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棉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是的,这一切,都是皇帝要征伐辽东造成的恶果。到辽东去,只会让我们白白地去送死。
这正是当时的老百姓最最痛恨的事情,在这首歌谣的指示下,许多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仿佛看到了光明的前景。既然去辽东是死,那就都投奔知世郎去吧!他们纷纷加入到王薄的队伍中来,拿起了武器,开始对抗隋朝政府。
一时间,王薄的势力壮大起来。他依托长白山(不是东北的长白山,在山东的邹平)为根据地,和隋朝政府对着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王薄的带动下,当时北方地区风起云涌,到处都是反抗隋朝的武装力量,相对名气较大的还有平原东的刘霸道,高鸡泊的高士达、张金称和漳南人窦建德等人的武装力量。他们少的都有上万人,多一点儿的甚至十多万人。
人民反抗隋朝的烈火已经熊熊燃烧起来,可是隋帝杨广并没有把这些事情当做一回事。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些拦路抢劫的小毛贼而已,根本成不了大气候。
他要进行的是一场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这些小事根本不能和他要进行的这场战争相比。舍得舍得,要想得,必须要先舍。现在就是他要舍出去的时候。
杨广一面派遣军队对这些反叛武装进行清剿,一面积极准备东征高丽,丝毫也没有停歇。
用一百多万精锐之师,威武之师,去进攻地盘很小,人口很少,军队很弱的高丽,结果会怎样呢?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隋朝军队惨败。
集合全高丽举国上下,上到九十岁的老头,下到怀里的婴孩,也不一定有百万人口,怎能击败百万之众的大隋虎狼之师呢?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战争中又发生了那些事情呢?
公元612年大业八年的正月,军队集结完毕,总人数达到了空前的一百一十三万人,分为二十四军,号称二百万。而负责运输后勤补给的人数是军队人数的两倍,也就是两百多万人。
这将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从没有那一场战争动用如此之多的兵力。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为攻打东晋,征集了六十万大军,号称一百万,在淝水河边展开一场大战,当时的军队人数已经是空前了。然而两百二十九年后,隋朝杨广打破了这个记录,征调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空了前也绝了后的一支庞大队伍。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抗美援朝,也是在三年之中陆续派出了一百九十万人参加战斗,而这一百九十万人是分班轮换出战的,也就是说在单次参加战争上投入的兵力没有一千多年前隋军的人数多。
想一想如此空前庞大的一支队伍,无论是行进起来还是集结在一起,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大的场面和情景!而他,伟大的隋帝杨广,将要率领着这样规模空前庞大的队伍,只为要攻打弹丸之地的高丽。想想自己当初扫灭南陈的时候,是何等的威风,现在自己就要再次率领军队出征,用多出平定南陈时两倍的军队去平定比南陈弱小许多倍的高丽,只要隋军到达之时,就是平定辽东之日。虽然有许多大臣纷纷劝阻隋帝不要亲征,可是杨广怎么能听进去呢?这样一场还没有出兵就已经胜负注定的战争,正是显示他大隋皇帝威武雄风的时候,他怎么能缺席呢?他要让天下的人和后世人都知道,他,伟大的隋帝杨广,不但是这一场战争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而且是这场战争的实际领导者。
三月,隋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辽水边,也就是现在的辽河,隋帝杨广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各路大军陆续到达辽水边上集结,准备度过辽水作战。
