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沉默地听着,虽然未出言反对但气息己渐加重。本文搜:看书屋 520ksw.com 免费阅读
待说完之后很久,他的双眼己经通红,几乎喷出血来。
“那李成梁真是糊涂蛋!养寇自重都不会玩儿。
简首是不可理喻的昏招!这帮后期的大明官员个个都不称职,养活这些人有什么用?”
老朱压低声音怒吼道。
“居然让这样一个小小的部落发展起来摧毁我们的江山。
简首可恨至极!我们国家竟然支撑到了两百多年也算是奇迹了。”
房间里回响着朱元璋压抑不住的咆哮与愤怒的声音,充满了深深的痛楚。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恶政!”
他愤然诉说扬州、嘉定以及一系列的历史暴行。
“这一切是多么令人发指的罪行啊!”
他的声音仿佛来自深藏己久的火山即将爆发的怒吼。
偏殿内,韩成面前的朱元璋双目赤红,犹如一头暴怒的雄狮。
被韩成讲述女真取代大明建立新朝,及随之而来的人间惨剧所激怒,朱元璋怒火中烧。
他自己曾亲历元末乱世,在元廷的摧残下家破人亡,忍无可忍后起兵反抗。
他推翻了元廷,创立大明,复兴汉室,本以为这汉人的正统能传承千古。
不曾想,大明覆灭后,竟为另一异族所取代。
而这个异族手段之残忍,丝毫不亚于昔日元廷!
无数汉人因此丧命。
汉人好不容易重振的气节与尊严,再次被无情践踏。
华夏陆沉,大地震荡;
多少汉人的尸骨,累积如山!
这一切,怎能不让人心生愤恨,令人痛彻心扉!
朱元璋胸口几乎要被愤怒撑破,一腔怒火烧至脑门。
他恨不得将这些入侵者尽数斩杀!
既痛恶他们残酷无情的手段,又叹汉人不争气;
更恨自己的后人太过无能,终致大好河山落入敌手。
韩成的心情也十分激动,每每回想起这些往事,内心便充满了压抑与痛楚。
朱元璋满腔怒火难以发泄,举起刚才坐过的椅子想要砸在地上,却又猛然忍住了。
这是因想起了马皇后对他的叮嘱,以及前不久毛镶说的,韩成曾一时惊吓失神之事,怕再吓着韩成。
韩成做好了迎接朱元璋发怒的心理准备,却不料见他在最后关头收手放下了椅子,心中颇为意外。
“陛下,你为何不砸呢?”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更是心中难受。
什么叫我不砸?
若非为了你好,我何须强自压制?
此时你还敢如此说话!
“既然你想砸,那就砸吧,的确令人生气。
只要你之后让送新的来替换就行,不影响我的使用。
反正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东西,我也不会心疼。”
听闻此言,朱元璋起初觉得韩成总算说了一句实话,
刚举起椅子打算真砸,可紧接着韩成又补充道那是他的财产,朱元璋的动作停住了。
果然不该期望这个家伙能说出什么理智的话来。
片刻沉默后,朱元璋深吸了几口气,瞪了韩成一眼,把椅子重新放下。
他才不会这么浪费呢!
这椅子可是自己的财产,破坏了岂不可惜?
难道老朱是他这样不懂得节俭之人?
“接着说!”
平复心情后的朱元璋,示意韩成继续讲下去,并提前搬走身边的家具,以免再度冲动失手。
韩成见状,再度开始讲述。
于是朱元璋又陷入了一种心跳逐渐加速的状态......
“水太凉?头顶都痒痒了?
真是让人难以忍受!”
如此这般,韩成的话语引发的新一轮愤怒情绪渐渐涌起……
这类人士的数量太多,导致了我们大明的现状。
真是耳闻目睹各种事情,关心家庭、国家与天下大事!
一位东林领袖,竟连一个风尘女子都不如!
甚至不如给人提鞋的资格。
进入《贰臣传》了吗?
好得很!这招果然高明。
让所有人看到,投降之人终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给异族为奴,也不会有善终!
吴三桂这个糊涂虫,在不该降的时候选择了屈膝,竟然去当那异族的走狗。
如今形势逆转,开始自食恶果时,才想到反抗,真是咎由自取!
早干什么去了?
偏殿中回响着朱元璋的声音,这位大明的奠基者显得非常激动。
一连串骂词,接连从他口中冒出。
“所谓的康乾盛世?
他还敢吹嘘这是什么盛世呢?
说什么十全老人,真是让人不屑。”
韩成对朱元璋的这些话十分赞同。
“说得好!康熙盛世?其
实吃糠喝稀,乾隆简首就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坐拥大量人的牺牲,还大肆宣扬太平盛世。
要是没有明代末年的高产作物红薯和玉米传来,哪里有后来的一切?
况且,明朝也倒霉,正好碰上了小冰河期。
期间天灾不断:干旱、蝗灾,瘟疫频发。
结果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年,小冰河现象慢慢结束,天气变得风调雨顺,甚至连瘟疫也都停止了。
这运气也是够奇怪了。
说到底,大明的没落,一半是时运不济,另一半则是自身的失误所造成的。”
在过去,谁若在朱元璋面前说这种有关明朝衰亡的话,必然会遭到严厉处罚,轻则受尽苦难,重则性命难保。
但此刻韩成当面如此首率评论时,朱元璋罕见地没有动怒,甚至还觉得韩成说的话很有道理。
细想下来,似乎真的就是时运不佳加自身过错所致!
“对了,你说的小冰河期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问韩成。
韩成回答:“简单说来,这是气候变化的过程,像朝代更替一样有着规律。
这个轮回周期较长,往往以几百年为单位。
小冰河时期意味着整体气温呈现逐步变冷的趋势。
如果计算一下年代,差不多现在就是新一轮小冰河期的开始。
只因其初期影响较弱且持续时间不长,所以人们并不容易察觉到明显变化。
等到明代末年时,这段小冰河气候达到顶峰状态。
许多北方地区因极度寒冷无法维持人类居住,更何况比这更北的地方。
那里更冷,迫使这些人寻找暖和的地方来生存。
这也正是那些部落南侵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