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乱清 > 第二十六章 大学士

第二十六章 大学士

        提督一般是一省一设,但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不设提督,以巡抚兼领提督事。



        张勇“领山东提督事”,伊克桑“领安徽提督事”,就是说,鲁、皖两省的巡抚不再“兼领提督事”;事实上,张勇和伊克桑也不会跑到山东、安徽就任,只是“遥领”,那么,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呢?



        这意味着军制、乃至政制的重大变化即将发生。



        到了晚清,各地的旗营、绿营,即各位提督下面的军队,已完全沦为治安部队,甚至连治安战都打不了。这帮丘八,正经野战根本不能指望,更别说近代化的战争了。



        一定要打,只能够像湘军、淮军那样,临时拉杆子,拼凑出一支部队来。这种部队的战力,不论曾国藩之流怎样会“看人”、“治军”,说到底系于两点:一,银子;二,同乡情谊。



        所以,仗一打完,银子赚饱了,气就泄了,战力顶多剩下五成;同时,自然变成个“同乡会”,成为统兵将领的个人私产,国家指挥不灵。于是对于国家来说,战力再打个对折,顶多剩下个二、三成。



        这种部队,有什么用呢?



        关卓凡的规划中,这一类部队,不论旗营、绿营,湘军、淮军,全部都要裁撤、缩编,留下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尚堪用者,一部分整编成纯粹的治安军,每省置一副将、甚至参将足矣;另外一部分,进入新建立的警察系统。



        裁军要花钱,但养着大量没有用处的军队更花钱。



        同时。在轩军的基础上。建立正规的、近代化的国防军。



        新的军队。不论是国防军还是治安军,都要和政权严格区离。



        现在的地方督抚,不但拥有行政权、财政权,还在事实上拥有军事指挥权。



        清朝和明朝一样,为防止武人跋扈乃至作乱,刻意压低军事指挥官的地位和权力。提督从一品,总督正二品,巡抚从二品。但军人提督却要受文人总督和巡抚的节制,从一品的官,见到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要行庭参礼,非常搞笑。



        为使行礼受礼的都没那么别扭,拉近大伙儿的距离,朝廷一般会给总督和巡抚加一个衔头: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两个从一品;侍郎,这个正二品。



        有的总督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殿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大学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衔头了,对于一个提督来说。这是泰山压顶般的存在。明明和人家平级,或者也就比人家低一级,但到了人家面前,未等行礼,腿脚就先变软了。



        这种制度在有效地控制了武人跋扈的同时,也有效地消减了战斗力;还有,中央政府足够强大的时候自然无事,但一旦中央政府衰弱,手中同时捏着政、财、军大权的地方督抚便很难控制了。



        这是原时空清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卓凡既要改革军制,也要向地方收权——首先要收的就是军权。



        所以,张勇和伊克桑“领提督事”,不是单纯意义上去山东和安徽占地盘的。而是,一,裁撤、整编当地的军队;二,将原属巡抚的军事指挥权收归朝廷,或者说,暂时收归代表朝廷的关大帅。



        山东这块地盘,东捻、西捻都覆灭于斯,就是说完全是由关卓凡打下来的,拿过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安徽,苗霈霖、李世忠都自淮北起家,又都衰在轩军手中,朝廷以此为由交给了关卓凡。但安徽一向是李鸿章的地盘,似乎多少会引起点麻烦,但没关系,山人自有妙计。



        打完了仗,裁汰劣兵,收军权于朝廷,两宫皇太后和军机全班当然举双手赞成。但刚开始的时候亦不无忧虑,怕的是会遭到地方督抚的抵制。但关卓凡成竹在胸,很快,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



        最配合的就是手上军队最多的那位:李鸿章。



        大出李鸿章意料的是,剿平东捻之后,关卓凡在报捷请功的折子中,极力铺叙淮军的功劳。单从字面上看,淮军简直还在轩军之上。



        关卓凡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首先,虽然刘铭传对鲍超恩将仇报,但淮军整体上确实是有功劳的。在轩军回国之前,官军比较成功地执行了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的方略,其中,淮军是主力。这个为轩军最后速竞全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次,不管李鸿章有多少毛病,纵观当时的地方督抚,他算是思想最开通、能力最强的一位。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同盟军的,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李鸿章这种人的支持和参与。



        再次,就是俺要裁你的淮军,希望你配合。



        李鸿章作为一个读书人,和中国其他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最大的梦想是“入相”,即当上大学士。但这个,得拿功劳来换。



        这个功劳,关卓凡给了李鸿章。



        内阁大学士两殿两阁,一共四位;协办大学士两位,都是满汉各半。



        拜胜保之赐,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出缺,遗缺由曾国藩以协办大学士升补。空出来的这个协办大学士,给了四川总督骆秉章。



        不想廷寄没到四川,骆秉章便病逝了。于是,这个协办大学士转到了资格最老的吏部尚书朱风标手里。朱风标官运爆棚,他刚刚入阁,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就告病,于是朱风标顺理成章地扶正了。



        这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动过后,朱风标遗下的那个协办大学士“挂起来”了。



        终于,这块叫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落到了李鸿章的嘴里。



        李鸿章终于变成了“李中堂”。



        不仅如此,还赏戴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衔。



        这种封赏,就李鸿章的实际功劳而言,多少过了,但关卓凡一力促成。



        李鸿章对关卓凡感激得不得了,他对关卓凡一直是有心结的,这一次芥蒂全消,公开感叹:“公平方正,谋国以忠,李少荃不如关逸轩!”



        收到封赏的旨意的第二天,李鸿章就上奏朝廷,请求裁撤淮军。



        “大将军奏凯”的仪式结束之后,两宫皇太后移驾养心殿东暖阁,单独接见关卓凡,这才算是“陛见”。



        还是慈安先开口,而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把接见弄得不似君臣奏对的格局。



        慈安先在黄幔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就哽住了,轻声抽泣。



        关卓凡颇为尴尬,心想:这位御姐,您是水做的吗?



        慈禧语带责备地轻轻叫了一声:“姐姐!”



        慈安终于止声,用手帕子擦了擦眼睛,向慈禧自失地一笑。



        慈禧转过头来,看着面前这个男人,心潮澎湃:这个好日子,终于叫你给打下来了!



        慈禧说话了,语气异常柔和:“关卓凡。”



        “臣在。”



        “这一次,可要在京里多待些日子了。”



        关卓凡心中微动,这种话,这种语气,慈禧可从来没有说过。



        他说道:“是,臣遵旨。”



        慈禧沉吟了一下,说道:“轩军打了这么久的仗,自然是要好好休整一番的。只是现在中原虽然都平定了,但甘肃、新疆还有乱子。这个,你怎么看呢?”



        这话有点味道。先把轩军摘出来,意思是你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办这个差使,但这个事你可不能不管。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轩军是朝廷的军队,休整过后,一样是要为国家出力的。只是……”



        他略略停顿了一下,正在斟酌用词,破涕为笑的慈安接上说道:“只是功劳总要给别人留下一点。”



        *(未完待续。。)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