高丽并没有被隋朝这样的阵势吓倒,他们也派出军队在辽水的对岸修筑了防御工事,阻止隋军渡河。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过河就不可避免地会有牺牲,为了减少牺牲,就要有一支先头部队首先冲过河去开辟滩头阵地,然后掩护其他的部队过河作战。这一支先头部队就是突击队,有时也叫敢死队。为什么叫敢死队?因为一般这种先头突击队的战损率是非常高的,经常都是十损四五甚至八九,也就是说有一千个人过河去,能有五六百人或者一两百个人活着回来就算不错了,只要你光荣地加入了这支突击队,基本上你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了。所以只有那种把死亡当作回老家的人(文学上叫视死如归)才会加入这支军队,如果不是缺心眼的二杆子或者穷疯了等着这笔赏钱花的人,一般都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阶级感情的人才能自愿地加入这支军队。
要说还真有不怕死的勇士,隋朝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自愿打头阵、做先锋渡河作战。
为了让勇士们能够很好地完成渡江作战任务,杨广让宇文恺先在辽水西岸边修造三座浮桥。
渡河作战开始了,当几十面战鼓擂响的时候,勇敢的士兵们发起冲锋,牵引着这三座浮桥冒着敌人的箭支向辽水东岸推进。就在即将到达对岸的时候,忽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觉得浮桥不是皇帝本人亲自用的,一向以建造任务完成的非常好的宇文恺所造的浮桥竟然短了一丈多到不了对岸。
高丽的军队已经冲到了辽水东岸边上,组成密集的队形开始向隋军大量放箭,给隋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再停止下来了,于是隋军士兵在麦铁杖的带领下开始跳下河水向对岸发动攻击。
三月时的东北气温还很低,河水也很凉。隋军士兵在相当不利的形势下依然发动了非常猛烈的攻势。但是高丽的阻击也非常的顽强,况且隋军处在河水里,而高丽军队处在高处的河岸上,隋军进攻要仰视对方,地势对于隋军非常的不利。
高丽的军队利用自己占据地势高处的有利条件向隋军发动了强有力的攻击。隋军在河谷低处根本展不开队形,也形不成有效的攻击,一道河岸成了隋军的鬼门关,隋军伤亡惨重。麦铁杖发起神威,奋勇冲上了河岸,冲入敌阵之中,和高丽人短兵相接,随后又有一些士兵冲上河岸,可还是因为敌军太猛,而自己一方组不成阵型,虽然他们奋勇冲杀,最终还是战死在敌军阵中。虎贲郎将钱士雄和孟叉也在混战之中英勇战死。隋军的攻势受阻,不得已,隋军只好拖回自己的浮桥,撤回自己的残余渡河部队。至此,渡河作战失败,隋军伤亡人数众多。
隋帝杨广一面安抚祭奠那些战死者和他们的家属,一面让少府监何稠把第一次渡河用的浮桥改造并加长,准备第二次渡河作战。
两天后,改造浮桥的工作完成,隋军再次发动渡河作战。这一次,浮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隋军顺利地大批渡河,高丽军队这次不能够抵抗住隋军的进攻,双方在辽水东岸展开激战,隋军重挫高丽军队,高丽大败,阵亡人数达到了一万多人。
击退了高丽军队,隋军其余诸部也都乘胜陆续渡过了辽水,并围困住了辽东城。隋帝杨广也亲自渡过辽水来指挥作战。
辽东城,就是现在的辽阳市老城,原来叫襄平城,公元410年东晋义熙六年,高丽在占据了这座城池以后改名叫辽东城,距此时已经两百年了。
辽东城,即将成为隋朝军队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碍。
前次强渡辽水战役的胜利让隋帝杨广自信心极度膨胀,认为隋朝军队是强盛无比的。也是,拥有一百一十三万大军,比高丽全国的军队还要多出几倍,去和高丽军队的其中一部对抗,还要说没有底气,实在是不可能的。
于是隋帝杨广狂妄起来,他下令给隋军各部说:“我们此次征伐高丽,是为了抚慰老百姓、讨伐高丽国王高元,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你们各部可能不能理解我的用意,想要用轻骑兵偷袭或者长途奔袭作战,或者凭借自己某一支军队向前作战立功,这都是错误的,不是光明正大的大部队的作战方法。所以我们要分军为三路,三路大军要相互联络,齐头并进,有了战役各路大军一齐作战。万不可某一路大军孤军单独贸然轻进,以致造成失败和伤亡。以后军队的前进和驻扎,一定要事前请示我,一切行动听从我的指挥,不能擅自做主。”
杨广实在是一个糊涂虫。
