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 第四百一十六章 酒是好东西

第四百一十六章 酒是好东西

        “第十三条,全面提升工匠、医师等百工之人待遇以及地位。凡是发明创造,或是改良器械,提出证明理论基础,研发药方,治疗疾病等等推动行业进步的先驱者,由国家封赏爵位,颁发勋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不是靠赵括一个人来提升的,即便有两千多年后的经验和眼光,赵括也只能提供一些相对简单,通过不断试错能够试出来的东西。

        其他有些东西要么他没见过,要么见过也做不出来。只有靠赵国所有人的智慧,才能推动整个科技的发展,包括粮食产量,让赵国养活更多的人,培养更多的人才。

        现在掣肘赵国发展最严重的不是别的,而是亩产。

        亩产低,一户要种一百亩才能养活一家老小,这么多土地一次怎么可能种的完,所以只有按季节分种。

        春天的时候种春小麦,到五月份收冬小麦,种粟、黍,水田则种稻。比较贫瘠的土地则种大豆,薏苡,高粱。

        种完之后收春小麦,收完春小麦还要忙着采桑叶喂蚕,冬天孩子能不能换双新鞋、添一件新衣就看这点蚕了。

        等蚕忙完了,又要忙着收粟、稻、大豆了,收完之后种冬小麦,种完冬小麦女人在家织布,男人上山砍柴或翻地。

        一年到头压根没有多少空闲时间。

        之前赵国修路之所以能征到这么多人,就是因为大家没饭吃,都来混口饭吃。这也是赵括为什么给工人的工资发到十钱的原因。

        这个价格比底层的官吏俸禄还要高,已经能够买到两斗到三斗粟米了,如果不敞开吃的话,足够养活一个成年男子加上两三个孩子,加上女人去工地帮忙,就算孩子比较多,养活一家也不成问题。

        如果去官府建造的食肆,虽然有菜有馒头,吃的好,但是很贵,最后只能剩两钱。

        赵括没办法去区分哪些有孩子要养,哪些没有孩子要养,但是那些孩子又不能不管,只能这么做,让他们自行选择。

        等到土地重新划分之后,大家有了土地,去修路的人就少了,一般只有附近的人参加,远的就没办法过去了。

        虽然修路赚的钱比种地还高,但是土地才是根本。

        之后赵括也就将高到离谱的工价砍了一半,回归正常水平。

        在这种亩产下,百姓大部分的时间都要投入在土地上,剩下的时间受于交通的限制也没办法距离家庭太远。

        如果不是有几十万俘虏支撑,除非赵国强制性征发百姓,否则别说五年,就是十年也不可能把官道普及到县。

        “同时,将百工之人的最低俸禄,上调到与官员相同。并且,从今以后,凡官员俸禄提升,百工之人俸禄也必须提升,力度不得小于官员。这句话要立法,刻在刑鼎上。百工之人从五十五岁可以归家养老,每个月领取工作时期的六成俸禄,直到去世。”

        官本位下,想要提高百工的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括能够保证自己活着的时候百工会受到尊重,但是自己死后他无法保证。

        没有权利的百工很有可能撑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官僚彻底踩在脚下,沦为蹂躏的对象。

        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让百工获得和官僚抗衡的力量,另一个则是改变上层认知,让大家重视百工。

        两个办法赵括都在努力,通过壮大墨家和医家,来庇护百工。

        下面响起嘈杂的议论声,即便是战国时期百工没有沦为下流,但也绝对算不上上流,更从来没有哪个君主如此重视百工,将其与官吏并立。

        有些人甚至想站出来反对,但是看到最前面两列的魏无忌、赵胜、乐毅等人,最后只能默不作声。

        赵括现在能宣布,很显然已经说服了上层所有人,只要这些人站在赵国身边,他们就是跳的在狠也没用。

        而且……他们中还有至少三分之一是赵括的死忠。

        “第十四条,各地产业规划调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只有让百姓多赚钱,赚多钱,国家才能变的更好。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不足,交通的不便,普通百姓很难远离家乡,到城中工作赚钱。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各地建造小而多的工坊,有些东西还要允许他们带回家中做,让他们在家乡就能赚到钱……”

        接着,赵括将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规划的产业依次宣读,上党的人参、山楂、煤、养鸡场……太原的老陈醋、煤、枣子、红枣酒、高粱酒……河间的柿子、柿子酒、水产、鱼干、鸡、鸭、鹅……

        还有大部分地区都有的丝绸、桑葚、桑葚酒。

        男耕女织的时代,到处都能见到桑葚树,夏天结满了黑紫色的果实,虽然好吃,但是不耐储存,摘下来没多长时间就坏掉了。

        典型的买不到卖不掉。

        酿成酒不一样了!既能节省粮食,还能多赚钱,而且赵国人喜欢喝酒,只要是酒就不愁卖。

        反正赵括发现酒是好东西,不管什么都能酿酒,水果不好储存不要紧,酿成酒就好储存了。

        所以赵括就在全国各地开了酒厂:红枣酒、柿子酒、桑葚酒、杏子酒……

        不知道后世会不会称赵括为酒王,或酒皇帝……

        这些产业是很多官员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规划出来。

        按照赵国的人口密集度以及这些小工坊的规模,即便地皮不要钱,建筑材料只要成本钱,所有东西都能卖出去,赵括推测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工坊能维持收支平衡。

        这还是理想情况,真实情况可能会更惨,但是他还是坚持建造。

        每个月赚一千块钱花一千块钱,和每个月赚一万块钱花一万块钱,虽然最后都是一毛钱不剩,但是生活水平是绝对不一样的。

        这些工坊存在的目的就不是盈利,而是提供工作岗位,让大家有事做,能赚钱。

        能赚钱才能能花钱,能花钱经济才能流动起来,经济流动起来,国家自然就会变得更有钱。

        下方各地官员连忙记下,这些以后都是可以作为政绩的,他们做好了,就算不能名垂青史,也能被记在地方志中,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