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乱清 > 第五章 锋芒之锐

第五章 锋芒之锐

        在恭王心目中,关卓凡变得愈来愈不可捉摸——不是说关某人喜怒无常,而是不晓得他还有多大的潜力没有发作,不晓得他下一步棋会摆在哪里。



        这种感觉愈强烈,恭王和关卓凡正面对垒的意欲就愈弱。



        从关卓凡弃二品总兵之位、赴上海七品知县之任开始,恭王对他,就开始有这种感觉了。只是那个时候,恭王高高在上,这种感觉可以转化为居高临下的赞赏,以及对自己“识人之明”的得意。



        随着两人地位的迅速接近,这种感觉很快就变成了威胁和压迫。恭王起衅于关卓凡,几乎出于本能——他并不是要打倒关卓凡,只是不希望关卓凡再靠近自己了。



        既不能将关卓凡打下去,在他面前,恭王便本能地想往后退——只为保持“安全距离”。



        恭王的抗压力非常有限,事实上,上次被黜出军机、革去一切差使,恭王就起了隐退的心思,最后是在文祥和宝鋆的鼓励下才挺了过来。



        但相似的“体验”,他是真的不想再来一次了。



        因此,对关卓凡,恭王既无心“对撼”,便只能合作,甚至你进一步,我退一步。



        但宝鋆的心思和恭王不一样。



        恭王是宣宗亲子,是地位最高的宗室,纵使“失权”,也不会“失势”,更不会损他天生的富贵。就是说,恭王有足够宽阔的退路——这也是他斗志不坚的重要原因之一。



        宝鋆的情况不同。他出身不高,能够位居一品,固然是因为本人精明强干,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恭王与其意气相投,相互引为知己。恭王竭力为宝鋆奥援,而宝鋆亦为恭王强辅,两个人同进同退,才有今日共直中枢的局面。



        如果关卓凡继续上升,那么很快恭王就会立不住脚——政坛的最顶端没有那么宽敞的位置。恭王如果退出机枢,他宝佩蘅还呆得住吗?



        除非他也像文博川、曹琢如那样,投靠关卓凡——反正,宝鋆就是这么理解文祥和曹毓瑛的举动的。



        可是并不是你主动靠过去人家就会收的。特别是处在这样高的地位的人物。宝鋆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和关卓凡气味不投,不可能真正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



        而且,虽然人还在日本,但是宝鋆认为,关卓凡已经开始对付自己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原因在新任户部尚书阎敬铭。



        阎敬铭进京,是一贯的做派:一主一仆,弊车布服,行李萧然。不认识他的,没有一个人想得到,这个瘦小丑陋的老头,居然是当朝极品大员。



        进宫陛见的次日,阎敬铭便到部视事。



        户部立时天翻地覆。



        户部两百年积弊,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北档房为天下财赋总汇,但阎敬铭坐堂,问起存银、出纳、盈亏,满员司官,总办、领办、会办,皆一问三不知。进而略加考察,这几个二货,居然连基本的看账、算账也不会。阎敬铭虽然曾在户部干过,深知积弊所在,可也没想到,只过了二十多年,户部中枢之地,已经荒唐到这个程度。阎丹初先是瞠目结舌,继而勃然大怒,把北档房几个满员司官,全部参革。



        阎敬铭上奏:“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胥吏,故吏权目张,弄虚作假,治丝愈棼。欲为根本厘清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



        军机会议之后,两宫准其所奏。



        阎敬铭于是大动干戈。他不是“参用汉员”,而是“全用汉员”。户部各个机要部门的中下层官吏,几乎全部换成了汉人。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的财政中枢,一步步地落入了汉人的掌控之中。



        阎敬铭奏折中提到的“三库”,指的是户部名下的银库、绸缎库、颜料库。



        先说绸缎库和颜料库。



        不要被它们的名字骗了,这两个大库中,除了绸缎和颜料,还有许多其他物品,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其实是天下贡品总汇。这两个库的问题,首先还不在账目的混乱——这是根本查不清爽的;而是两百年下来,许多贡品经年累月,腐朽霉烂,完全不堪使用,都成了“死物”,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剩下的能用的东西也统统昏昏大睡,宝贵的资金就这样长时间地沉淀着。



