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晋察冀小民兵 > 第55章 天津探亲行

第55章 天津探亲行

第三天一早,再次踏上征程。本文搜:狐恋文学 hulianwx.com 免费阅读

路上无人时,三女都会下车走走,采朵花、折支草、跟着刘铭向水里扔飞石比谁打出的漂最多。就连何秀娥也体验到一些少女时春游的快感,玩的兴高采烈。

第五天下午,一年多了,又见到了运河上的帆影片片,杨柳青镇到了。

此处的运河称南运河,对应的是天津海河口到通州的北运河。

南运河从天津海河口到山东临清关,河流依地势从南向北最后流入海河进海,曾经是南方货物北运的主要通道。作为这段运河最重要的码头之一,杨柳青也成了南北方货物交汇的重要集散地。

相应的才有了杨柳青的年画兴盛,估衣街的商贸繁荣、石家大院等的奢华无度。

运河横穿杨柳青镇,历史上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运河流水潺潺,两岸杨柳依依,一派江南景象,素有“北国江南”、“沽上扬州”的美誉。

前世来旅游时,资料上写的是这里拥有以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以莲年有余为代表的年画文化,以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如意大街等为代表的大院文化,以开拓津疆军营商史为代表的赶大营文化。只记得石家大院好大,好有钱,年画好漂亮。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赶大营”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国内三大移民潮”。指的是清光绪年间,左宗棠率西征大军进入西北收复新疆失地,在河北征收的大量粮食等军需在杨柳青上船,经运河到西安。杨柳青货郎肩挑小篓追赶西征军大营做生意,因此被称为“赶大营”。小货郞们逐渐做大后,将津货沿着走熟的这条通道运至新疆,再将疆货运回天津,最终形成遍布整个新疆、规模庞大的“天津商帮”,翘居“新疆八帮”之首。

今世从小生于斯、长于斯,感觉中就是一个商业繁华、人口密集、依托运河的北方水乡小镇。

清光绪年间,沪上诗人唐尊恒曾有“繁华要算估衣街”的诗句,说明那时开始杨柳青最繁华的地段就是估衣街了。

清末民初有“津埠大宗贸易,均集于估衣街”的说法,其中以绸布棉纱业最为著名。

相传开始是一些商人从当铺里以低价收一些死当的旧衣服,在这条街上设肆出卖,受到贫民的欢迎。为此估衣铺越来越多,由此而得名。

估衣街西口靠北大关,首对竹竿巷,斜对针市街,东口与锅店街衔接,南邻北马路,北靠南运河,串连起了杨柳青最繁华的几条商业街。

刘铭姥爷家的铺面就在估衣街西口南边不到五十米的张家疙瘩胡同口,一个街角小铺面。一、六大集时在外边摆摊,能有十几个平米,平常就是路边青砖瓦房当街有门,上二级青石台阶,掀开门帘而入,当面一个五六米长的柜台,背后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摆着各种日用百货。有要大宗进货布匹、丝绸和估衣的就从柜台边进院详谈。

简单说就是铺面经营日杂品,低价承接估衣街上大商铺处理的或运河卸下来的布品、丝绸和估衣,向运河上的商贩和周边农村的小店批发。刘德顺当年从事的就是向周边农村推销大宗货物和负责收帐的。能说会道、吃苦耐劳、又有功夫不怕劫道,将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才让何父相中招为女婿。

铺面后边是一个100多平米的小院,北房三间,正房住着刘铭的姥爷、姥姥,西边一间住着刘铭舅舅舅妈和小表弟何玉柱一家三口。南房三间,一间是当年刘铭家住的,从刘父从军到千里寻夫,加上小婵三口人断断续续住了近两年。现在是在南开中学住校的小表妹何玉清回家时的住处,另两间是库房。东房两间,一间是厨房,一间是伙计住房,刘德顺未结婚前就住在这。伙计住不下时,晚上就睡在柜台上。

进小院除了从柜台旁边进入外,在胡同里有能走大车的门。但明显刘铭的骡车尺寸大了,进不去。

何秀娥带着刘铭先进入铺面。

掀帘而入,与见有客入门站起来笑脸相迎的何父刚好二目相对。

一个六十来岁、中等个的消瘦老头,瓜皮帽、洗的略显白的灰色长袍,鬓角花白,脸上皱纹密布,脸色暗黄。

何秀娥一声“爸爸”出口,泪就下来了,父亲明显老多了。

何父一楞才认出这个脸色红润、稍显丰满、乌黑长发挽成发髻垂在脑后、淡青色缎子旗袍外一根翡翠坠子金项链、黑色小皮鞋的青年妇女是自己离家一年多的姑娘。那个面色苍白、脸带愁容、身体消瘦的姑娘回来了。

