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 第287章:今天给大家讲一位叫做“司马迁”的史官……(求订阅)

第287章:今天给大家讲一位叫做“司马迁”的史官……(求订阅)

        “传承。”

        看着央视1套《典籍里的中国》最后一幕,东方电视台朱台长叹了一口气。

        果然。

        没有陈凡在的百家讲坛虽然是百家讲坛,但已然黯然失色。

        转头。

        朱台长看向了助手。

        助手这时却是有些尴尬的说道:“台长,陈凡老师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国,确实非常创新。”

        事实上。

        助手知道。

        如果当时东方卫视不将《百家讲坛》推后,碰到这样的一个节目,必然压得也渣都不剩。

        ……

        “本草纲目,这就是我们的中医。”

        “李时珍,配得起大医精诚的名声。”

        “我想,以后生病了,我更愿意去看中医。”

        “为什么,你觉得中医比西医好。”

        “也没有。”

        “那你还去看中医,为什么?”

        “不为什么,就为中医的医德,就为中医领域才传承了李时珍这样的医者之心。”

        ……

        “医者。”

        “各位,今天中医给我们西医上了一课啊。”

        当然。

        这堂典籍里的中国不仅仅影响的只是普通人。

        同样。

        还影响了一众西医界的人士。

        虽然西医界也并不认为,中医凭着这个节目就能比他们厉害。

        现代科技就是西方发展而来的,这也就保证了西医将一直领先全世界。

        但这一集典籍里的中国。

        他除了向众人介绍李时珍,介绍本草纲目,介绍中医之外。

        他还向世人传输着他们的医者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对于西医来说,他们是完全比不上的。

        正如现在。

        虽然西医也一直强调医德,但这个医德哪里来?

        西医历史本来就不够,他们的医德根本就没有建立。

        而且。

        他们就没有想过建立。

        就如抗生素这一块。

        虽然全世界一直都在强调抗生素用多了有问题。

        但无数的医院,仍时不时给你开抗生素。

        这难道就是医德?

        甚至。

        就算是建立,也只是了了一些口号。

        可是。

        这放在中医这一块。

        中医的医德,可不只是在明朝时候就此建立。

        他在汉朝。

        在汉朝之前。

        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还有现在的李时珍……这一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还有黄帝时期的岐伯。

        不要怀疑。

        虽然黄帝内经有可能不是黄帝写的,但黄帝那个时期绝对有医生。

        甚至可以说。

        中华有几千年的文化,中华的医德就培养了几千年。

        这样的价值观比之西医的价值观,那完全是吊打。

        ……

        “儿子,分数查到了吗?”

        “查到了。”

        “多少?”

        “650分。”

        “太棒了,650分……儿子,你简直太棒了。这样的一个成绩,京都医大没有问题了。”

        “嗯。不过,老妈,我不想考京都医大了。”

        “啊,你不是一直想学医吗,京都医大是国内最好的医科大学。”

        “我知道,但我想报考京都中医大学。”

        “那怎么行。京都医大是985大学,京都中医大学只是普通的一本大学……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名气,你报考这个做什么?”

        “妈,你不是很喜欢陈凡老师吗?昨天他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国我看了,我想,正因为有李时珍这样的一些人存在,我们中医才能传承几千年。”

        “可现在中医没什么地位,也没有太多的市场。”

        “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我们这一些学子去传承与发扬我们的中医。而且,我看了陈凡老师在网上共享的一些医学书籍。我觉得,中医有大一统的医学理论,但西医是不存在的。”

        “儿子,你还是好好考虑吧。”

        “老妈,我考虑清楚了。而且,我给京都中医大学打过电话,也了解了这所大学的具体情况。虽然他们是中医大学,但他们即学中医,也会教西医。反倒是京都医大,只教西医,不教任何中医的部分。我觉得,中医与西医其实不必分得这么清楚,他们都是医学的一种手段,只要能治病,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可以的。这显然比之单独学西医更为有用,如果我能将中医以及西医都学好了,我想,这对于患者,对于我们国家,对于世界都有具大的好处。”

        “儿子,你真想好了。”

        “嗯。”

        “既然如此,那老妈支持你。”

        “谢谢你,老妈。”

        ……

        “陈凡老师,下一期我们典籍里的中国您看看,应该安排什么时候?”

        第一期典籍里的中国结束,看着后台的收视率,许量屁颠屁颠的找到陈凡报喜。并说道:“陈凡老师,猜猜我们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收视是多少?”

        “不猜。”

        “呃……”

        许量无奈,但还是大声的说道:“破记录,我们又一次破记录了。”

        “噢。”

        陈凡点点头。

        对于这个破记录也是在预料当中。

        “陈凡老师,您怎么一点也不惊讶?”

