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列强路 > 第六十节 劝进

第六十节 劝进


    第六十节劝进
    太平军不到二个月时间席卷河南全境,固然与复兴军卖给他们高‘性’能炸‘药’有关,主要还是河南本身兵力空虚,清军‘精’兵强将都云集在武昌,没想到太平军依靠强大的水师,逆流而上,一下子将清军重兵甩在身后。
    太平军占领河南的消息传出,顿时天下震动,连复兴军打破江南大营,攻取杭州的风头也被太平军盖过,满清上下又重新将太平军列为头号强敌,咸丰连发旨意,催促各地兵马勤王。
    此时太平军形势比历史上还要好的多,河南不如江南富裕,民间积累了对清廷非常大的不满,面对太平军的到来,许多贫苦农民扶老幼进行欢迎,青壮年纷纷加入军中,太平军迅速扩充到百万之多,即使去除老弱,可作战的部队也达到了三十余万。
    更主要的是河南离京城比南京离京城近得多,只有一省之隔,如果太平军能够尽起全军北伐,短时间创造更大奇迹,直接攻占京城是极有可能之事。
    可惜洪秀全和杨秀清两人还是犯了短视的老病,占领洛阳后,看到洛阳繁华,再也舍不得离开,将洛阳定为都城,开国建衙,太平军正式立国,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建立,使太平军巩固了河南的统治,也大大增强了太平军官兵士气,连许多地主都开始观望起来,认为天下改朝换代的时机来临。
    不过太平军此举也白白将消灭清廷最好的时机错过,为了保护新都城,太平军数十万‘精’兵强将留在洛阳周围,如同历史一样,只派了林凤祥、李开芳两人率数万兵马北伐。
    尽管太平军北伐的部队仅是一支偏师,只是由于太平军力量比历史上有所增强,这支北伐军的力量也有加强,由二万多人增涨到四万多人,而且不用从南京出发,改为洛阳出发,北伐路程近了很多,清廷如果应对不好,京城依然有被攻占的危险。
    三月,南京街头人流如织,这座城池落入复兴军手中已有五月之久,五个月的统治,民心已定,城中不但恢复了原先的繁华,而且更胜从前。
    上海出产的棉布、‘花’布、‘精’盐、白糖……外洋过来的西洋参、胡椒、自鸣钟,木料……本地的绸缎、丝鞋……应有尽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来往的人群中男子已经全部留短发,尽管复兴军并没有规定衣着,不过许多人都自觉的抛弃了原本那种代表满人的窄服,有人换成了汉人传统宽衣,有人换成复兴军那种带着立领军服模样的服装……
    衣服的颜‘色’也有许多变化,不再是原本那种单‘色’的布料,恒顺纺织厂开发出来的‘花’布受到普通欢迎,其价格低廉到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可以买得起。
    这种‘花’布将土布彻底打垮,土布即没有‘花’布好看,又没有‘花’布便宜,唯一的优点就是更厚,可是论结实度也不会比‘花’布强多少,大家自然会选‘花’布而不选土布。
    土布被打垮,引起了不少原本生产土布之人破产,不过,他们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城中正在整修道路,和平洋行已经开始在南京效外圈了大片空地,开始投资办厂,在复兴军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后,已经从投资缫丝厂尝过甜头的商人也不甘落后,跟着圈地,其投资已经不再局限于缫丝厂, 而是包括了面粉厂、火柴厂、小五金厂等等。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和平洋行所起的引导作用,这些企业在工业化中必不可少,而且投资小,见效快,初期利润丰厚,甚至远超钢铁、轮船、机器厂等重工企业。
    和平洋行不是不可以做,之所以愿意让出这块‘肥’‘肉’是因为和平洋行实在没有那个‘精’力兼顾,工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和平洋行一家,需要更多人加入才行,引导更多的人进入工业,才能加快复兴军整个工业的发展速度。
    那些企业发展了,对于和平洋行也不是没有好处,他们的许多设备都可以向和平洋行购买,最终与和平洋行形成良‘性’循环。
    此时南京城讨论最热烈的却不是哪里又开了一家工厂,而是复兴军即将到来的第一次科考和立国称王一事。
    太平天国的建立,对于复兴军上下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刺‘激’,论实力,复兴军比太平军只强不弱,论地盘,太平军只占了一个省,复兴军占了浙江大部,江南半省,也不差太平军,既然太平军可以建国,复兴军为什么不可以?
