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帝国重器 > 第九章 盛京

第九章 盛京

    胡文海说的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后世的“反射式瞄准镜”,也就是俗称红点瞄准镜、快速瞄准镜的东西。

    它能够固定在枪支的瞄准线上,甚至是取代过去三点一线的机械式瞄具。具有快速瞄准、快速射击,能够不必把眼睛和瞄具形成直线,所见即所得的优势。

    美军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装备这种反射式红点瞄准镜。甚至其带有放大倍数的版本,还是美国先进战斗步枪——acr计划的其中一部分。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乃至于中国也陆续引进了这种技术,用于装备常规军队,甚至是快速反应和特种部队。

    到二十一世纪,红点瞄准镜的全球市场甚至能够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不过当然,这东西主要还是各国军队采购,留给民间企业的利润空间不大。但即使如此,仍然是个动人心弦的市场。

    反射式瞄准镜的制造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它的瞄准镜片,这直接决定了它的瞄准精度。而另一个则是它的镜片镀膜,可以将光源反射到人的眼中。

    这其中瞄准镜片的制造不需要胡文海担心,还是那句话,谁叫咱有八级工大触胡世武老先生呢?镜片加工使用的模具,由他老人家开模的话绝对是没有问题的。而反射镀膜的问题就更好解决了,和后世的车用抬头显示器材料相同,主要是使用一氧化硅。这种材料的折射率在1.98,远大于普通的玻璃折射率。

    这样在经过几次光干涉之后,就能得到无限远处的虚像光点了。

    然而不论是hud折射技术也好,还是一氧化硅材料,亦或者是反射镜片,全!都!不!是!什!么!高!科!技!

    这才是胡文海最为看重的地方,后世有专利限制,所以红点瞄准镜的价格才会居高不下。否则一票中国山寨工厂虎视眈眈,tb上又不是没有白菜价的玩具在卖。哪怕是八十年代的中国,这些材料也都是现成可用的。只要能够采购到原材料,就能生产出质量还算过得去的产品。

    红点瞄准镜这个东西,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层窗户纸。原理和战斗机上的hud没多大差别。只不过潜意识里会觉得,战斗机上用的高科技,步枪用不上而已。

    胡文海他爹胡解放就是军工厂厂长,64所作为光电研究所也不是没做过军工项目。白石哪怕再怎么不了解军事,这种浅显的道理总是一听就懂的。

    毕竟两点成线的瞄准方式肯定比三点成线要优越,这里面的市场是毋庸置疑的。

    咣当、咣当的火车车轮压过铁轨声有规律的响起,在这有着八十年代风格的绿皮闷罐车里,胡文海有些百无聊赖的拿着一本书在读。

    “皮皮鲁和鲁西西?你怎么会看这个?”司谷新有些讶异的看着胡文海手里的书封面,一个穿着背带裤的傻小子正在挠头。内容如何不说,起码这个封面设计的实在是有些低幼向。

    胡文海却半点没有不好意思,笑着抖抖书,说道:“司爷爷可别小看郑渊洁,他写的虽然是童话,但绝对比中国90%的文学作家更有思想。这东西说实话给没什么社会经验的孩子看可惜了,成年人拿来受受教育是再好不过。”

    胡文海正说着话,突然就听车厢里的广播开始播报起来。两人静下来仔细听了听,原来是渤海省的省城盛京站就要到了。

    听到目的地即将到达,胡文海和司谷新也就没有了交谈的**。两人把一路上吃的食物和书本都收起来,然后早早就将行礼从行李架上拿下来。

    2015年绣城到盛京不过两三个小时,放到八十年代这段旅程就要跑足足八个多小时。这么长的时间窝在空气混浊的绿皮车厢里,这对没怎么吃过苦的胡文海,和年纪已经有些大的司谷新,都是不怎么美好的体验。

    所以当火车刚一停稳,两人便已经拿起行礼顺着人流快速的走了出去。

    盛京作为一座重工业城市,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就是这里。即使是八十年代,盛京市区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五六百万。这么多的人口聚集在一座计划经济工业城市里,可想而知这座城市拥有多少工厂。

    胡文海和司谷新刚从火车站出来,就看到有人打着牌子等在出站口。一个留着两撇胡子、头发好像鸟窝,穿了一身肥大的藏青色西服的干瘦中年人,有些慵懒的靠在一根电线杆的下面。

