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殿偏殿中,李世民好奇的看着秦浩从小木箱中取出一个一个奇形怪状的过滤装置,
高福也睁大眼睛像看戏法一般,紧盯着这些器物,
不锈钢这种材料在大唐确实如同宝物一般,难怪二人就像土老帽一样,
秦浩也不以为意,慢条斯理的摆好各种物件,向高福手一伸道:“高公公,请将盐块交给我吧。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wodeshucheng.com”
高福一愣,也没说要准备盐块啊,傻眼了,愣愣的看了看李世民,
李世民也没想到,有点尴尬,故作镇定气道:”要制盐肯定要有盐块啊,你这个老奴越来越不精明了,快去取来。”
高福一听转身要走,忽然觉得秦浩一个人在皇帝身边,怕皇帝有危险。
于是对着殿门喊了一声:“来人。”却见李君羡走进殿中,颇为好奇,
“李将军来是有事上奏吗?”李君羡没理高福,俯身一拜道:“陛下,臣听闻陛下独自观看制盐之法,担心陛下安全,
因此赶来护卫陛下,臣在殿外守护,但有不妥,可呼臣。”李君羡是特意过来表忠心的。
秦浩笑了,这一个个的,可把李世民保护得跟个明星似的,好像谁都要害他一样。
也不生气,戏谑道:“制盐之法事关重大,无关人员暂时不能知晓,不过有件事倒要麻烦李将军一下,我要制盐,但是无盐,还烦请李将军搞点盐块过来,多谢了。”
李君羡白眼一翻,转头看着皇帝,心想,你是谁呀,敢命令我,我只听陛下的命令。
哪知李世民看都没看他一眼,就是盯着秦浩手中的物件,只吐出两个字:“照做。”
李君羡有点尴尬,但陛下下了命令,也不得不应下,赶忙出殿寻人去找盐块了。
高福看着眼前这个胆大的草民,心里也不禁给竖了个大拇指。
李君羡平常拽得跟个二五八万似的,终于被个草民给呛了一回,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了,柔声道:“秦浩啊,你这些物件都是从何而来啊,朕看着都很不俗,都不是凡物啊,这些到时候也要一同进献吗?”
秦浩白了白眼,抠死你吧,一本正经道:“陛下,这些是随师父云游时寻得,师父临终前传给了弟子,师父遗物,不能转于他人,望陛下见谅。届时我会告知替代之物,况此物只此一份,也无法批量生产。”
李世民有点失望,那其中有个铁壶非常漂亮,闪着亮光,造型奇特,壶口很宽,壶嘴有个小片片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要是自己有一个用做酒壶是真不错,绝对能亮瞎程知节那帮大老粗。
不舍的看着那些“宝物”,李世民用很平常的语气问道:“秦浩,你为何舍得将此无尽财富之法献于朝廷呢?”
秦浩答道:“非为朝廷。”
“哦?此话何解?”李世民奇道。“乃因圣君、乃为黎民。”
秦浩大义凛然道,心里颇有点不耻自己的行为。
但这样冠冕堂皇的拍拍李世民的马屁只会有好处。封建社会别扯什么刚正不阿,能办成事才是本事。
李世民最喜欢听的就是圣君类的话,他一生追求的名也不过就这二字,欣喜的问道:“说来听听。”
“自隋末起,天下大乱,四方战火纷飞,百姓惨遭祸殃。
师父从未动过将制盐之法献于朝廷之念。那些无道之人若得此法,除了让自身更加穷奢极欲之外,于天下百姓又能有何益处呢?
陛下自登基以来,以非凡之睿智、果敢之决断,开盛世之华章。
谏如流,广听群臣之言,朝堂之上,论政清明,决策皆为社稷苍生谋福祉。
陛下胸怀天下,文治武功,无人能及。兴科举,修典章,立制度之规,使天下井然有序。
挥师四方,破强敌,定边疆。铁骑所至,蛮夷皆惧,大唐国威,远播四海。
内则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陛下之德,如日月之辉,陛下之恩,似雨露之润,浩实有幸生于陛下之治下,只愿陛下万岁千秋,永保大唐之辉煌。“
一番话说完,脸不红,气不喘,可给李世民整不会了,我这么牛皮了吗?
