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161章 汉代的棺材板

第161章 汉代的棺材板

        少林寺的武器……这个说法倒是新奇?

        一位负责监考的讲师暗暗狐疑,打开了手机。翻了三两下,就查到了相关链接少林寺双钩,又称虎头双钩、护手双钩。

        再看清单,鉴定评语就两个字手戟,再看签名,郭振强。

        讲师皱了皱眉头“张教授,郭振强这名字……挺耳熟啊?”

        “是京城收藏家协会会员,擅长古币杂项类,要说眼力和鉴赏能力,肯定是有一些的,称一声专家没问题。”

        “还是专家?但是……”

        老师稍顿了一下,看了看狼宪和虎头双钩的鉴定结果“这鉴定评语……也过于精炼了些?”

        张教授看了他一眼,神情有些古怪葛老师,你是真会说话?

        狼宪也就罢了,李定安确实讲的比较详细,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专家惜墨如金,懒得写那么多。

        但后面这一件呢?

        戟是戟,钩是钩,差着十万八千里,和精炼不精炼有什么关系?

        摆明就是专家眼力不行,鉴赏水平不够,看走了眼……说直白些,比李定安差着好大的一截。

        但毕竟是本系的学生,张教授不好直接夸。只是含蓄的笑了笑“可能李定安对兵器研究的多一些,所以恰好认识……”

        这样的吗?

        葛老师歪着脑袋,表示怀疑。他总觉得,张教授在糊弄他。

        他想了想,又转着眼珠瞅了瞅清单,“张教授,那我能不能让他看一件?”

        张教授顿时就乐了“葛老师,当然可以!”

        “那就好!”

        嗯,得挑个难一点的。

        转着念头,看到一样东西时,葛老师的眼睛一亮。

        刚好,李定安看完了一件木雕,停顿了一下。

        葛老师瞅着空子指了指清单“李定安,看看标号74的这一件。”

        跟在旁边的高胜东低声介绍了一下“这位是汉唐系的葛老师……”

        “葛老师好!”李定安打着招呼,高胜东也顺着序号找到了东西。

        李定安走了过去,邢宗峰扛着摄像机跟在后面,随着镜头挪动,大屏出现了74文物的图像。

        是一件瓷器,还是残器,不过这次资料上标注的详细一些白瓷莲蓬,洒壶喷头,年代是清代,出产地是jdz。还做了备注民窑仿的定窑白瓷。

        东西也不难认,就是一件带着半截粗茎的莲蓬,直径约五六公分,茎粗两公分,长约四公分。

        上面也确实有眼,花茎也是中空……

        李定安没看过资料,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但只是一眼,他就有了大致的判断,神情也变的古怪起来。

        这位葛老师既然是汉唐系的,肯定也懂瓷器,没道理认不出这东西?

        “怎么了?”葛老师笑了笑,“认不出来?”

        “认倒是能认得出来,就是太……”

        嗯,太简单了……

        话到了嘴边,李定安又拐了个弯“就是太少见了……这是洗澡用的花洒,大至年代应该是北宋时期,出产地是邢窑……”

        什么玩意,资料上说的是洒壶头啊?

        这倒还好,因为这东西确实能用来浇花,也能用来洗澡,而且隋唐时就有瓷质的花洒喷头,所以也不能绝对的说谁对谁错。

        问题是,清单上还详细的给出了出产地和年代,分明是清代jdz,但李定安却说,这东西是宋代邢窑的?

        而且他只是随意的看了一眼,就敢这么肯定,这就很让人惊悚了。

        葛老师也很是惊讶,他本能的眯起了眼,看了看大屏上的照片没错啊,怎么看,都像是定窑?

        按他的判断,这应该是明代定窑的东西,反正绝非出自清代jdz。所以,专家肯定是鉴定错了,也因此他才特地挑了这一件,想试试李定安的成色。

        但按李定安的说法,不止是专家错了,连他也看错了?

        “你们这个学生有点厉害啊?”

        惊诧着,他又小声问“张教授,我怎么看着像定窑……伱看呢,邢窑还是定窑?”

        我看着……也像定窑……

        心里这样想,但张教授没敢讲出来,只是摇了摇头“不好说!”

        葛老师一个后仰有你这样当教授的,尽说车轱辘话?

        张教授哭笑不得,小声解释“你教的就是汉唐考古,难道不知道定窑和邢窑一脉相承,两家用的是同样的烧制工艺?虽然说有一些区别,但在这一件东西上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对啊,我也是这么觉着……”葛老师深以为然,“但你们系那学生,就敢肯定这是邢窑?”

