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宿舍宋皎皎己经累的把书放在桌子上就上床休息了,她己经不想动了。就躺着和老祖宗们浅聊一吧。
宋皎皎:“老祖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抽取的方式选择三位幸运儿,我也将回答这三位幸运儿的一个问题哦。现在开始抽人,希望各位老祖宗们能积极参与。”
说罢老祖宗们面前天幕再次转换,显示“是否参与抽奖。”“是”“否”
有这等好事为何不参加,老祖宗们都摩拳擦掌,或是求神保佑能抽到自己。
点击“是”这个字符后,老祖宗们看着那一行正在加载的进度条,不断的催促,快点,你倒是快点啊。
“感谢您参与这次抽奖,下次再来。”瞬间垂头丧气,没中,这神真没用,下次再拜拜其他人,听后人说满清那个皇帝是个干实事的,还很灵,虽然要付出小小的代价,但是能中,这些代价也就没什么的。
宋皎皎:“恭喜汉末的王二牛,北宋的苏轼,清末的谭嗣同中奖。我们先按照先后顺序回答问题吧。”
汉末的二牛激动的要晕过去了,他一首以为后世会选择那些帝王将相,像他们这些生活在底层,无权无势的只要支持一下就好了。所以他也只是碰碰运气,没想到自己真的中了。
宋朝的大臣们对苏轼羡慕嫉妒恨,就是苏辙也有些嫉妒哥哥的好运气了。
谭嗣同呆呆的指了指自己,“你们看我这是中了吗。”
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高兴的围着谭嗣同:“中了,你中了,等会你一定要后人咨询我们的变法问题。”
宋皎皎眼前出现一位衣不蔽体的古代人,他身形佝偻,面色蜡黄如纸,眼窝深陷,目光浑浊无神,这就是那个”吃人“的社会下百姓的生活;“你好,请问你想问什么。”
王二牛被问的手足无措,又看着他们的陛下和那些他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达官在弹幕让他问“如何镇压那些叛贼们。”“灭了大汉的是谁?”他该怎么办?
宋皎皎也看到这些评论,安慰道:“别怕,你问什么都行,别在意那些人,我保证那些人不会找到你的。”
汉·掌上明猪:“都给朕老实点,想问问题先抽到了在说。”
汉·刘老三:“猪猪说的对,自己没本事就别怪别人。”
虽然他们也想问他们大汉的发展,但是他们知道后人对百姓的看重,可不能惹恼了他。
看到祖宗的发话,那些人都老实了下来,王二牛小心翼翼的问:“我想问,后世再也不会饿死人了?”
听到这个问题所有老祖宗们都期待宋皎皎的回答,他们看到后世整洁的街道,高耸的房屋,飞速的西轮车,面色红润的后人,种类丰富的食物无不显示后世的强盛,
他们就算创造了盛世但是还是会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后世这么强盛也会有饿死人的事件吗?
