大哥,爹同你终于决定要动手了?”
赵大少展颜一笑。
“早就在暗暗调动了,只是如何入明,还没有最终定案,再等等,就这几日,定然拿出一个章程来!”
赵明业状极兴奋。
“嘿嘿,大哥,你终于肯动手了,实话说,俺这里早就等不及了。”
两兄弟重新入灵堂,赵明业对着灵位拜了几拜,转身退走。
赵大少独自跪在徐光启灵位面前,往事历历在目。
犹记得当初入为陈实功盗书,入东林书院,误打误撞碰到老头儿。
非但拜了师父,还拿走了老头儿不少家当,各种书,数学、农学、水利皆有。
很不容易,寻遍大明,那时的翻译人才能有几人?
更何况非但要通晓泰西语言,还需本身就是学者,你让澳门那些狗通译去翻译,他知道啥是啥?
正是拿着那批书,赵大少修修改改才有了四海治学的基础。
老头儿的功绩远不只这些,赵大少搜罗的书籍,老头儿精研翻译的更多,没有在大明流传开来,却是在大辽开花结果。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头儿的功绩既在当代,更在后世!
“老头儿,徒儿给您磕头了!”
赵大少砰砰砰三个响头,边磕边念叨。
“您虽身在大明,但功劳却在大辽,福泽于华夏。
您可能还意识不到,您孜孜不倦精研的这些学问,正在改变整个世界,改变族群之强弱。
我华夏能否雄据世界,便看能否在这些学问上领先一步。
您老一路走好,等夺了崇祯的天下,俺给您封功,‘文定’却是小气了,非‘文正’不可!”
呼~
一股阴风吹来,烛光摇曳,白帆飘动。
赵大少摸摸后脑勺,看向灵位。
“老头儿,某也是鬼,您吓我做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