    “小姜啊,我们在这!”司谷新摆摆手,冲着那中年人大声的喊道。

    “司校长好,王主任让我来接您。”小姜有些不情愿的从司谷新手里接过行礼,老头都是半截入土的人了,拎着个起码一米多长的帆布包,好多人都在往这边瞄着。

    小姜带着两人走了一段路,穿过了火车站前的广场,到了路边一辆破破烂烂的面包车钱,它看起来就属于那种“除了喇叭不响,哪里都响”类型的。但就算如此,在这遍地自行车海洋的时代,也算是鹤立鸡群了。

    “这是您家孩子?哎,怎么没听您提过?”小姜熟练的跳上车,拧了几下钥匙才把车发动起来。面包车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喘着粗气艰难的向前挪动着。

    “我那孙子,要是有文海十分之一的本事,我睡觉都能笑醒咯!”司谷新摆摆手,笑道:“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孙子,这次带他来601所谈合作的事情。”

    “这么大就带出来见世面?怎么,上大学了没有?”小姜话里透着一股骄傲和自豪,仿佛如果没有上大学,连601的大门都不能进似的。

    “今年高二,上大学估计是不成问题的。对吧?”司谷新转过头,看向胡文海问道:“对了文海,还没问过你,明年准备考哪所大学?”

    “还没想过呢,不过我觉得,大概不是国防科技大,就是中科大吧。”

    “咦,不准备考清华北大吗?”司谷新一愣,下意识的就问道。

    “哈哈,司校长说的好像清华北大是他家开的似的,想考就能考上么?”小姜摇摇头,不相信的说道:“别说清华北大了,就是国防大和中科大,能考上那也很了不起咯!”

    “呵呵,别人家孩子不好说,不过如果是文海的话,我看国内的大学想去哪个都没问题!”

    “司校长……你这可真是挺看重他的。”小姜有些不置可否的笑笑,转头专心开车去了。

    一路无话,面包车在盛京成立穿街过巷,开了足足小一个小时,这才到了一道大门前。

    胡文海从车上跳下来,入目的第一眼就看到了门边上挂着的不起眼的牌匾,上面用黑色的油漆写着:盛京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字样。

    这里就是沈霍伊啊……

    在未来,围绕着这座大院互联网上的军坛里可没少喷口水。沈霍伊这个名字胡文海也总是挂在嘴上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对“沈霍伊”有什么偏见。

    不论如何,如果吃透苏霍伊的技术能够保卫祖国的天空,那按照苏联的技术路线走又有什么关系呢?从su27到歼11,中国完成从国土防空军到战略空军的转变,沈霍伊可谓是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说到底,只是大家一直以来对它的期待太高,以至于在四代机竞争中沈霍伊没有担当的怒其不争、恨其不为罢了。但是也要想想,人力有时而穷,哪个研究所又能在研发三代重型机的同时还两线作战呢?

    说到底,这里毕竟是中国战斗机研发的圣地,是有大功于国的一群人抛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

    站在这座门前,胡文海不自觉的就有些神情肃穆了起来。

    在门前经过一阵繁琐的核对过程,胡文海和司谷新跟着小姜总算走进了601所。

    大门里面的空间有些出乎意料的大,在小姜的面包车里又坐了十多分钟时间,胡文海和司谷新这才真正到了地方。

    这是一栋两层高、四四方方的小楼,楼前有些点缀的花草树木,但打理的显然不太精心,盛夏草木的旺盛生长让这里有些杂乱的感觉。

    楼门口已经早早就有人等在那里,一个穿着白大褂、头发半白的中老年人急匆匆的在台阶上走下来,二话不说的就握住了司谷新的手。

    “司老哥,好久不见了!”

    “有两年多了吧,想死我了!”

    两个头发见白的男人激动的拥抱了一下,互相问候了一番,这才来得及给胡文海介绍起来。司谷新指着那穿白大褂的人说的:“这是你王爷爷,某实验室主任。具体的身份我就不和你说了,你爹管的军工厂,你对保密条例也不陌生。”

    说完,司谷新转身又给那王主任说的:“老王,这就是我给你说的,那款小型涡喷发动机的发明者,胡文海。”

    “什么,那款发动机是他设计的!”王主任和他身边的小姜,闻言不由惊讶的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