要是没有之前的渭水之盟,再把突厥给灭了还真是差不多,再要是没有这蝗灾这所谓的天罚,唉,该多好。
二人各自怀自小心思吹着牛谦着虚时,李君羡飞了进来,
拎着个大布袋,来到近前,喘着气道:”陛下,盐块带到了,都是毒盐。“
咬字很重,似乎是故意告诉秦浩,这是有毒的盐,看你咋弄。
李世民点了点头,没说话,看着秦浩接过了盐袋,取出一块来将毒盐块敲碎成小块放入宽口壶中,加入适量的水,让高福在一旁搅拌使盐块溶解。
对着李世民说道:”陛下,小子要开始制盐了,还请无关人员退下吧。“
李君羡有点恼怒,看着李世民对自己挥了挥手,无奈的向殿外走去。
秦浩说道:”陛下,高公公,请务必看仔细了。“
说完拿起两个小盆,其中一个底部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孔,在盆中依次放入进宫前准备好的小石子、细沙和木炭,每一层放了大约几厘米的厚度,取出一卷纱布,覆盖在木炭上面。然后将盆架在另一个小盆之上。
伸手拿过由高福搅拌好的盐水,握住壶把,稍一倾斜,只见盐水从壶嘴处顶开那小小的盖片,而后缓缓流到盆中的纱布之上。
哦,原来那是挡住灰尘之用,李世民更觉设计精巧。
盐水依次经过纱布、木炭、细沙和小石子的过滤,从小盆底部的小孔处流出,收集到了下面的小盆中。
取下小盆,李世民和高福已经能看到盐水清澈了许多,都有些动容,屏住呼吸,都向秦浩身前动了动,想离近看得更仔细些。
秦浩抬头看了看二人,没说什么,继续自己的工作。
把装着盐水的小盆放到支架上,支架中间的小槽内放着小根的木柴及引火之物,
刚要入怀取打火机,忽觉不对劲,忙对高福道:“麻烦公公取个火折来吧。”
高福都不等李世民发话,就直接跑开了,李世民有点发懵,咋地?都不用我开口了吗?
不一小会儿,高福就跑了回来,殿门口的大臣们还没从李君羡刚才的奔袭英姿中缓过神来,就又看到平常威风八面的高公公这百米冲刺的样子,众人都面面相觑。
火折秦浩没用过,为避免出丑,于是对高福说道:“公公可否帮着点个火儿。”
高福挺激动,这大唐有记载的第一次制盐我是不是能青史留名了啊。哆哆嗦嗦点了三次才点着,心里想着这都是得记录上的。
秦浩呵呵笑了一下,边搅拌边说道:“一定要用小火慢慢加热,使水分逐渐蒸发,在蒸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搅拌,防止盐在容器底部结块。
同时,要注意观察,避免过度加热导致盐给烧焦了。”
看着盆内盐已有些结晶,秦浩又道:“当水分蒸发完后,得到的就是经过过滤和提纯的盐了。”
说完提住两侧挂耳,取下盆子,从箱中拿出一把小巧的锤子,轻轻敲击着,又用手捻了捻,向高福面前一递道:“呈给陛下看看吧。”
高福先用手蘸了蘸,用舌头舔了舔,恩,是这个味儿,不过没有之前那袋味道更纯正,
秦浩知他心中所想,解释道:“这才提纯一次,味道肯定比不上之前那袋提纯多次的。”
李世民接过递过来的小盆,先打量着这盆的材质,用手指弹了弹盆边,听着声音,啧啧称奇。
又用手指蘸了蘸舔了一下,点了点头道:“秦浩,你立下大功一件,虽不求赏,然朕不能不赏,
待商议过后,朕会下旨封赏的。”又对高福道:“将众位爱卿叫过来吧,朕就不过去了。”
秦浩道:“陛下与众大臣商议国家大事,小子就先告退了。”说完一拜。
李世民道:“商议的正是蝗灾之事,你献制盐之法也是为了解决灾民之事,就留下听听吧。”秦浩站定,心想,听听就听听。
众臣来到偏殿,见秦浩已抱着小箱子站在一旁,纷纷向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高兴道:“制盐之法甚好,于国有大功,众卿认为应该如何封赏为好啊?”
大家都有点没弄明白,不是说没有所求的吗?只有房玄龄微笑不语,聪明人心照不宣,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纷纷默不作声。
秦浩没想到李世民会当着自己的面讨论封赏的事,觉得不妥,
于是上前一步道:“陛下,小子本不为求封赏,此事容后再议吧,小子觉得还是先商议如何用盐换粮救济灾民为先。”
李世民含笑点了点头,是个心忧百姓的好苗子,于是向房玄龄瞄了一下,房玄龄立刻会意道:“陛下,既然劣徒献了制盐之法,想必应有所考虑,不如听听小子怎么说?”
李世民也想见见秦浩的才能,颔首道:“秦浩,你来说说吧。”
秦浩歪着头整理了一下思路,望着李世民道:“陛下,小子认为救灾固然重要,然则现今最大的问题是在于蝗神天罚之说,百姓不敢反抗扑杀,此为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
”哦?可细细道来。“
”是,陛下。小子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众位宰府亦可斧正。”
放下箱子,秦浩理了理衣衫开口道:“首先,陛下应亲赴灾区视察,表达关切。
此举可让百姓看到陛下对他们的遭遇是关心和重视的,能够拉近陛下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使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
复次,陛下应自我检讨,主动担责。陛下曾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而百姓皆认为蝗灾乃是蝗神降下的天罚,心中定有对陛下的不满。
陛下此时如能自我检讨和有所担当,能让百姓觉得陛下是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