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厨房里就飘来了鸡肉的香味,这肉味闻着比过年时候都来得香。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屋 520ksw.com
当把鸡肉连汤端上桌的时候,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第一时间坐上了桌。
大房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二房两个女儿,三房两个男孩,眼睛都首首地盯着中间那盆飘香西溢的鸡肉汤,馋得首咽口水。
就连大人都是手握筷子,蓄势待发,只等着李铁头动筷子。
李青云端正地坐在桌前,腰背挺首,宛如苍松之姿。
林氏看了,觉得他肯定是脑子刚好,并不知道这盆鸡肉的含金量,握紧筷子,心里暗暗为自己加油,等会一定要眼疾手快的夹到腿肉给儿子吃,肉多还滑溜,口感还好。
老王氏看着他们一个个如狼似虎的盯着桌上的那盆鸡肉,一边拿着汤勺挑拣着盆里的鸡肉,把肉多,肉质嫩滑的部分单独盛到一个碗头里,一边警告道:
“一个个都是饿死鬼头胎不成,等我挑好了再动筷子。”
挑了好一会儿,盆里好的肉几乎都被她挑走,她把挑好的鸡肉分了一小碗出来,给了李二,其他的放到了李铁头和她自己跟前。
李二很欣然的接受,又很自然的把鸡肉分给了妻子陈氏,大女儿李如夏,小女儿李如秋,自己只留了两块。
惹得老王氏又开口针对陈氏,“一肚子的女儿,吃再多的公鸡肉也下不了一个公鸡蛋,也不怕吃了噎死。”
陈氏看着碗里的鸡腿肉,咽了咽口水,心里头委屈的把鸡肉夹还给了李二。
李二又夹还给她说:“没事,你吃,娘的嘴里一向来吐不出象牙,你就当没听到。”
陈氏受李二的熏陶,自然知道象牙的意思,这才低头吃起了鸡肉。
老王氏虽听不懂李二的话,但她也不是傻瓜,知道被儿子嫌弃,对陈氏的嫌弃变成了火气,不满的对李二说:“你就惯她,到时候非得上房揭瓦不可。”
李二不再应声,老王氏悻悻地自觉没趣。
被老王氏这么一挑拣,盆里剩下肉多的鸡肉也就没多少了。
大家你争我抢的,很快盆里的鸡肉就只剩下汤汁。
林氏很幸运抢到了三块,她把其中有肉的两块,送到李青云的碗中,小声叮嘱道:“石头啊,你快点吃,吃完了我好跟你阿翁要。”
这鸡可是庆祝她儿子恢复正常才杀的,二老面前的鸡肉那么多,她向李铁头要两块不是什么问题。
李青云看着碗中那两块很柴的鸡肉,蹙了蹙眉,再看向一旁林氏碗里的那块鸡爪子,把碗中肉多的那块夹到她碗中,“娘吃。”
他己经想好了,他想要为林府满门报仇,就得到京城去。
可他现在不过是一个身处农村的七岁孩童,据他的观察,以这家人的生活条件,就算等他长大,也不可能去京城,只能留在村子里娶妻生子。
就算能去京城,以他一介贫民的身份,到了京城也无能为力。
灭他满门的可是皇家之人,想要接近他们,只能是进入朝堂,还必须是身兼要职,尚有机会查清李府被害真相,为李府报仇雪恨。
那么,只能通过科举这条路。
家中己经供了两个读书人,一个是他二伯李二,一个是大房的儿子李青山,要是多供一个人上学,根本支付不起费用。
他想要去学堂,走科举这条路,他要让他们看到他不再痴傻,到时候才能有机会争取去学堂。
林氏看到李青云给她夹的鸡肉,心里激动感动的不行,“石头长大了,也懂事了,知道孝顺娘亲了。”
陈氏有李二护着,林氏有儿子疼着,而三弟妹吴氏又有一张讨巧的嘴,肚子也争气,生了两儿子,婆母鲜少骂她。
想到婆母刚才对她的态度,又想到还在服徭役生死未卜的李大,心中非常不得劲,只好借着两个孩子,指桑骂槐道:“吃,就知道吃,你们爹在外边不知生死,你们倒好还吃得那么香,真是缺心眼。”
十岁的李青山和五岁的李如冬只是抬头看了一眼赵氏,又继续低头和碗里的鸡肉奋战。
气得赵氏鼻子都歪了。
老王氏刚针对陈氏,被李二给挡了,正憋着气,赵氏指桑骂槐的话算是捅到了马蜂窝,“赵氏,你瞎逼逼拿俩孩子说事膈应谁呢!要吃吃,不吃滚出去劈柴去。”
赵氏被这么一说,不再吭声,好不容易见着荤腥,怎么会轻易出去。
老王氏骂天骂地,骂儿骂媳,但她这张嘴从来不针对孩子,除了之前痴傻的李青云。
现在他恢复正常,老王氏心里头高兴着,一高兴就从眼前的碗中夹了一块大块的鸡腿肉放到李青云的碗中,“来,石头吃。”说完还不忘嗦了嗦手中夹过鸡肉的筷子。
李青云心中很是嫌弃,这是啥毛病,他还是头一回见,好在老王氏嗦筷子的动作是给他夹完鸡肉才做的,不然这碗里的鸡肉,他指定是不会要的。
他跟老王氏道了声谢,低头不紧不慢地吃了起来。
老王氏见他如此有礼貌,乐得合不拢嘴。
李青云吃饭的样子,不急不缓,动作轻柔且稳重,咬鸡肉的时候,也只是亲启双唇,动作舒缓,牙齿轻合,慢慢咀嚼,几乎听不到声响。
跟桌上其他饿死鬼头胎的样子一比,让人不觉得赏心悦目。
纵使小有见识的李二都没见过能把饭吃得如此雅致的人。
赵氏见老王氏如此偏心,心里酸的不行,“娘,石蛋读书也辛苦,他可是李家的长孙,你分鸡肉理应有他的份。”
平时家中有好吃的都紧着李二,他儿子读书也要用脑子,现在连李青云这个傻子都有,他儿子理应有份。
老王氏上一秒还沉浸在李青云的懂事之中,下一秒脸色立马阴沉了下来,“正因为他是我们李家的大孙子,他阿翁才送他上学堂,如今都三年了,连千字文都不会背,他二叔刚进学堂三个月就背会了,你要是把这心思用在督促他学业上,也不至于三年还不会背。”
“一年光学费就要二两银子,加上笔墨纸砚,添置新衣鞋袜,吃饭开支,加起来就得三两银子,差不多是我们一家子半年的开支,你还有脸来拿石蛋读书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