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靖明 > 第498章 四面皆敌

第498章 四面皆敌

第498章 四面皆敌

在后来的许多日子里,朱载墀都记得:自己关于要去东瀛做国主的兴奋是从那一个晚上开始改变的。

嘉靖二十三年,也就是改公元后的二三八五年腊月二十七。

这一天夜里,父皇仍旧是在教他和两个哥哥治国之道,最后军情急报入宫,让父皇的神情凝重了起来。

不多长的时间后,总理国务大臣杨慎及诸国务、新任军务总参谋毛伯温、郭勋、陆炳、崔元、余承业等重臣悉数入宫。

而他和哥哥们也没有被吩咐先离开,而是坐在乾清宫正殿侧面的椅子上,听父皇和群臣商议军国大事。

大殿之中燃着炭火,很温暖。

但朱载墀的心却有些发凉。

时隔十年后,北虏寇边。

西起河套阴山口,东至宣宁大沙窝,蒙元有三路大军近五万骑。

“是谓不征之国矣!百足之虫断而不蹶,北患未除,如今鞑子待王师深入到东瀛了,粮道阻且长,这只怕才刚开始!”

当朝总理国务大臣情绪顿显不稳,不由得发了一句牢骚。

朱载墀看了一眼父皇。

区区被赶跑的鞑子,应该用不着这么紧张吧?如今东征,动的也只有蓟辽边军和京营、海师,河套、宣宁边军可是满编满员的。

军务总参谋却凝重地说道:“臣也认为,这必定只是开始。俺答蛰伏十年有余,如今骤然出兵,边军哨骑及外察事厂竟未察觉,可见筹谋周密。不只北境,满速儿新逝,他儿子沙汗可不是聪明能稳住的主!”

“朝鲜李氏身死国除,这消息经过了一年多,也传遍诸藩了。”黄佐也开了口,“怕就怕,这次俺答还串通了不少藩国一同生乱。订立公约后,数年转眼将至。能不能与我中国建交、将来命运如何……若是俺答巧舌如簧,未尝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朱载墀这下总算有些听明白了:原来是趁大明东征,煽动诸多藩国一起生事,想要大明就这样耗下去吗?

杨慎斩钉截铁地说道:“大明虽富强,断不能再数面开战!如今之势,远征东瀛已有所获,最多再拿下那九州岛。该做好准备镇压诸藩,东瀛则徐徐图之!”

乾清宫外,有风雪声。

朱厚熜一直没有开口。

这也不奇怪,战略上来考虑,大明既然已经开始劳师远征,此刻自然就是最好的机会。

再富强的国家,也难以应对数条战线的困境。

何况看俺答四万余大军却兵分三路的架势,显然也没准备当真能击败大明,无非牵制、消耗下去。

倒像是做好了准备你进我就退、你守我就扰。

当真要牵制消耗,寻常状态下只怕俺答更容易把自己先耗死。可如果大明还要应对东征军需,又四面起火呢?

不论以什么名义,朝鲜李氏王朝终究是覆灭了,新的国主姓朱。琉球国虽是东瀛劫灭,如今国主也姓朱。那么其他诸藩,会怎么想?

“传告诸边。”

朱厚熜终于开了口:“先各守边堡,不可贪功追击。把如今形势明明白白地传下去,让他们知道,朝廷需要再看看诸藩动静再做决断。”

毛伯温却皱了皱眉:“陛下,若是如此,只怕还有些边将当真会启衅。仗打起来了,军需可就不能断了。”

杨慎只感觉头有点发晕,但他选择了先不开口,而是看着皇帝。

朱厚熜只是看向郭勋他们那些五府重臣:“军改成效如何,能不能令行禁止,对如今诸边将来说,这一次就是考验了。不需要太久,俺答既然有了动静,如果真暗中说动了不少盟友,该是陆续会有动作才对。”

“臣请陛下点将,允臣等各赴边区,稳住大局!”郭勋当即表态,哪怕他已经很老了。

这下,顿时是诸将请命。

这种架势,像是去压制底下边将不可轻动、只是先守住吗?

去了会不会变成脱缰野马?

朱厚熜却点了头:“好!除东南方向外,四府右都督各率五百京营标兵赴边区。”

“陛下!”杨慎觉得不能不开口了,离座跪下,“陛下当明令各方!不是不可贪功追击,不是看诸藩动静再做决定!东征未毕之前,朝廷断不能再动哪一边!”

朱厚熜摇了摇头:“不然!此前商议,本就是如何引蛇出洞,寻机根除北患。如今俺答以为有机可乘,这正好!朝鲜、东瀛,站稳了脚跟之后,明年再运送完一批军需,后面本就可以先以战养战自给自足了。用修担忧财计?”

“粮食变不出来!若果真是诸藩齐动,边贸大减,民商恐怕也会乱起来。陛下难道忘了成国公、咸宁侯等人之事?”

杨慎又变回了苦口婆心模样,希望朱厚熜慎重考虑。

毕竟现在听皇帝的意思,他反倒想要将计就计了。

朱载墀有些不知所措地听着:当真这样的话,莫非东征倭国的事只能做成一小半了?

如果大明要应付陆上宿敌和其他藩国,确实必须左支右绌。

“倭贼丧尽天良,北虏也心心念念中原沃土!此二者,皆中国必除之敌!”朱厚熜却异常坚定地说道,“如今要做的,是判明新形势,商议如

何化危为机!大明,已非昔日之大明。若是狼狈争相为奸,倒好叫中国百姓知道,若非大明国富兵强,多少敌人想分而食之!”

