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
乡下的生活依然宁静惬意。
可城市中却已经有了热闹的气氛。
星期天,宽敞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汽车与摩托车的鸣笛声不停地响着,与电喇叭传出的广播,以及各种商品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显得异常嘈杂。
各类饭香、肉香、点心和月饼等刚出炉的浓香,在空气中飘荡,挑逗着人们的味觉。
街角的百货大楼门前人流汹涌,排起来一条条长龙,大家都在准备过节所需。
今天梁越民和柳银环两口子不忙,便带着小胖子出来逛街游玩。
刚从公园出来,看到这里热闹,就往这边走,只是走到一半的时候,一路蹦蹦跳跳的小胖子却突然在一处报亭前停下。
这时候的报亭除了卖报纸、故事书等,也卖汽水、小零食和玩具。
小胖子见到了好玩儿的玩具,就兴致勃勃的蹲在报亭前就一阵扒拉。
没想到,刚扒拉几下,小胖子就突然顿住了。
然后惊喜的睁大眼睛,转身冲梁越民两人急切的挥舞小手,以一种兴奋的声音道:“爸爸妈妈,你们快过来,我看到叔叔了,我看到叔叔了,就在报纸上。”
梁越民两人刚一听,还有点懵呢,走过来一看,竟然还真是陈凌上报纸了。
这报纸上登的也不是别的新闻。
正是有关凌云县陈王庄水库之中,出现了巨鳖和水怪的新闻。
报纸上配图不少,其中有两个陈凌站在水库边上,指着水库中的一个方向给记者作介绍的画面,和一个巨大的老鳖照片排版相邻,是比较显眼的位置。
所以小胖子一眼就认出来了。
“原来是这个新闻报道出来了啊,我以为什么呢。”
梁越民拿起来一张报纸看了两眼,就笑呵呵的对柳银环道:“你还别说,富贵这小子还挺上镜的。”
“嗯,富贵和素素长得都好,照的相都好看得很。”
柳银环点点头,然后拿出钱买了份报纸。
报亭的老板,听着他们一家三口的谈话,不仅好奇的问道:“你们跟这个报纸上的人认识吗?”
“认识啊,这人是我兄弟。”梁越民笑道。
报亭老板一听这话赶紧追问:“那这新闻上写的,这么大的老鳖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
小胖子看他有点不信,急忙抢答,然后两只小胖胳膊张得大大的,努力的比划道:“那老鳖有这么大,不,不对,比这还大好多,它自己一个还领着七个手下。我们去叔叔家玩的时候,水库好多好多人看,还给它们喂肉吃,它们可厉害了,叔叔还说水库里有妖怪,是大老鳖带着虾兵蟹将打跑的,跟西游记演的一样。”
小胖子表达能力有限,语无伦次的一通讲,把报亭老板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这居然还真的有这玩意儿?那这地方有点吓人啊,能养出来这么大的鳖,水里还有啥水怪的,万一吃人可咋办……”
小胖子听他这么说,立即争辩道:“不吃人,怎么会吃人呢,叔叔家那边儿可好玩了,再说了,就算妖怪吃人,叔叔家里还有狗和牛可以打妖怪……”
“小明,又跟人胡说呢。”
小胖子愤愤不平的说着,可惜话说到一半还没说完,就被梁越民和柳银环抓着胳膊拉走了。
剩下报亭老板一个人拿着报纸紧锁眉头看个不停。
“这么大的大王八,这不妖怪吗?”