        他就不是正常人……

        心理这样想,张教授顺口敷衍“他可能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吧?”

        “倒是有可能……那年代呢,他怎么断定的?”

        “不知道,但在我看来,年代更不好判断。因为从宋到明,定窑一直都在烧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艺与特点虽有变化,但不是很明显。所以,要想有清晰的判定,肯定得仔细看,也说不定得用其它的方法……”

        葛老师斜着眼珠用仪器就用仪器,还“其它的方法”?

        也不只是他和张教授不太确定,只要是稍懂点瓷器的老师和学生,都有类似的想法李定安给出的结论,等于将原先的鉴定结果直接推翻了。

        那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葛老师瞅了一会儿,还是没瞅出个所以然,索性直接问“李定安,你说这是宋代邢窑?为什么不可能是同时期或之后的定窑?”

        定窑?

        别说,确实容易搞混……

        李定安想了想“主要是烧制方法有差别,导致外观有细微的区别两者都用的是覆烧法,也都用的是‘化妆土’的上色技术,但邢窑用的是‘匣体烧瓷法’,定窑用的则是无匣裸烧。

        正因为多扣或少扣了个匣子,导致两者的炉温相差几百度,所以从釉药学角度来讲,邢窑是低温釉,定窑是半高温釉。也因此,两者的釉质出现了区别,最直观的,就是色差

        因为温度不够,邢窑的瓷器在强光下会微闪青灰或淡黄,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类青”、‘类雪’,但定窑不同,它就是纯正的白……”

        稍一顿,他又转过头“这位师兄,手电和放大镜能不能借一下!”

        “当然可以!”

        正听的入神的博士生递上了工具,李定安先打开手电照到了釉面上,又把放大镜凑到近处。

        刚开始不是太清楚,李定安调整了好几次角度,瓷釉表面才闪现出一层细微的浅黄色。

        一刹那,葛老师愣了,张教授也愣了,包括陶瓷系的学生也愣了。

        他们盯着大屏,全都傻愣愣的张着嘴。

        不是在惊讶李定安懂的多,因为他说的这些只是基础性的知识,懂瓷器的都懂。

        问题是,在场这么多教授和研究生,谁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发现这样的区别?

        一般的情况下,不但要借用仪器,而且还得是专业的光学仪器。不看就连李定安也调整了好几次才找准角度?

        所以说,李同学这眼力,委实是厉害了……不佩服都不行。

        葛老师愣了好久怪不得吴教授敢让他上去,接受这么多人的质疑?

        这学生不但有点东西,东西还相当多……

        叹了一口气,他又问“那年代呢?”

        “葛老师,既然我们确定了这东西出自邢窑,那基本可以确定,年代大致在隋以后,明以前,对吧?”

        “那当然!”

        因为邢窑到隋朝才开始烧白瓷,元朝末期就停烧了。

        “那接下来就看器形隋、元时期都没有这种器形,唐代倒是出土过相似的水壶和花洒,但莲蓬下都有用来做支撑的瓷柱,而且莲茎都比较粗,和这种截然不同。就只有宋朝发现过这种器物……”

        “有出土的实物?”葛老师皱着眉头,压低了声音,“张教授,我怎么没印像?”

        张教授没敢吱声,因为他也没印像。

        “不是实物,而是画甘肃清水县发现的宋金时期的墓葬砖雕中刻有一幅童子沐浴图,上面就有这种花洒……

        另一幅是宋徽宗时期宫廷画师苏汉臣所作的绢本团扇,《仕女浴妆图》,画上也是类似的器物造型……如今收藏在宝岛故宫博物馆……”

        听到李定安这样说,没人吱声了,至少学生是不敢吱声了。

        宋金时期的墓葬本就少,课程中讲授时也大多是建筑与构造,涉及壁画与砖雕也是以比较突出的内容为主。所以教材中既便出现过这幅画,也没人会关心上面的花洒是什么造型。

        至于宝岛的故宫博物馆,那就更接触不到了……

        吴教授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

        “好的,吴教授……”

        “李定安,这是什么?”