“陛下,若是一如数年前,诸藩也不至于人人自危啊!”

朱厚熜这下眼神不对了,盯住了杨慎。

乾清宫中的气氛压抑了起来。

虽然杨慎一贯以敢于劝谏而出名,但这话可就是对皇帝这些年来坚持的大方向的质疑了。

皇帝好像总是能够容忍他,但在这一点上,仍旧会如此吗?

确实,以大明之强,若是现在不考虑去图谋诸藩,那就会安安稳稳地下去。边贸、宣交,天朝居中,诸藩臣服,大明怎么说也将有几十上百年的太平吧?

一直不曾开口的严嵩这时说了话:“陛下,总辅为国事计,多年来都是勤勤恳恳从未懈怠。如今凶险陡现,总辅也非因当前之难,唯恐大明就此受战事所累,大好盛世落得个穷兵黩武的下场。总辅,陛下之谋国深远、雄图伟略,这些年来这些问题不也是已经商议过一遍又一遍了吗?如今何必要受边情所激,有此意气之语?”

在皇帝和他实质上的宰相之间,严嵩俨然和事佬的模样。一面提醒皇帝,总辅也是极好的;一方面则提醒宰相,这里面的缘由不是早就商量过吗?你别发脾气了。

可是作为“宰相”,能够在皇帝面前这样轻易发脾气吗?

他说大好盛世落个穷兵黩武的下场,不是暗戳戳指责杨慎心里可能正在腹诽陛下穷兵黩武吗?

黄佐不由得看了看严嵩:这老家伙……伱莫非是觉得总辅大位近在眼前了?

朱厚熜把目光从杨慎脸上收了回来,坐在御座上一言不发。

哪怕深受他“新思想”的影响,这些平日里最熟悉他的重臣也不是能够尽然理解他诸多决断的必要性,至少是不理解有些决断的必要性。

儿子就坐在旁边不远处,朱厚熜不能寄希望于他和他的儿子、孙子将来能够一以贯之去做成一些事情。

比如说东瀛。

这一次,虽然倭贼做出了屠灭琉球的事,但至今他们对中国,还没有表露出觊觎的心和实力。

那是他们之前很弱、很远。

哪怕以“天皇”自居,真正的天朝这边,官绅们也无非调侃一句沐猴而冠罢了。

可是不可一世的蒙元东征折戟,实际上已经滋长了他们的骄傲,让他们以为大陆强族实际上也不过如此。

说是夜郎自大的,说什么都好。但他们从这“战国”时代之中淘汰出一些“豪杰”之后,是真的有了先夺朝鲜、再图中华的野心,而且付诸实践了。

尽管面对已经疲态尽显的大明仍没有讨到好处,但种子埋下了,此后就长存于那些世家门阀的心里。

这些,其实不能成为朱厚熜彻底让杨慎他们“信服”的证据,毕竟尚未发生。

哪怕朱厚熜曾用来作为例子的西洋“强国”,不也败在了大明手上吗?

朱厚熜一直一言不发,严嵩那句话说完之后,乾清宫里就更显压抑。

“诸位。”

这个时候,崔元开了口。

他的资历太老了,他是从陛下御极时就一直活跃于皇帝身边的人。

如今他仍旧还在。

崔元迎着众人的目光,自己却看向了皇帝。

“陛下御极二十余载,勤勉于国事、一心之为民,古往今来几朝君皇可堪比拟?二十余年来,学问、国策、用人,又有多少出了大差错?”

这是他说话的学问,开口就是提醒众人回想皇帝的英明。

而崔元最后又看向了其他同僚:“君臣同议国事许多年了,难道诸位还不明白?有些事,吾等看的是五年、十年、最多一代人,陛下看的却是百年、千秋万代。陛下曾有言,若有骂名担也就担了,只盼无愧于祖宗基业、无愧于子孙后代。陛下也非穷兵黩武之君,昔年北征之后也有十年休养生息。如今局势未明,何必先着急起来呢?”

杨慎长长叹了一口气,弯下了腰:“臣实在担心狼烟四起。由奢入俭难,若从此年年征战,恐怕终将是内忧外患之局。”

朱厚熜终于再次开了口:“你当年若是也如此瞻前顾后,就不会挽起裤脚到乡下去了!”

杨慎当时的莽撞之举被朱厚熜重新提起,倒像是玩笑话。

杨慎苦笑一声,不予回复。

朱厚熜先看了看崔元,又看了看严嵩,随后说道:“朕向来本就是做最坏打算,所以就按诸藩皆反来考虑了。”

一句话,又让杨慎心动了一次,嘴角不禁抖了抖。

“就算接下来诸藩都不安分了,东征也不要停!”朱厚熜站了起来,“俺答算什么?迟早能歌善舞。在朕想为中华子孙后代奠定的新基业里,多煤多铁的草原只是其中要得到的地利之一罢了。”

他一站,太子、和王与众臣也都站了起来。

“若是当真诸藩皆乱,那就把已经打好基础的《明报》和乡贤都用好,对百姓说些实在的!”

“朕重实践学,讲实利!”

“东瀛倭贼丧心病狂,东瀛权贵女便为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