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游戏,在漫天血腥的沙场上,无数的人为了胜利和活下去挥舞着手里的刀剑和敌人展开血肉搏杀,许多的人倒下了,还有一些人在尸山血海中活了下来,他们就成了这个战场上的胜利者。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战争的结果完全颠倒,决定胜负的机会可能就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间悄悄地到来,那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回,当你错过的时候就再也不可能后悔重来,这正是战争的奇妙之处。
可是在严酷的战场形势下,隋帝杨广却如此严格地限制手下将领们的行动自主权,太自作聪明了。他将为自己的自作聪明付出严重的代价,这个代价是三十万个士兵的生命。
现在有好多史学家都说隋帝杨广是一个非常了得的人,有秦皇汉武的英明神武,而且战功卓著,是不世出的英主。对此,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有人说隋兵在杨广的领导下灭亡了南陈,统一了中国,杨广的功劳可以比得上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其实在这次战役之中,杨广只是一个名誉上的总指挥,是那种当家不主事的主,隋朝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是杨素、高颎、贺若弼和韩擒虎。杨广此时是一个只有二十一岁的青年,在此次军事上行动上也没有什么建树,要把灭亡南陈的功劳都算在杨广的头上,实在是给他脸上贴金。可要说灭亡南陈没有杨广的功劳,也是不对的,毕竟他是当时军队上的最高领导。他在这次战役中的成绩和功劳就是完全信任手下的几个主要领导,并且在他们认真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人为地拉他们的后腿,仅此而已。这就和唐朝中期安禄山叛乱中,天下兵马大元帅必定是太子一样。其实这个所谓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只是个一窍不通的废物,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甚至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不在军队中。他们不在军队中不是因为他们忙着工作,而是他们压根就没事可做,只是呆在家里啥也不做。军队的实际领导者和战争的指挥者就是那些副手和下级。战争胜利了,功劳是太子的,因为他是军队里的最高统帅;战争失败了,过失是手下那些将领们的,因为他们是战争的指挥者。比如高仙芝和封常清,打了败仗,他们两个作为副手都被皇帝砍头了,可是最高统帅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连皇城都没有出,也没有任何过错,反而跟着皇帝向西逃跑了。后来唐朝的几次平定藩镇叛乱也一样,都是由太子作为最高统帅出兵平叛,可是都是名义上的总指挥,就好比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可是这个摆设一旦摆得久了,他就自以为自己还真是个很有用的物件,所以隋帝杨广才作出了这么愚蠢的决定,还自以为自己很英明。
高丽军看到隋军渡过了辽水,几次发动主动进攻,都被隋军击败。毕竟人家有上百万军队,人数实在太悬殊了。于是高丽军队改变了战术,收缩并集中兵力,守卫辽东城。
高丽军队的防守给隋帝杨广造成了一个错觉,认为高丽军队彻底被打怕了,不敢出头了,于是他又犯了一个错误。
杨广的错误是他又发布了一项错误的命令。他说:“高丽已经不行了。我们在攻击的过程中,如果高丽军队要投降,我们一定要招抚他们,一定不要任意攻击和继续杀伤他们。否则要军法从事。”
隋军的失败就败在了杨广的这条命令上,这算是什么狗屁命令。可是不服不行,人家是皇帝,管你没商量,你能咋地?
对辽东城的攻击开始了,隋军投入了很大的兵力和装备开始攻城。高丽军队也凭借着辽东城池坚固的防御工事对隋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造成了隋军的大量伤亡。经过几天的猛烈攻击,高丽军队渐渐有些扛不住了,毕竟隋朝的军队人数太多了,仅仅渡过辽水的军队就有好几十万,就算用人堆也早高过城墙了。眼看辽东城秒秒钟就要被攻破,高丽军队不得已作出了要投降的决定,让人打出了表示投降的旗子,大喊:“我们要投降!”