        “要啥惊讶,这不是基本操作嘛。”

        “好吧,好吧……陈凡老师,您这是做什么?”

        “回去呀。”

        “啊,不是说好的下一期吗?”

        “就算是下一期,你也不能让我一直呆在央视吧。”

        “是是是,不过,陈凡老师,您先休息几天,过几天,我们再来排练第二期。”

        “别过几天,我的想法是,典籍里的中国一个月一期。”

        “不会吧。”

        许量目瞪口呆:“陈凡老师,一个月一期是不是太久了。”

        “还行吧,你看看,一众演员为了一期节目多累。这要是一两个星期播一期,那不得累死。”

        “我怎么看他们很有精神。”

        “呃,主要是我累。”

        陈凡摊了摊手说道。

        “别这样啊,陈凡老师,您在东方卫视那边都是一个星期一期节目的。”

        “那不一样。”

        陈凡说道:“百家讲坛根本就不需要彩排,只需要一张桌子就可以。但你看看我们的节目,真是要人老命啊。”

        摸了摸腰,陈凡这些天排练也感觉老腰受不了。

        他是最头痛这样天天排练的。

        但这又没办法。

        直播就得一次成型。

        而且请来的都是一些话剧演员,话剧同样也是一镜到底。

        如果没有多次的排练,那怎么可能表现出舞台上的效果。

        哪怕就算不是直播,录播对于《典籍里的中国》这样的节目,也得排练个无数遍。

        “陈凡老师,要不,两个星期一期怎么样?”

        “两个星期也太短了。”

        “三个星期?”

        说着,许量又说道:“陈凡老师,台里商量了一下,我们还可以追加1000万的制作经费,如果有多余的,陈凡老师您可以处理。”

        “看起不错啊。”

        就差要答应。

        陈凡还是摇头,一本正经的说道:“许主任,我是这样的人吗,以后这样的话不要跟我说。”

        “陈凡老师,算我求您啦。”

        许量急得跺脚。

        陈凡拍了拍许量的肩膀,说道:“好了,好了,不气你了。我也不是休息,主要是,真没有时间。你也知道,此前我接了中华档案管的一些事情,最近就得忙起来了。”

        “修史?”

        “是的。”

        陈凡点头。

        “这个……”

        这一说。

        许量没话说了。

        还能说什么?

        典籍里的中国哪怕再牛逼,与陈凡那修史的活儿比起来,完全没得比啊。

        “所以,我觉得嘛,四个星期一期比较合适。”

        “毕竟,我们的节目也不是普通的娱乐节目,四个星期一期一方面可以让大家准备更为充分。另一方面,大家也有一个学习与理解的过程。”

        “那……陈凡老师,我向上头汇报一下。”

        没奈何。

        修史这样的活儿出来之后,许量也只能点头了。

        ……

        京都师范大学。

        “陈凡老师,您可来了。”

        “周教授,您怎么在这里?”

        “陈凡老师,我怎么就不能在这里。”

        “你不是在蜀地三星堆那边吗?”

        “三星堆那边告一段落了,其他几号坑,上头还在考虑,暂时还没有挖掘。”

        “噢。”

        陈凡点头。

        前世三星堆也是一样。

        从发现三星堆到挖掘,那可是挖了一百多年。

        甚至哪怕挖了一百多年,也还没有完全挖出来。

        这倒不是说挖不出来。

        主要是有一些出土的文物暂时挖出来解释不了,还得通过时间进行研究。

        当然还有一个保护的问题。

        要是挖出来的文物没有合适的技术保护周全,那挖了等于白挖,还有着巨大的损失。

        但陈凡仍是说道:“周教授,你也参加我们这个会?”

        “对。”

        “我们好像开的是修史的会议,你这位考古工作者来错地方了吧?”

        陈凡自然知道这里面的问题。

        不过他与周教授比较熟,所以也就开起了玩笑。

        周教授也知道陈凡这是开玩笑,说道:“我这位考古学者怎么就不能来,反倒是陈凡老师您这位导游,来这里干嘛啊。”

        “哈哈哈。”

        两人大笑。

        一个是导游,一个是考古学者。

        当然。

        这与历史都有很大的关系。

        修史这一块上,还真得好好的与考古学者打交道。

        毕竟有不少的史书是需要这一些考古学者挖掘出来,同时还得他们研究与鉴定。

        甚至可以说。

        考古学家比之历史学家要懂的东西更多。

        比如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就可以。

        但是。

        有的时候史书可没这么详细。

        比如问你一句,西汉时期老百姓正餐主要吃什么,他们的衣服是什么样的款式,扭扣的样子?

        他们怎么上厕所?

        为什么上厕所叫上厕所,不叫下厕所?

        汉朝时的厕所又是什么样子?

        他们会穿内裤吗?

        他们的内裤是什么样子?