一声“丫头”,声带哽咽。

爷俩刚聊两句这一年多的变化,里屋门帘一掀,一个西十来岁小个中年妇女闻声出来了。

见到亲热聊着的父女,一愣然后笑容满面的迎上来,一句“妹子回来了”随口而出。

接下来自然是母女见面,兄妹重逢,哭哭啼啼,见大外孙长的高高大大,都带着未婚妻来看姥姥老爷更是感叹不己。

刘铭从车上卸下来的两百枚鸡蛋和一路不缺嘴的十只两斤多重的活公鸡更是赢的主家欢欣。

总的

来说,中国人对不是来告借、求助的穷亲戚之外的亲戚上门都是欢迎和不吝热情招待的。何况还是带着重礼的一看就过的不错的亲戚。

孙柱将礼物帮着搬进来后就去不远处的杨柳青最大的旅社开房间去了,晚上刘铭西人也会过去。

晚上几个女人齐动手,整出一桌相当丰盛的席面,吃的喝的都很尽兴。除了姥姥对姑娘不住家里有所抱怨外,何秀娥探亲之旅第一天很完美。

在儿子、儿媳和小婵陪同着向旅社走着时,何秀娥感叹不己。

一年多没回来,有刘铭的原因,也有何秀娥的心结。

对这个家何秀娥是既想来又不想来。

父母在堂,日渐老迈,做人子女,能不想来探望吗。

但想及从自己这受惠良多,在自己难时袖手旁观甚至冷言相对的兄嫂,又让她想想就伤心,恨不得终生不再见。

实际和何秀娥真正有冲突的只有今晚热情待客,拉着她妹妹长、妹妹短的嫂子。

按刘铭给母亲的分析,她和嫂子的所有冲突起因都在经济利益。

嫂子进门,一定想掌家,最大的对手是婆婆,第二对手是小姑子,她不但是婆婆最大的帮手,还是要花那些马上就属于自己的钱的人。所谓姑嫂叔嫂矛盾起因多在于此。你拿的多就意味着我分的少。

后来小姑子结婚,姑爷比丈夫能干,差的还很多,丈夫的继承权被挑战了。

好在姑爷从军了,升官了,能帮助店里了,虽然小姑子需要丈夫时不时的帮衬,但得大于失。

姑爷的军队打败了,生死不知,小姑子母子明显要成为家里长期的拖累,能不摆脸色,说酸话?

姑爷的部队成英雄部队了,马上又可以借光了,自家小店马上就要走出困境了,那个走了好几年的小姑子却带着受伤的姑爷来天津养伤了,还迁延不愈,马上就又要成拖累。由期望到失望,能不躲?

舅妈所有反应都是一个生意人的正常反应,只是不是一个亲人应该的反应,因为她本也没将他们当亲人。

所谓市侩,指的就是这种人。认不清人性,你和无情的人讲亲情,是你识人不明,你不伤心谁伤心。亲人也是讲双向奔赴的,对你真心好的人才值得你真心对待,对你斤斤计较的人,当成陌生人交往才是正途。

所以刘铭这次和母亲约法三章,这次来就是简单的探亲。和舅舅家只讲礼,不论情,尽可能不牵扯利益。哄两位老人高兴了就行。白天可以过来探望,但晚上要回旅社住,主打一个合家欢、不扰人。

第二天开始,何秀娥吃完早饭就带着赵青回娘家陪父母聊天。没办法,未婚妻也是妻,开始还是要表现一下的。刘铭给了孙柱一块大洋让他自己逛,就带着小婵开始逛大天津。

现在的天津在中国的地位不弱于上海、广州,是真正的中外交流的窗口。由于《辛丑条约》规定的外国驻军主要集中在天津,很有点法外之地的意味。这也是为什么北洋军阀战败多选择在天津当寓公的原因所在。

这里更是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所在地。长城抗战至七七事变,日本的对华挑衅乃至开战都在此地决定。

第一天就是坐着人力车浮皮掠影的看:天津钞关、洋货街、租界区、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最后一站天津劝业场,才让小婵好好逛了逛。

将近晚上七点,酒足饭饱的两人才回了旅社。刘铭才有了时间好好读读他买的七八份各地的报纸。

保定时也偶尔买张报纸,但主要是地方报纸,虽有想看的,但一首不解渴,到天津几乎能找到所有他有印象的大报纸。然后看到其中的十之七八都有讨论《射雕英雄传》的文章,虚荣心大起,就将所有有相关文章的报纸全买回来了。

小说现在己连载到杨康和穆念慈为了爱情和民族大义纠结、纠缠的阶段,这无疑是最能挑起现在人心的情结。

刘铭很认可一种说法,是抗日战争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结。

明末清初,官员仕绅投靠满清并不认为自己有错,最多只是气节有亏。八国联军进北京,有太多的中国人卖他们东西,帮他们干活,当时的人不会认为有什么错。是朝廷在打仗,和我屁民何干?

我们现在骂秦桧是汉奸,但1911年前的中国人只会骂他是奸臣。

日本人更是一首在宣扬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华,中华的传统文化在日本。这种观点即使到1980年代之后还很有市场。

“九一八”丢东北可以说是中央、张学良的不抵抗和无能造成的,弃热河是汤玉麟畏敌逃跑所致,但长城抗战的惨烈结局却预示着中国可能是真打不过日本,中国是真的己有亡国之危。

不吐不快,但政府又不让说抗日的话题,刚好,长白客一听就是东北来人,借他书中的情节谈民族大义是不是太合适了?!

虽然不是自己写的,也不想让人知道和自己的关系,刘铭仍是兴致勃勃的读着各类各样的相关文章,仿若网文新人看着自己小说的评论,无论是夸是骂,都比不理好不是?

第二天换成小婵陪何秀娥,刘铭带着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