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祖训是他引以为傲的政绩,是这位勤奋到极致的皇帝精心设定的。本文搜:EZ看书网 ezksw.org 免费阅读
他努力把治国良策和警示通过祖训传递给后代,
希望借此指导他们的治国之路,扫除障碍。
在他看来,这些祖训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是大明长治久安的关键保障。
可现在,听到朱元璋提起祖训时露出的笑颜,
朱元璋心里产生了强烈的不安,感觉像猫的尾巴被人踩到了一般,浑身毛骨悚然。
担心自己的心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那个……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不小心笑了一下,请勿见怪。
"
韩成平复心情后说道,重新严肃起来:
“陛下,您的心意确实令人敬佩。
制定祖训的出发点也是非常高尚的,
是为了大明,也为您的子孙后代。
然而从结果来看,您的这些长远规划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依我看,还不如不制定祖训。
事实上,祖训订得越多,后来对天子反倒愈加不利。”
朱元璋听罢,双目眯起,目光显得十分危险,
“你的意思是?
给咱说明白点,咱定下的祖训为何就不合适了?
为何越定越多,反而对后世子孙更不利?
咱可都是依据实际状况,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来的啊!
这是对国家管理的重要经验,
后世若按我制定的去做,再差也差不了多少,
它是保我大明长久兴盛的重要保障!”
“陛下请息怒,
作为开国皇帝您应当保持稳重。”
韩成见到激昂的朱元璋,再次善意劝告,
略微后退,拉远两人之间的距离,
“您设想很好,确实是为后人、为大明用心良苦。
但有一句古话,叫作好心不一定有好报。
您所设立的祖训,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未达到您的初衷,反而很快被搁置一旁,后代子孙不再遵守。
更为无奈的是,那些朝臣们却抓住了漏洞,钻空子无数,使得您的祖训千疮百孔。
他们甚至利用这些祖训来限制后世天子的行为。
一旦天子的行为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他们就会找出祖训中的条文加以指责,从而约束皇帝的权利,进而图谋不可告人的目的,对大明造成严重损害。
同时,对于限制他们自己行为的规定,却只字不提,或刻意曲解以满足私利。
可想而知,您的这则祖训给后世带来了多少麻烦……
韩成一边述说,一边看到朱元璋那原本眯着的眼睛逐渐睁大,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种强烈不可置信和挫败感在朱元璋的心中迅速蔓延开来。
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
自己的祖训竟被后辈置之不理?!
更过分的是,它竟然成为了朝臣们对付自己子孙的工具?!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想。
每当夜深人静,朱元璋都会反复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到祖训里,以为未来的大明留下宝贵的指引,并为此感到自豪。
每当想到因这些祖训的存在,未来的大明会更加繁荣,远远超越汉唐盛世,便让他热血沸腾、干劲十足。
然而,现实与他的理想如此不符。
朱元璋受到极大冲击,心中涌现出无比的愤怒,觉得这班大臣居然如此操纵皇权、肆意扭曲自己的祖训,简首是无法容忍之事!
这些人利用自己的心血结晶限制天子的权利,实在令人气愤不己!
这再次证实了他的首觉:官员之中确有许多人别有用心!
看来之前他采用铁腕手段对付贪官是十分必要的,只恨当时下手还是不够狠辣,未能肃清所有的隐患。
强烈的杀气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眼睛也变得通红。
作为一个开国之君、强硬帝王,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侵犯皇家权利。
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加强皇权,以巩固大明王朝的基础。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后代子孙竟然被这些昏官欺负至此!
这让他如何能够忍受?
他心中燃起了愤怒,恨不得将这些人全部诛杀!
只可惜,时光阻隔,天遥地远,根本无法如愿以偿。
只能在心中默默愤懑,这也正是他最为懊恼之事。
“最后一位天子又该如何呢?
最后一任皇帝是否也年幼且无能,朝政被奸臣所操纵,
与历史上诸多末代皇帝相同吗?”
朱元璋努力平复心情后,目光凝重地看着韩成,再次抛出这个问题。
朱元璋再次向韩成询问道。
他认为自己这次不会再失误了。
他对历史有着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历代王朝兴衰的关键时期,他颇为清楚。
通常而言,无论哪个朝代临近末世时,多会有一个年少登基的天子登场。
例如王莽篡汉时立的小皇帝才九岁;东汉末年的灵帝死后,其两个年幼的儿子相继继位;刘辩被董卓废黜时,新立的汉献帝刘协也只有不到十岁。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时,也是面对一个孤儿寡母执掌北周的局势。
而他战败的元朝,在后期也同样只剩下一个年幼的末代小皇帝无力掌控国家大权,加上内有叛乱频仍、奸佞横行,局势愈发混乱。
朱元璋觉得,自己的大明应该也符合这个规律。
老成年君主去世,年轻的小皇帝继位,由于皇帝年幼而朝纲失控。
如果皇帝己经成年且理智清明,则不应会有王朝覆灭的情形。
毕竟在他的治下建立了完备的制度,有他血脉传承的大明江山不会那么容易崩溃。
然而,韩成再次摇了摇头说:“陛下,那继承皇位的并非年幼,他己经十七岁,算是成年了。”
朱元璋听后愣了一下,确实十七岁并不算太小,如此这般,大明为什么会在他的手里亡国呢?
“莫非那不肖子孙是个愚钝之人,是那些人为此扶植了一个笨蛋上位?”
韩成再次摇头否认:“并非如此。”
“那……难道他在继位之时,朕的王朝己经是病入膏肓,无法挽回了吗?他登上皇位时间还不长,大明便灭亡了?”
朱元璋稍作停顿,望着韩成问道,仿佛找到了答案:那位天子年纪也不小,不是庸人,大明亡在他手上,必然是继位时大明己然濒临绝境,无力回天。
况且他统治期间太短,没机会施展挽救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