    何况太平军早就有自己的年号,复兴军还用着清妖的年号,以后两军‘交’往,是用太平天国的年号还是用清妖的年号?若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复兴军等于平白矮了一截,若用清妖的年号,未免太尴尬。
    若没有太平军作比较,大家对于王韶委员长的称呼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可是与太平军一比较,人家那边天王、东西南北王、翼王什么一大堆?而自己这边呢,连个王爷都没有。
    立国,一定要立国,即使不立国称王也好,否则堂堂复兴军岂不能凭白比别人矮,这怎么行?从太平军立国的消息传来后,复兴军上下突然掀起了一股立国称帝的旋风,从士兵到各个将领,还有各个委员,强烈支持复兴军立国,委员长即使不称帝,至少也要称王才行。
    其中又与陆建瀛、吴健彰、杨积煦、金衍照等一批降官最为积级,他们强烈建议王韶一步到位直接称帝,这样才可以与咸丰、洪秀全两人平起平坐。
    除了他们外,复兴军在进攻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中还俘虏了大批清军官吏,这些官吏虽然有个别宁死不降,只是最终大部分人还是降了,这部分人,复兴军给予了择优录用,凡是不通时务,只会‘吟’诗作对的官员统统摘了官帽,任其去留,只有那些确实有能力的官员才给予录用。
    如今加起来,这些人总共也有百人之多,他们不管军事,在民事上还是有很大发言的权利。
    吴健彰是在复兴军攻下南京之后才投降的,此人被关押了四个多月才投降,也算硬气,本身又‘精’通洋文,擅于与洋人打‘交’道,算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投降后重新得到复兴军重用。
    由于上海的快速发展,复兴军撤了原先的苏松太道,将上海由县提为府,吴健彰做了他的老本行,任命为上海知府。
    对于王韶称王称帝一事,王滔委婉提出反对,他认为中国可以向美法两国学习,采用共和制,这样才能跳出家天下的循环,只是他的反对就象是一朵微弱的火‘花’,很快淹没在海洋一般的赞同当中。
    在一片劝进声中,王韶也是砰然心动,与复兴军现在的实力,哪怕清军倾全力来攻也可以抵挡得住,何况清军还有太平天国一个强敌,无论是称王还是称帝,可以说完全没有障碍。
    刚开始王韶只是想推翻满清,没有自己称帝的想法,他所处的时代,大部分国家已经没有皇帝,即使有更多也只是象征意义,真正还有皇帝般权势的只有那些落后地区,皇帝几乎是专制、野蛮、落后等不好词汇的代名词。
    只是到了这一步,王韶的野心也不由滋长起来,既然大家都想自己称王称帝,为什么不称王称帝,偏偏要扭扭捏捏?
    想到这一点,王韶顿时点头同意建国,不过拒绝了直接称帝的请求,而是改为称王,称帝还是等到复兴军实力进一步壮大之后再进行吧,眼下复兴军连一个完整的省份也没有占据,称帝总让人感觉有点名不副实的感觉。
    王韶没有直接称帝,这让陆建瀛等人有点感到遗憾,不过既然称了王,早晚也要称帝,各人也没有再苦苦相劝,而是各自忙碌,准备复兴军建国的事宜。
    既使是称王也并非是一件简单之事,各种规制、官职、国号、年号……都要一一理顺,对于这一切,复兴党中的大部分人都一眼抹黑,只能靠陆建瀛、杨积煦这些旧朝的官吏,不过官职这一块却是王韶自己拟定,并没有让这些旧朝官吏‘插’手。
    虽然称王是一件水到渠成之事,王韶并没有急匆匆称王,而是将称王之事定在一个多月之后的四月十八那天,在此之前,王韶还要举行一次科考,作为新朝储备人才之用。
    拿下浙江三分之二地盘后,复兴军治下民众已近三千万,对降官的录用,使复兴军行政人才缺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只是官吏人数还远远不够,复兴军需要一批新血来稀释那些降官的比例。
    复兴军的政策是发展工商为主,对境内地主并没有打击,只是处理了一批抗拒复兴军政令的地主,对于那些愿意遵守复兴军政令之人,复兴军还是采用了拉笼为主,这次科举就是为了拉笼那些多出身地主阶级的读书人,也是给那些地主阶级一个投靠的途径。
    当然,复兴军要发展工商,强国富民,单靠那些死读八股文的读书人还不行,建国后会推出一个庞大的教育计划,为以后的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
    以下勉强:
    有书友说老茅故意抬高了清军战斗力,这里要作一下解释,清军战斗力有高下之分,一般来说南方的兵力弱,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属于一触即溃,在攻打上海、苏州、南京时,复兴军并没有遇到‘激’烈抵抗,就是这个原因。
    而另一部分清军还保留着很大的战斗力,其中就包括僧林格沁的‘门’g古铁骑、后来的湘军、淮军,还有一部分绿营,而江忠源组建的团练号楚勇,即湘军的前身,在镇压农民军起义时,楚勇最为得力,江忠源正是凭着数千楚勇立下的战功由一个小小举人,不到十年时间就升为一省巡抚,江忠源死后,曾国藩接受了楚勇的遗产,这部分楚勇的战斗力无疑可以和湘军、淮军相提并论。
    最后求一下月票,今天的月票现在还是零蛋,不会这么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