        阎敬铭的对策有二:



        一是将已经朽烂的物品统统搬出大库销毁;库中所余盘点清楚,除朝廷留用部分外,其余按市价销售,所得入国库。



        这个计划,吃力不讨好,亦难免中饱之讥,朝野上下,颇有争议,朝廷暂时没有批准。



        但第二个对策就是“德政”了。



        阎敬铭上奏,大幅减少各省进贡的次数和贡品的数量——朝廷根本用不了这么许多,不晓得有多少人力物力,浪费在地方、京城以及进京的路途上!



        这个奏折,朝廷迅速批准了,并要求户部,重新核定各省进贡的种类、数量的具体数据。



        对于这项政策,各省固然同声颂圣,阎敬铭本人也赢得了很好的名声。



        有人高兴,就有人不高兴。



        被参革的司官、胥吏,无法再借贡品入库之机挑剔中饱的人,以及他们背后的人,都不高兴。



        还没完,“三库”之中,最重要的是银库。



        阎敬铭发现,管理银库的,司官贪污;库兵偷盗;居中职掌出纳的书办,“重进轻出”,即大称进,小称出,砝码不一,这样,同样的“一两银子”,出库时,就比进库时少了些许分量——这个差额去了哪里,不问可知。



        竟是“洪洞县中无好人”!



        阎敬铭手起刀落,银库的司官吏役,自管库郎中以下,参的参,革的革,抓的抓,几乎换了遍血。



        阎敬铭锋芒之锐,数十年来前所未见!



        台面上,阎丹初兴利除弊,没人敢说什么;台底下,既得利益被损害的人群,怨声载道。



        因为阎敬铭的荐主是关卓凡,也因为阎敬铭革除的司官、书办、差役里边,亦有不少汉人,所以,倒没人在“满汉之别”上面做文章。但是——唉,哪有这样做官的?!这不是给关贝子添乱吗?!



        许多人跑到宝鋆那里诉苦。



        比如被参掉的那个银库郎中景和,和宝鋆两个,都是镶白旗下的,也姓索绰络,算是远房亲戚。这个景和,对宝鋆特别巴结,三天两头,上宝府走动。当初,他也是借了宝鋆之力,才谋得了这个肥缺。



        景和哭兮兮地对宝鋆说:“二叔你说我冤不冤?库银‘重进轻出’,又不是在我手上生发出来的规矩,怎么单拿我来作伐子?再者说了,库银偷盗难免,多少年下来,不靠重进轻出弥补,难道要我自个儿掏银子出来赔补不成?二叔,你得给我做主!”



        宝鋆是“管部”的大军机,名义上确实是阎敬铭的上司。可是,宝鋆苦笑:阎丹初的脾气,他一发动起来,我哪里还插得进手去?



        景和继续“哭诉”:“阎敬铭一到,咱们那位满尚书,立刻就变成了锯嘴葫芦,啥话也不说了,由得阎老西儿瞎折腾!”



        阎敬铭其实是陕西人,不是山西人,但景和还是叫他“老西儿”。



        宝鋆的脸沉下来了:“阎丹初是你的堂官,你嘴上得有个把门的!”



        景和话里真的带出了哭音,说道:“堂什么官啊,我都被革职了!明儿一大家子还不晓得在哪儿喝西北风呢!”



        宝鋆长长叹了口气。



        景和来了劲,说道:“大伙儿都说,以前二叔‘管部’的时候,户部上上下下,何等和睦?阎某人一来,砸门撬锁,翻箱倒柜,好好一个局面,弄得乱七八糟,成个什么样子?长将以往,怎么得了?哼,再由得他乱来,二叔,这个户部,你还管得来吗?——大伙儿都说,这个阎丹初,张牙舞爪,就是冲着你来的!”



        宝鋆冷冷地看着景和,一言不发。



        *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