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帝杨广一生到过许多的地方,和水路一样,杨广每次陆路出行也都不是他独自旅行,而是带领着自己的萧皇后,后宫嫔妃佳丽,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外国使节和僧人尼姑道士等等,还有他的仪仗队,他的仪仗队十分的威风和气派,有三万六千人。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说错,就是三万六千人。赶得上一个作战兵团了,可是他们不是作战兵团,因为在队伍的外围,有专门负责安全防卫的骑兵和步兵部队。大家电视上可能都见到过,这些人穿着整齐而且非常布料上乘,色彩华丽,分为两行或者好几行,走在皇帝的前面,在队伍的行进当中,每人都手举着旗呀幡呀金瓜呀钺斧呀什么的,反正乱七八糟的东西被他们举在手中,看上去怪威风。我们这里以他大业三年的那一次出行为例说明。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四月十八日,隋帝杨广带着上述那只庞大的部队北巡开始,为了这次出行,他派出十万民工在太行山上凿开了一条山路,以保障自己此次出行愉快。他率领这支庞大的队伍一路经雁门、榆林并到达涿郡,这里很接近突厥的领地。东突厥首领此时是启民可汗,当初他因为受隋帝杨坚的帮助才能击败东突厥的前首领都蓝可汗和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并成为东突厥的首领,还娶了隋朝的公主义成公主做老婆,算是隋朝的女婿,所以对大隋朝感恩戴德。此时听说隋帝杨广要北巡到涿郡,就想带领自己的老婆义成公主和部属朝见皇帝杨广,并向杨广表示自己对大隋朝的忠心。
启民可汗的请求得到了隋帝杨广的批准,于是启民可汗如愿在涿郡见到了隋帝杨广。
隋帝杨广此次北巡阵容非常的豪华,史书上说:戴甲五十万,骑十余万,旌旗辎重绵延上千里。从长安出发时是四月,等到了金河时已经是八月了!想一想这是怎样的威风和排场?如果你要认为这样已经是非常豪华的阵容了,说明你还没有见过世面,下面你要站稳了,不要惊着,我要再说几样物件儿。
首先是隋帝杨广的大帐,这是宇文恺为他特意建造的,据史书记载,此帐可以容纳几千人,而且这几千人不是像压缩罐头一样挤在一起的,而是可以宽宽松松地坐下来吃饭喝酒的。边上站满了仪仗队,中间还可以表演歌舞,而且里面的照明和通风也非常的好。乖乖,这那里是大帐,分明就是一座现代化的大歌剧院么!现在的大歌剧院里面观众是一个挨着一个地坐着的,很挤,也不可能给大家开宴席吧!所以可以说他的大帐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现在的大歌剧院。关键是这个大歌剧院是可以拆卸运输和重新搭建的,比现代化的大歌剧院还要更实用些。
这还不算,杨广又让宇文恺为他建造了一所观风行殿。这个发明人宇文恺可真是个奇才,要是出生在现在,一定是个工程专家,建筑界的权威和发明大王。有人可能会问什么叫“观风行殿”?通俗点儿说就是可以行走的,可以观赏沿途风景的宫殿。当然这是御用的宫殿,专门供皇帝在路上办公和生活的宫殿,其他人是想也不要想的。这座会行走的宫殿到底有多大?史书上没有具体说明,但是却说了上面可以容纳侍卫好几百人。有好多个部分组成,中间有离合连接,下面有车轮子,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大家都想一想,上面有房子,有好多节组成,中间有活动联接,下面安装了轮子,可以灵活转向,这不就是列车吗?
恭喜你,答对了。它虽然没有运用列车这个名字,却是真正的列车专列,不过它是非机动列车。这列车不用铺设专用轨道,安全性能极高,而且行动灵活而不笨拙,人工智能化管理系统,语音话控制,和现在那些外国人的商务车、房车比起来,那绝对是远远领先他们一千多年呀!了不得,这不但是开创了历史先河,而且也填补了世界建筑史和发明创造史上的空白。
如果你认为这行宫已经非常的牛了,那下面这样东西你该怎样赞美呢?这就是行城。天哪!连城池也会行走吗?对的,你没有猜错,城池也会行走。宇文恺为杨广建造的这所行城周长两千步,全部用木材建成,有城墙也有城门楼,外面用布包裹,然后再用颜料画上精美的图文雕饰,非常的精致巧妙。
非常奇怪一件事情:上中学学中国历史的时候,历史书上详细记载了安乐公主的一件用孔雀羽毛制成的裙子,说它如何精美,如何华丽,怎么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不同个色彩。可是上面所说的列车,移动的城池,剧场帐篷以及升降提等东西却只字不提,试问,那件裙子可以和这几样东西相比吗,裙子最多就是个手工艺品,刚刚提到的这四样东西才是可以引以为荣的高科技产品。建议中国历史课本里去掉那个孔雀羽毛的裙子,隆重介绍上述几样产品,这是中国古代科技的象征,更具有学习和教育意义。
有这几样无法用语音来形容的物件来撑门面,杨广的排场是百分之二百的足。那些少数民族的胡人部落首领远远望见杨广的排场,都以为是天上的神仙才能建造出来的东西,能享用这些东西的主人当然也就和神仙一样了,所以他们一看见这种阵势,还离着十多里地就纷纷跳下马来,开始趴在地上磕头拜舞,额头碰地,不敢仰视。
启民可汗一看大隋朝不愧是天朝上国,军队人数众多,纪律严明,队列整齐,阵势严整,旗帜鲜明,服装华丽,兵器锋利,铠甲铮亮。乖乖,仅仅是皇帝的禁卫军就有这么大的阵场,这也太可怕了!这种阵势,岂是自己这穷乡僻壤所能比拟的?于是心里非常的震恐,所以,启民可汗用最卑微的礼节对于隋帝杨广表示的极大的恭敬。“启民奉觞上寿,跪伏恭甚。”这让隋帝杨广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高兴之余,对启民可汗盛情招待,还进行了赏赐。启民可汗来的时候并不是轻装简从来的,而是把他手下的部落首领们都带来了,光是部落首领们就有三千五百多人。他们向隋帝杨广献上了几千万头牛羊牲畜,隋帝杨广对这三千五百多人按照品级的高低不同进行赏赐,总共赏赐的物件达到了二千万段。突厥的部落首领们得到了这么多的赏赐自然是非常的高兴,对大隋朝也是又恭谨、又畏惧。
