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末世黎明 > 正文 第173 文龙赋

正文 第173 文龙赋

   正文 第173 文龙赋(1/2)

阿敏被幽禁的第二天,黄台吉毅然决定派使者前往大明进行斡旋,尽可能的为“我大金”争取到更多生养生息的时间。几经甄选,黄台吉最终决定由范文程充作使者、冷格里担任卫队长,与范文程一同出使大明,护卫其周全。

在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登基之际,后金黄台吉就曾给祖大寿写信函,商议派遣使者吊唁明熹宗之丧,并且恭贺新君崇祯登基之事,可祖大寿却是直接回信拒绝了黄台吉的这一请求,或许祖大寿是出于担心会受到什么牵连的缘故,而拒绝代为传信的吧。此次,为了避免派使者出使大明一事得不到宁锦最高长官的许可,也就是担心被祖大寿再次拒绝,黄台吉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他亲自给祖大寿发去信函陈明利害,态度可谓极是诚恳。祖大寿还是不打算与建奴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接触,本想一如既往地拒绝黄台吉,但此刻政宣员大内太监李凤祥正坐镇宁远城,祖大寿也就将此事告诉了他。李凤祥得知黄台吉想要派遣使者前往京师的消息后,大为兴奋,他连忙联系上在锦州、山海关坐镇的褚宪章、张国元两人,他们三人一番协商,认为此事应立即向朝廷禀报,由朝廷来定夺是否准许建奴的使者入京面圣。

祖大寿、李凤祥、褚宪章、张国元四人联合署名的信函,以最快的速度传至内阁,内阁首辅王永光深感此事重大,不容耽搁,接到此信函当日便连夜转呈皇宫大内,恭请圣上亲阅。

崇祯得到消息,暗自思量记得原本的历史上,也就差不多这个时候,黄台吉好像也有过希望和大明议和的想法,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促成罢了,难道此次黄台吉派使者前来就是要议和的?若真如此,那说明毛文龙对他的打击定是不小。见!当然要见!攘外必先安内嘛。另外,自己倒要看看,他黄台吉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来。

祖大寿等人得到朝廷许可建奴派遣使者前往京师的消息后不敢怠慢,连夜派出千人骑兵队,“护送”范文程、冷格里一行十余人的使团直奔京师。

这千人骑兵由祖大寿的堂弟祖大乐、长子祖润泽,以及祖大寿的家仆,宁远参将、副总兵祖宽三人统领。祖大乐和祖宽几人的组合执行力还是很强的,他们的任务除了保护建奴使者的周全外,再就是监视他们的行踪。更有一层意思,就是祖大寿想让他三人能在皇上面前露个脸,毕竟这几人可是他的左膀右臂。

对祖大乐和祖宽二人统兵战力的评价,就如崇祯八年1635年,此二人以三千关宁军镇压农民军时,卢象升所说的那般“援剿之兵,惟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

崇祯恩准建奴使者入京面圣之后,他也没闲着。回复了祖大寿几人信函的当日,崇祯立马召开了御前会议,继续完善应对建奴之决议。几番争论没有结果,有主战速战解决东虏的,有坚决执行稳固防守原有战策的,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由崇祯皇帝亲自拍板决定对建奴仍要继续执行稳固防守、伺机反击之国策。当前首要,就是肃清域内兵匪霍乱,根除各个危害大明之毒瘤。

御前会议第二日,崇祯就给杨嗣昌发去召令,令其速速回京应对建奴使者。

自从毛文龙反围剿成功取得巨大胜利的消息随着各大报纸大力宣扬后,不但在大明各地引发强烈反响,就北京而言,就连著名的“八大胡同”,也传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话。(北京“八大胡同”也就是较为有名的烟花之地,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此事之后,八大胡同形成了一股“不谈文龙莫进来”的风气,其中曾住过两位非常出名的女子(赛金花、小凤仙),而闻名后世的八大胡同之一的“陕西巷”更是了得,一首“文龙赋”便是由此巷传出,一时之间人人传唱

英雄气贯长虹至,烈士风骨万古传;战歌吼,马蹄怒,东江健儿飞敌后;征人歌且行,北讨酋首城;昔者建奴杀汉兵,今聆文龙屠奴首;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文龙镇东江,誓憾建奴惊破魂……!