宋皎皎叹了一口气:“现在世界上仍有不少地区饱受饥饿困扰,但是我们华夏因为一个人,他让我们彻底远离饥饿,他就是当代神农——袁隆平,我们亲爱的袁爷爷。”
秦·祖龙:“如果能解决天下饥饿问题,确实称得上“神农”二字。”
明·Judy:“饥饿己经困扰我们华夏千年,没想到后世竟有一人能解决这个千年难题。”
唐·李二凤:“我大唐刚刚建立,灾难频发,粮食锐减,急需解决啊。”
明·结局一根绳:“我大明年年发生灾害,现在连打仗要备的粮草都拿不出不来,老鼠进去了都要摇头。”
宋皎皎:“崇祯年间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年年都有自然灾害,但是你那个时候己经出现红薯和玉米了,这两个抗灾力强,还高产,推广种植,说不定能减轻压力。我记得万历年间就传入华夏了吧。”说着宋皎皎还给他看看红薯和玉米的长相。
崇祯帝看了看,这两个东西怎么这么熟悉,然后赶紧命人去找。
正在修仙的万历猛然听到这个好消息,在自己这里就有了,也赶紧命人出发寻找了,这可是送上来的功绩啊。
远在福建的陈振龙看着怀里的东西,又紧紧搂了搂,他要赶紧把这献给陛下,他陈家也要起家了。
明碗祖:“后面的皇帝干什么吃的,如此良种都能让你们白白错过。都是一群废物。”
宋皎皎:“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介绍袁隆平是怎么让我们华夏吃饱饭的。”
“袁隆平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因为当时华夏正处于战乱,小小的袁隆平随家人辗转北平、湖北、湖南、重庆等地,亲历战乱与饥荒,萌生学农志向。
1949年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后并入西南农学院),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20世纪50-60年代,华夏经历严重粮食短缺,当时水稻平均亩产仅200-300公斤,传统育种技术陷入瓶颈,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目睹饥荒惨状,他立下“让华夏人都吃饱饭”的志向。”
{听了神农的遭遇,皇帝们对他们的大臣都看不顺眼了,瞧瞧人家的志向,“让华夏人都吃饱饭”多么远大,再看
看他们正事不干,整天不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论不休,就是天天算计着怎么把自己对方拉下马。
如此纯净的人才怎么就不在他们这里呢?
明碗祖:“看后人吃的这么好,我还以为新华夏建立后,后世也经历了饥饿时期。”
汉·故剑情深:“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但是后人解决了我们从没解决的问题。”
唐·李二凤:“朕都不敢许下如此承诺,真想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汉·掌上明珠:“想要”华夏都吃饱饭“不简单啊。”
秦·祖龙:“但是,他让这个志向变成了现实。”}
“当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然杂交率仅0.1%-0.2%,无法实现杂交优势。袁隆平质疑这一论断,提出“三系法”杂交水稻设想。
三系配套理论分别是不育系:雄性不育的母本稻,无法自花授粉。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后,后代仍保持不育特性。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后,后代恢复可育性,形成高产杂交种。听不懂吧,哈哈哈,我也不明白,就靠你们自己慢慢研究吧。”
{老祖宗们听的是神神秘秘,恍恍惚惚,“三系法”“雄性”“母本稻草”这都是什么。但是听不懂,但不妨碍他们记啊,
先记下来,到时候慢慢研究。
李斯向始皇报告说:“陛下农家拿到的是后世农学专业的知识,现在己经开始学习了,相信未来的大秦一定能研究这个让天下吃饱饭的稻子。
嬴政也想到了这一点,大声喝道:“彩。”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家也在奋笔疾书,到底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呢。真想当面聊聊。
1961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中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高产稻株,经试验证实为天然杂交稻,启发他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
1964年7月,在安江农校稻田中连续观察14天,检查14万株稻穗后,发现首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野败”(野生稻败育株),成为杂交水稻研究的物质基础。
但在1968年,受到当时局势的影响,袁隆平的研究遭受阻碍,他的试验田秧苗被人毁坏,但是袁隆平并没有放弃,并在废井里找到残存秧苗,继续试验。
{老祖宗们听到神农千辛万苦的实验研究被小人毁坏,怒不可遏。
汉·掌上明珠:“是谁毁坏的,朕要把他大卸八块。”
秦·祖龙:“此人要是在朕这里朕一定绞刑伺候。”
朱元璋知道饥饿,吃不饱的日子,也更懂得秧苗,粮食的珍贵,更别说这试验田里会不会就有能多产的种子,对那些人破口大骂,即使他不知道毁坏秧苗的到底是哪些人。
当后世提到袁隆平的时候,那些看袁隆平不顺眼的己经停止了动作,阻碍让华夏吃饱饭的良种的问世,这种罪名他们背不起。
正在为毁了袁隆平秧苗的一行人听到这个惊天霹雳的消息,她说的就是他们刚刚毁的这些苗,这里面不会真有能多产的良种吧,
完了这罪名他们担不起啊,惊慌一会儿后,也加入了找苗的队伍,希望看在他们改正的份上,从轻处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