杨广在这次出行中,虽然丧失了许多的赏赐,却也换取了许多的牛羊,关键是他受到了那些匈奴贵族们太多的赞美,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
于是在此之后,杨广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全国各地旅游之中,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的四月开始,出巡长城。
同年的八月,亲自到恒山去祭祀,大赦天下。并召集黄河以北的地方官全部到齐,还有十多个国家的使节也都参加了这个仪式。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三月开始,出巡西河,经扶风,出临津关到达西平,在临近吐谷浑的地方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五月,在拔延山举行了围猎活动,这次的围场长达二十多里地。六月到达了张掖,接着又到了燕支山,西域的二十七国使节都来拜见,并盛陈女乐。军队也摆开阵势,一时间人喊马嘶,数十里之地都被震动了。这次出行直到八月间才决定向东回家。回归的路上经过大斗拔谷,这个地方山势险要,山路崎岖难行,大家只能排成一行鱼贯而行,偏偏又赶上天气不好,下了一场大雪。隋帝杨广坐在舒适的观风行宫里,当然是悠哉乐哉,可是这些文武大臣和士兵们就惨了。据史料记载,这些文武大臣们衣服都被雪水打湿了,由于数十万人,造成队伍拉得太长,道路狭窄,加上雨雪,后勤补给不能跟上来,他们又冷又饿。官员们尚且如此,那些小兵们就更惨了,冻死着大半。人都顾不上了,拉那些大车的驴马就更不用说了,冻死者十之八九。没有了拉车的畜力,那些后宫佳丽以及公主们也不能够再享受坐车的待遇了,而且有的都走散了,只好和那些士兵间杂在一起步行向前行进,晚上宿在一起,真不知道这样的遭遇对于那些士兵们来说是祸还是福呢!这次出行直到九月才回到京城长安。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三月,巡幸太原,四月在汾阳宫开始避暑,八月间到达了雁门郡。可是这次实在是不宜出行,大概是杨广出门没有看黄历,当杨广和他的几十万大军抵达雁门的时候,遭到了突厥始毕可汗所率领的突厥骑兵的突然攻击,幸亏有义成公主事先派人送信,杨广和他的后宫嫔妃已经文武大臣以及十万大军才得以退守雁门,要不然差一点儿就老命不保了。雁门遭到了突厥骑兵的猛烈攻击,四十一座城池被攻克了三十九座。只剩下了雁门和崞两座城。突厥人对这两座城池也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箭矢射到了隋帝杨广的跟前,一向以英雄自居的杨广吓得脸色大变,无计可施,每天只能抱着自己的儿子赵王杨杲哭鼻子,连自己的眼睛都哭肿了。由此可见杨广的懦弱人性于一斑。后来在大臣们的出谋划策下,杨广马上封官许愿,保证自己永远不再征伐辽东。而且只要大家勇敢作战,守住城池,击退敌人,一定可以得到重重的封赏。接着一边下诏让全国各地的军队赶快来救援自己——勤王,一边给突厥的义成公主送信,让她设法救救自己。
计策生效了,士兵们得知皇帝不再征伐辽东,非常高兴。又得知只要守住城池还能受封赏,自己更加高兴,反正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即使是为了自己的小命也要努力战斗的,现在还能立功受赏,动力和信心更加的足了,士气高涨起来,顽强地阻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全国各地的军队得知了消息,也都马不停蹄地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赶了过来。这时远在突厥大后方的义成公主也送来了情报,说自己北方的敌人要进攻他们的老巢。始毕可汗一看隋朝的救援军队一拨接一拨地赶到了,攻克雁门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而自己的大后方又出现了敌情,再不撤自己就要赔本了,于是赶忙撤军回家了。关于雁门之变随后还要详细介绍,这里简单提一下就行了。
敌情解除了,回到洛阳的杨广胆子又开始大了起来,开始后悔自己许下的诺言,不再封赏有功人员,大家要求兑现承诺的呼声却引来了斥责,大家都对他非常的失望。不过经过这样一次经历,胆小的杨广再也不敢陆路出巡。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的七月,他最后一次坐上龙舟出巡江都,去了就没有再回到北方,直到死去。
可以说,杨广的每次出行对于他的帝国和他的臣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可是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乐此不疲。巨大的出行支出让帝国的经济衰落,让老百姓的负担一重再重,直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而且严重耽误了农业的生产。整个帝国就像一艘大船,已经千疮百孔,四处漏水,可是船长杨广同志却不管不顾,只顾自己贪图享乐,自己沉醉在自己的不世功勋梦想之中不肯不愿也不想自拔。
天欲使之亡,必令先猖狂!杨广不是猖狂,而是他已经疯狂了!
杨广同志,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停止不前,它将轰隆隆地从你的身上辗过,把你辗成粉末。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明早太阳依然从东方升起,依旧是那么璀璨夺目,大地依然山河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