………………

“皇爷请看,这是什邡间流传甚广的一首词赋,听着不错,特地抄来给皇爷瞧瞧。”王承恩手捧一张写满词赋的纸张来到崇祯跟前,恭谨的道。

“哦?呵呵,你也闲情雅致起来了?好吧,拿来给朕瞧瞧便是。”崇祯笑了笑伸手接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173 文龙赋(2/2)



起初崇祯没大在意,什邡间的歌谣而已,能有什么好东西?可看着看着表情就变了,惊喜之色跃与脸上。

“好,好,此歌谣甚好,应大力宣扬。哎?大伴,这词是谁填的?”崇祯大叹此乃好词之际,不由问起了词赋为何人所作。

王承恩办事是多老道的人呢,否则他也不可能在性情多疑的崇祯身旁呆这么久了。

“皇爷,微臣查过了,这词赋的作者是……,是个……。”说着说着,王承恩不由得有些迟疑起来。

“怎么?到底何人?”崇祯好奇心大起,不由追问道。

“咳咳,皇爷,此人是陕西巷间的一个歌姬,叫柳如是,年方十五。据老鸨说,此女是被歹徒所掠贩卖这儿来的。微臣调查过,此女家人也没了,孤零零一人只好流落烟花之地,以卖唱为生。此女因有感毛文龙之伟绩,而得此佳作。平日里,柳如是极为崇拜辛弃疾,对辛弃疾的诗文甚是喜好。”王承恩侃侃而谈,看得出,他真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来调查此事,并且对此女赏识有加。

(其实柳如是今年才十岁,她是一六一八年出生的,曾流落松江,倒也没在八大胡同呆过。在此处出现,只不过是想还给这位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身居强烈爱国民族气节的巾帼美女一个美好的结局罢了。)听着王承恩的介绍,崇祯倒是上心了“哦,柳如是?十五岁?嗯,不错!如此佳作,当大加宣扬推而广之。朕倒是觉得,此女当赏呀!”

王承恩一听大喜,对柳如是的身世他本就同情,再加上柳如是才貌俱佳,王承恩甚是喜爱,大有收其为义女的冲动。

“如此甚好,老奴在这里替如是姑娘恭谢皇恩,只是不知皇爷准备怎么个赏法?”王承恩小心翼翼的问道。

崇祯看了王承恩一眼,疑惑道“大伴识得此女?”

“哦,皇爷,也就是调查此事时才认识的,以前并不识得。”王承恩如实道。

“能得到你的赏识,那就说明此女当真不错,你对她甚是喜爱?”崇祯对自己这个大伴的心境还是十分了解的。

“是啊,皇爷,此女身世十分凄惨,又有才华,微臣甚是悯之,喜之。还有,还有,微臣想收其为义女留在身边,不知皇爷意下如何?”王承恩恳请道。

“哈哈哈,好啊,如此一来,大伴也算是有了一个贴心的女儿了,朕允了!”崇祯一听,哈哈大笑。

大伴有这个心思,他这个做皇帝的岂有不允诺圆了他这个心愿的道理呢。

“微臣,恭谢皇爷恩典!也替我那可怜的孩儿恭谢皇恩!”王承恩大喜之下纳头便拜。

“哈哈,你且起来。朕这就赐柳如是为你的义女了。”崇祯又哈哈笑了一会。

“这样,你且去将她赎身出来,当场宣读朕赐她为你义女的旨意,这也算是给她的一份保护。另外,既然此女文采不错,心境俱佳,以后找个恰当时机,让她去帮助陈子龙负责报社编撰诸事吧。”崇祯略一思索,先给柳如是安排了个差事,至于今后如何,且看她表现再行定夺。

王承恩大喜,连忙叩头谢恩,兴冲冲的领命前往陕西巷而去,他要第一时间让这个教人怜悯的孩子得知这个好消息。

这下陕西巷可热闹了,一个歌姬被皇上身边红得发紫的大太监王公公赎身,并且皇上还下恩旨将此女赐给王公公为义女!这天大的事犹如一股狂风吹过陕西巷,又灌出陕西巷在京城八大胡同强劲地刮过。

一众歌姬羡慕有之,嫉妒有之,崇拜有之。

“哎!我怎么就没有写出这等好歌赋来呢……!”

“哎呀,你看人家柳如是,小小的年纪心机这么深!借着毛大帅这事儿,一首词赋就红了,还攀上了王公公这高枝儿咧!哎,为什么不是我?我也写了不少赞美毛大帅的歌赋呢……!”

“如是姐姐就是厉害,好厉害哦……。”

柳如是事件持续发酵,不断由八大巷子开始向外扩散。书坊间、酒楼里、论诗作道士林间,此事渐渐传为美谈,“文龙赋”更是广为流传,大街小巷年轻士子对酒当歌,高唱“文龙赋”成为风潮

英雄气贯长虹至,烈士风骨万古传;战歌吼,马蹄怒,东江健儿飞敌后;征人歌且行,北讨酋首城;昔者建奴杀汉兵,今聆文龙屠奴首;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文龙镇东江,誓憾建奴惊破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