        女人来月事的时候怎么办?

        他们用什么剪指甲?

        他们喜欢吃什么零食?

        这一些都需要在考古工作者挖掘一系列文物出土之后,后面的历史学家才能够得已总结。

        至于陈凡这个导游。

        用所有人一句话评价,难道你真以为他是导游?

        ……

        “陈凡老师,周教授,这边请。”

        这次中华档案馆的修史碰头会是在京都师范大师召开。

        之所以是在京都师范,而不是在京都大学。

        主要还是因为,史书关系重大,更与培养我们下一辈息息相关。

        师范的意思,那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所以师范的第一责任,那就是教书育人。

        “陈凡老师,您这里。”

        “啊?”

        看着首位最中间的位置,陈凡有些惊讶:“我坐这里?”

        “这次会议您可是组长,您不坐这里谁坐。”

        “这个……”

        一边的周教授却是笑着说道:“陈凡老师,您不坐在这里,我想我们这里所有人都不敢坐这里。”

        这一说,一众教授,学者,知名人士,亦是纷纷鼓掌。

        显然。

        虽然陈凡在这个会议里面年龄最小,也不是什么教授,更不是什么专家。

        但他的影响力,他的能量,他的水平……在坐所有人都是为之佩服。

        在众人的关注下,陈凡也没有再多犹豫,坐在了最中间的首座。

        接着,众人一翻介绍。

        陈凡对于这一次开会的人员也有了基本上一个认识。

        ……

        “陈凡老师,您起个头吧。”

        一翻了解。

        这时。

        会议也正式开始。

        虽说之前有一些客气,但既然担当了这一次修史的组长,陈凡也就,在其位,谋其政。

        没有再客套,陈凡说道:“此前中华档案馆邀请我参与修史的工作,之前我是没有想好的。不过,后来经历太多,也越来越明白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唐朝名相魏征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但是,因为年代的久远,保存的不易,文物的缺少,史料的匮乏,我们有很多的历史埋没于时间的长河当中。所以,我们这一次碰头会,讨论的就是修史。”

        “而在讨论修史之前,我想向大家讲一位史官的故事。”

        “这位史官,叫做司马迁,西汉时期夏阳人。他也是司马谈的儿子,出身于史官世家。受家庭的影响,司马迁自小就熟读一系列的史书。而他的父亲便对他说,他们司马家世代都是史官世家。史官的任务,那就是记录与修撰历史。而修撰不仅仅是通过史料,以及他人的转述,做为一个优秀的史官,还得身体力行,从各个方面证明这一些史料的真实性。”

        “所以,年纪稍大之后,他便在父亲的建议下游览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山。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最终回到长安。”

        “只是不久,汉武帝在泰山封禅期间,父亲司马谈却得了重病。司马迁在完成西南任务之后,立即赶往泰山替父亲参加封禅大典。再回到洛阳时,父亲司马谈已危在旦昔。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

        此时的司马谈,正是汉朝的太史令,主要的工作就是编写历史。

        做为司马谈的儿子,在父亲临终之时,接受了父亲司马谈的嘱托,接替了司马谈太史令的职位。

        “在他任职期间,司马迁结交了很多的贤能之士,也拜访过许多的名师,像董仲舒与孔安国,这都为司马迁后来创作的史书奠定了基础。公元前99年,汉武帝想让李陵为李广利护送粮草。这个李陵就是李广的孙子。李陵上书,拒绝护送粮草,说是想直面单于。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然而,李陵出击之时却遭遇匈奴单于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李陵最终降敌。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武帝便杀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因为这件事定为诬罔罪名。

        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不过武帝却欣赏司马迁的才华,也知道司马迁的忠义,于是让他罚50万钱,或者是腐刑替带死罪。可司马迁是一位正职的史官,拿不出50万钱。最终,司马迁选着了腐邢。”

        在坐众人都是专家。

        不用说腐刑是什么,他们便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腐刑,意思就是宫刑。

        陈凡这一说,众人都是倒吸一口凉气。

        “面对着如此刑罚,司马迁每当与人见面都是汗流浃背。但是,他知道,他还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那就是父亲交待他要完成的史书。而且,身受这种邢罚,司马迁反而越加的坚定。他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屈辱,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因为司马迁在史书编撰这一块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以,人们又称司马迁为太史公。”

        其实太史公是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的自称。

        司马迁的职位不是太史公,是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位并不是很高。

        而太史公在汉武帝的时候,职位是相当高的,甚至还在丞相之上。

        之所以司马迁在自己的史记当中称自己为太史公,这是想用史官中的最高官位表达出对于史书的认可,以及不容质疑的态度。

        当然。

        哪怕司马迁不是太史公。

        但是。

        史记一出,也只有司马迁才能担当“太史公”这样的一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