        一个女研究生指着一样东西,颜色青灰,呈长柱形,直径五公分左右,约有十来公分长。

        茬口很明显,应该是断了一截,所以也很好认这东西是用石头雕出来的。

        离的稍有些远,但大致还是能看到石柱上刻着一个字,估计年分不短,字迹有些模糊,看着像是个“后”字。

        同一时间,大屏上出现了实物的同步摄像。再看清单,专家给出的鉴定结论是清代的药杵。

        这就有点敷衍了,也说明这批专家的眼力确实不太行因为古代的药杵很少有石制的。

        也别说虎骨、犀角,以及金石矿物之类的药材,既便是根茎类,用石杵捣不了几下,捣碎的石头渣子绝对比药粉还多,那这药还怎么用?

        所以凡药杵大都是金属制,包括商周先秦时期出土的也是铜杵。

        要说这支更早,是石器时代的东西,那就更扯淡了……上面刻着字呢。

        估计也是这个原因,这位女研究生才有些奇怪……

        思忖间,李定安也走了过来。

        这东西的造形稍有点怪,上半截有些细,下半截要粗一些。形状很勾称,左右也很对称,明显是精心打磨过的。

        再仔细看,底部还有线条,看着像是纹路,又像是毛发……嗯,毛发?

        李定安顿了一下这东西怎么越看越不对劲?

        本能的,他又瞅了瞅那个字这就不是后,倒像是汉隶的“月”字,顶部带点弧度,右边又少了竖勾,而且恰好,右边就是断茬。

        下面好像也有笔画的痕迹,大致像是一横。

        月加一横是什么?

        “且”?

        我了个去,这是角先生……就说怎么看着不对劲?嗯,还是汉隶?

        李定安猛的一愣汉朝的时候,这东西可不是给女性解决生理需求的,而是祭祀用的……

        再说了,这玩意可是石头的?

        霎时,他精神一振,拿起了物件,又顺手打开了系统。

        没错,就是这东西,也确实是汉朝的,不过恰好把前端最具象征性的那一截给弄丢了,所以不怎么好认。

        关键的是,系统提示这玩意是新鲜出土的?

        好家伙,这可是汉墓?

        要是编外考古队干的,这辈子算是完了……

        李定安一动不动,好像在发呆一样,考场里又开始议论起来。

        “这是……认不出来了?”

        “估计是,这东西确实不好判定……”

        “但这样也够厉害了……至少刚才那件花洒,绝大部分的研究生就认不出来。”

        “还研究生……你问问在场的几位讲师,李定安没讲之前,谁敢说那是从邢窑烧出来的?”

        “这倒是……”

        正议论着,李定安又抬起头,朝林思齐扬了扬手里的东西“这是从哪弄来的?”

        林思齐眯眼瞅了瞅“石雕?噢,是市文物局从清大发掘出来的,说是没什么研究价值,就……嗯,就处理了……”

        市文物局……清大……处理……厉害了,林学姐!

        他叹着气,把东西往吴湘面前一递“老师你看这个字,像不像隶书的‘且’字?”

        “且”字,还是隶书?

        再看形壮,吴湘也反应了过来这是生殖图腾?

        嗯,清大挖出来的……哈哈,汉墓?

        啧啧……李定安这眼力?

        说实话,李定安要不提醒,他既便能认得出来,也要不少时间……

        吴湘感慨不已,直接把清单往他手里一赛“估计还有不少,找一找……高胜东,邢宗峰,别拍了,过来帮忙……白如,过来登记……”

        还有不少……意思是,真从清大挖到了汉墓?

        李定安愣了愣,下意识的接过了清单。

        其他的教授和学生却是一头雾水

        “怎么回事,正看的精彩呢?

        “应该是那根石杵有问题。”

        “估计是好东西,说不定是商周或石器时代的。”

        “你眼睛有问题吧,那上面刻着楷体字?”

        是楷体字吗……怎么看着有点像是隶书,也有点像金文?

        葛老师皱着眉头“张教授,刚才那个字,像不像反写的‘后’,或是‘司’?”

        张教授摇着头“我不知道!”

        隔着屏幕,肯定没有看实物那么清楚,张教授确实没认出来。

        但吴教授一说“高胜东,别拍了”,他就知道,发现好东西了。

        而且绝不止一件……

        猜忖间,旁边传来一声惊呼“李定安,你说这是什么……汉代的棺材板?”

        (本章完)

        inf。inf

        dengbi.net      dmxsw.com      qqxsw.com      yifan.net



        shuyue.net      epzw.net      qqwxw.com      xsguan.com



        xs007.com      zhuike.net      readw.com      23z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