奇怪的一幕出现了:隋军马上停止了攻击,并把全部进攻的人员撤出了战斗,手持武器,神情肃穆,部伍整齐,一声不响,静静地站立在辽东城下。
高丽士兵被这一幕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很快他们就清醒了过来,不管对方要耍什么花招,我们还是赶紧趁着这个机会修筑我们的防御工事要紧,不然他们不一会儿又要打上来了。
隋军到底要搞什么名堂?原来高丽军队刚刚一打出投降的旗子,隋军的将领们一下子慌了。因为皇帝大人刚刚颁布了命令,如果高丽人投降,不能继续进攻。可是要接受他们投降,我们这些小官儿哪里有那样大的权力,怎么办?关键的时候还是请示上级吧!
这种情况,大隋朝的将领们谁也不敢做主,只好一级一级上报。关键是皇帝大人不在辽东城下的阵地上,需要人到皇帝的行宫去请示。就这样,一去一回,耽误了不少的时间。等到皇帝的旨意下来,高丽人早已经把辽东城上被隋军损毁的防御工事修好了。
这边隋军大喊:“你们出来投降吧!”
投降?既然我们城池的防御工事已经修牢固了,我们还投降个屁呀!什么废话也别说了,继续开打吧!
高丽人不投降了,没办法,还得继续攻城。
于是隋军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攻击。这样又攻击了一段日子,眼看辽东城再一次要被攻陷了,不得已,高丽军队又一次打出了投降的旗子,奇怪的现象再一次出现,隋军再一次停止了攻击,撤下攻击的军队,继续请示并等待皇帝的旨意。高丽士兵这一次没有再迟疑,迅速地修建好了自己的防御工事,继续坚守。
高丽人投降都投降出好来了,也是,有这样的好事,要不利用才是傻子呢!所以接下来,只要高丽人一看局势危急,有被攻破城池的危险,他们马上就说要投降。
这样一个多月了,隋军有好几次都是眼看要攻破辽东城,都被高丽人用假投降这一招化解危急,所以辽东城成了永远攻不破的坚固堡垒。可怜这个冤大头隋帝杨广竟然没有看透,还眼巴巴地盼着高丽人投降呢!只是苦了那些攻城的隋军士兵。
六月,隋帝杨广亲自到辽东南城下视察工作,他观看了辽东城的战场形势,也没有看出辽东城有什么样的不同。它是用金属做成的城墙吗?它的护城河里流淌的是烧开的水吗?就算是金城汤池也挡不住我大隋的铁蹄,隋朝一百多万大军竟然攻不破这座城池,太窝囊了!
杨广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觉悟,他永远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毛病,而是把这些负责攻城的军队领导召集起来开会。在会上,隋帝杨广严肃地怒视着手下的这些文武大臣们说道:“我知道你们都是老同志,要么是官职很高,要么是家庭出身高贵,所以你们都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怪不得在京城的时候你们都不愿意我亲自出征,你们是害怕我看见你们打败仗。现在我已经在这里了,就看着你们打仗,我知道你们都害怕死,不愿意尽心尽力地去攻打城池,难道我的刀就不能砍你们的头吗?”
隋帝杨广是个刚愎自用、说道做到的人,这一点大家都清楚。大家一个个都吓得浑身发抖,面无人色。
刚愎自用的人大都有一个相同的优良特色,那就是绝不认错,杨广也不例外。如果有谁敢对他说:“对不起,皇帝陛下,其实您是错的!”哼哼!恐怕您的脑袋就要有乔迁之喜了。
隋帝杨广就在辽东城西只有几里地远的六合城驻扎下来,亲自督战。然而高丽的各座城池还是分别坚守,隋军怎样也攻不破。
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小小的辽东城在一百多万人的攻击下竟然成为了不可逾越的天堑。
就在两军陷入僵持之中时,忽然有快马传来一份加急战报,隋帝杨广一看这封战报,是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