……
陈王庄“巨鼋”登上报纸了,标题上还有惊悚的“千年神龟”等字样。
同时呢,报纸上的陈凌也让熟悉他的和不熟悉他的人看到了,当天晚上,省台和市台还播放了相关的详细新闻报道。
是一个不算太长的专题栏目,有二十分钟左右。
除了陈凌,王立山和一些村民在大坝上的谈话也被录了进去。
摄影师拍摄技术不错,把陈王庄的山水美景的美妙之处,完美的展现了出来,连带着陈凌的农庄和果林也上了上了电视,黑娃小金,小白牛,都跟着风光了一把。
而身为主角的水库巨鼋,它的真面目,也被完全的展露人前。
观众们震惊好奇之际,也被美丽的山水风光所吸引,有渠道有关系的纷纷联系电视台的熟人,询问相关讯息。
再之后,不仅去村里采访的记者们,就连柳银环都被各种朋友打电话询问。
赵大海、韩教授等人更是如此。
这也就是现在的交通极其不便利。
别说什么村村通了,连高速公路都没修建过去呢。
要不然,哪里还用到处跟人打听。
直接就找过去了。
……
外面的热闹,陈凌自然是无从知晓的。
他这时候,趁着午后的温暖阳光,提着水桶上山捞鱼去了。
秋日的山风拂面而过,陈凌跨过清澈的溪涧
,去寻找溪流中的精灵秦岭细鳞娃。
对普通人来讲,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计。
上次,也就是春天里农庄新建成的时候,跟赵大海、山猫他们过来这里捞细鳞娃。
一边捞,一边找鱼群,总共花了两天多时间,才捞回来那么一点鱼。
陈凌自己的话,倒是简单。
找一处细鳞娃鱼群聚集的地方,倒点灵水,把它们全都引诱过来,直接收进洞天完事。
不过他今天上山来,并不是为了捞鱼。
说是捞鱼,是给家人说的托辞,实际上他是上山来放鱼了。
寻找到细鳞娃生活的几条山溪,把洞天的细鳞娃放进去。
目的也简单。
洞天之中的细鳞娃鱼苗太多了,数量庞大。
放到山溪中,可以帮本地山中的细鳞娃扩大一下种群,改善一下基因。
以后就算是有专业人士发现他养的细鳞娃出色,想抓点山里的野生细鳞娃进行对比,也无所谓了。
之所以这么做呢,是陈凌对细鳞娃这玩意儿,比卖酒的兴趣更大。
他自己个人呢,也喜欢这小玩意儿。
愿意多花费点功夫。
同时一边玩,还能一边把钱赚了,挺好的。
细鳞娃这玩意儿别看不起眼。
真论起来比普通斗鱼还要贵得多。
据韩宁贵说,这东西在八十年代末都达到过两块钱一斤。
八十年代两块钱一斤啊。
乡下人听来肯定得吓一跳。
这鱼简直是卖出天价了。
但实际上呢,这细鳞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细鳞鱼,和普通鱼可不一样。
都不是普通鱼能相提并论的。
普通鱼肉味儿澹,腥味儿重,舍不得放油的话,做出来的鱼不好吃。
而细鳞鱼不一样。
这玩意儿味道鲜美,没什么腥味儿。
你即便是简单做一锅鱼汤,撒点盐花儿。
做出来的味道也是极其好,极其鲜美的。
所以这东西价格贵,自有它贵的道理。
不过呢,细鳞娃虽然价钱贵,可要以为这玩意儿养了能发大财,那就大错特错了。
原因就在于这玩意儿是冷水鱼啊。
冷水鱼长得慢,个头极小。
两块钱一斤,一条细鳞娃也卖不了多少钱。
而且养殖呢,缺点也多,长得慢就不说了,养出来的鱼味道也不如野外的鱼肉味道好。
就是因为这鱼一旦养殖起来,没了野外的环境,它无法逆着激流生活,就无法形成独特的肉质了。
何况这鱼在野外也很少见,产地极其少。
因此这鱼即便是再贵,普通人家也难靠这个发财。
说白了,养这样的鱼也是跟种人参似的,见效慢,收获少。
就像那人参,想长成两根手指头粗细。
得六年左右时间才能长成呢。
要是种的多,成吨的卖,那还行,一大批走出去,能赚到钱。
但六年时间可不短啊,这期间有点啥事谁说不准,得承担不少风险。
这细鳞鱼也一样啊。
难养,难管,长肉慢,养出来品质有好有次,价格不一,搞养殖也有风险。
这也是很多地方知道细鳞鱼贵,却没人养的原因。
如此以来。
自然就显得陈凌这边养的细鳞娃的珍贵之处了。
吃起来竟然比野生的滋味还好。
因此冯义那小胡子想全部买走,可不是一时冲动。
他是真的看出这鱼的好,看出这鱼的珍贵来了。
至于斗鱼。
反倒是他买回去当观赏鱼,用来赏玩的。
也是瞧着陈凌这边的鱼颜色比普通斗鱼更多、更花哨,有点出现新品种的意思。
……
一路上山,从北山绕到西边山沟,逆行向上,穿过大片枫树,来到山中湖。
午后的山中湖,在阳光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成群的水鸟在水边飞起落下,互相嬉戏,构成一副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
这边的水鸟,也是常去农庄果林的鸟,在农庄与山中湖之间来回往返,陈凌已见过多次,并不放在心上了。
他提着水桶过来,四下望了望,就仔仔细细的沿着湖畔寻找有细鳞娃生存的地方,最后找了一处在西南方向,较深的溪涧,还生活着不少。
这东西喜欢到处游,随着水位变化,春天捞鱼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全都游走了。
陈凌找到合适的地方后,便把手伸进清凉明净的溪水之中,开始放鱼。
随着他心念一动。
他伸手所在的位置,便有一条条小鱼凭空出现,摇头摆尾的在水中到处乱窜。
很快就形成一个密密麻麻的鱼群,逆着清澈的溪流奋力游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