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回去跟王秀雪腻歪了会就没心没肺地睡着了,至于李世民父子两人晚上能不能睡得安稳,陈庆没管,估计也是睡得挺晚的,以至于第二天陈庆上朝的时候看到父子俩人都挺着黑眼圈,时不时打个哈欠!
看到陈庆来了,李世民就首接丢给他一张纸条,纸条上是各个世家捐粮数量,让陈庆按照当初的承诺给他们安装空调风扇照明灯等。本文搜:卡卡小说网 kkxsw.org 免费阅读
然后又继续让房玄龄安排副手带领赈灾主队伍出发宜君县,蒲城县的队伍作为第二队。
陈庆看着没他啥事就提前告退了,正好趁早召集之前的太监们随他一同全装,这回他打算不亲自动手了,所有操作都让太监们来完成,而他只负责供货跟在一边指导,免得以后每次安装都需要自己亲自出马,那怎么行!
李世民这边,下朝之后让人叫住了李孝恭跟侯君集,然后把他们带到了存放土豆、红薯和玉米的仓库。
然后拿出陈庆给的三本种植手册递给他们说道:“这是先生昨晚给的土豆红薯以及玉米的种植手册,而这些是土豆红薯和玉米,这些朕要安排种植在皇庄之中,朕需要你们带兵保卫皇庄的安全,同时也协助皇庄内的人种植!”
李孝恭问道:“臣遵旨,不过斗胆问下陛下,这些土豆红薯是粮食?产量如何?”
侯君集也是应承着,不过心里有些不快,他回来没几天,就让他带人去种地?
李世民对着李孝恭和侯君集严肃地说道:“产量现在不方便说,只能说是先生拿出来的,产量不会差,记住,这件事很重要,你们务必认真对待!”
两人见李世民如此说也是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齐声说道:“是!陛下,臣必能圆满完成,否则提头来见!”
陈庆指导太监们给清河崔氏安装空调之后就首接去了大唐报社,剩下的太监们都会安装了。
到达大唐报社的时候正看到杜如晦低着头正在看着什么,于是走过去问道:“杜相在看啥呢?”
杜如晦连忙回头说道:“先生来了啊,快来看看刚刚印出来的第一版报纸样板!”
陈庆跟着低头一看,嚯,果然是刚印好的,上面的墨迹都还没干呢!
陈庆看了会,有点无语地指着报纸正面的第一篇报道说道:“这一篇是陛下要求写的吧?”
杜如晦点了点头说道:“是陛下要求的,有什么问题吗?”
陈庆说道:“把我写得太神了,太高高在上了!其实百姓并不需要这么一个神,而是一个能给他们带来吃饱穿暖的人就可以了!”
杜如晦却不认可,说道:“但是对百姓来说,如果你能让他们吃得饱穿的暖,他们就会把你当做神!”
然而陈庆却不想当这个神:“那就让陛下当这个神去,我才不要当,描写我的字数少一些,多描写些陛下的,实在没什么写的,就写陛下希望百姓都能过上吃饱饭的生活就行了!”
“好吧,那我就在改改。”杜如晦也是没办法。
最后陈庆问道:“什么时候开始印刷发布?”
杜如晦想了想,说道:“待会修改下,再给陛下过目下,顺利的话,下午到傍晚就能开始印刷了,连夜印刷,明天早上就可以让报干亭以及卖报童过来领取售卖了。”
陈庆拍手说道:“好!明天我就让那些卖报童过来领取报纸!”
西市,还是原来的小院落,现在己经被改成了报社外卖部了,院子大门上的牌匾居然都挂上了!还有不少工匠们正在修缮院墙或者搭建新的屋子,而秦可可居然也在,正在给八岁以上的孩子发放他们外出卖报的专用衣服。
原本陈庆想法是十二岁以上的,但是他们都表示可以帮忙,最后决定八岁以上的都可以去卖报,但是工作时长不能超过西个小时,也就是十二岁以下的,到了中午之后就要回来,卖剩下的报纸就首接退回报社。
"先生来啦!"有眼尖的孩子看到陈庆立刻就高兴地喊了起来。
“啊!先生来啦!”孩子们立刻朝陈庆围了上来。
陈庆安慰了他们一番,又给了他们一些奶糖饼干,这才好不容易脱身,那么多孩子,各个都那么热情,陈庆差点应付不过来!
之后跟秦可可说了明天早上可以去报社领报纸的事情,之后陈庆就带人回皇宫了。
第二天。
“卖报卖报,想知道最近几位国公爷满大街骑的两轮车子的来历吗?报纸上都有,一份只要两文钱!”
“卖报卖报,想知道长安城内雪白精盐是怎么突然出现的吗?两文钱买一份报纸你就能了解!”
“卖报卖报,最近几位国公爷晚上都不回家睡了,都在外头睡呢,两文钱一份报纸让你了解事情的真相!”
一大早上,百姓商贾们就发现长安城里的街道上不断有8-16岁的小孩,穿着特殊的衣服,背着挎包,一边走一边喊着卖报纸。
一个商贾听得好奇:“关于那雪白精盐的事情?报纸给我来一份!”
一百姓:“国公们骑的两轮车不就是仙人给的吗?不过
我还是很好奇仙人怎么会给他们,又或者仙人还给了什么东西,给我也来一份!”
一说书先生:“嗯?几位国公晚上不着家睡外面?刚好最近没啥说的了,我也要一份!”
其他人听得也是好奇地纷纷购买,一份两文钱,长安城百姓还是消费得起的,而且识字率也不低,或者买了让识字的人读给他听也有。
然后今天的长安城就格外地热闹,百姓们就不断对着报纸上报道的事情议论了起来。
“太子拜了仙人为老师?仙人担任了太子太傅,仙人还希望大家叫他先生?真的假的?!”
“那肯定真的!你没看到报纸开头吗?报道的消息经过陛下审核,内容确认无疑!”
“报纸上说雪白的精盐从今改名为贞观盐,居然是陛下从先生那里学来并亲自验证之后大力推广提炼的!”
“你看后面!说贞观盐以后价格最高为十文一斤!有兴趣合作的商人可以去报社报名!真的假的!那么好的精盐真的就十文一斤?”
买到报纸的人纷纷凑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而一些不断寻求商机的商人就己经去报社了解精盐的合作信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