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万国来朝
新的皇命传到马六甲之后,翁万达庆幸自己找了一个说法,让阿方索和赵俊他们提前开始了准备。
而他这一趟乘坐封舟巡视南洋的工作要结束了,礼交部有命令:今年万寿圣节,京城有大庆典,南洋诸国使臣宜及时抵京。
翁万达人都麻了:如今已经快八月了,陛下的万寿圣节是九月十六,这如何赶得及?
“自马六甲到广州,王师年余来所向披靡,海寇远遁。如今正是南风北向,快的话,二十日可至广州。”
赵俊这样说,翁万达很苦恼:“即便归途一帆风顺,二十日到了广州,只是不到一月时间,又如何赶回京城?”
“翁大人,你想,马六甲这边什么时候把呈奏递入京的?”
翁万达听了汪直这么说,有点会意过来:“是四月底……”
汪直连连点头:“如今只是七月底,此去京城何止万里?即便陛下与朝堂诸公很快便有了决断,急递往来一趟也只用三个月了。朝廷既然令大人万寿圣节之前及时抵京,自然不会忘了计算时日。封舟船队抵达广州后,朝廷应当自有安排。”
翁万达叹了一口气:“无论是什么安排,及早启程才是正经。靖海伯、南澳伯,石提督,汪经理,马六甲这边诸事就劳你们费心了。杨都护已经启程,盼他到时,马六甲这里大事已定。”
“自然,自然……”
可见威势的力量。
现在朝鲜使团规模庞大,正使是眼下朝鲜权势滔天的权臣金安老的长子金祺,宗室则派来了朝鲜国主李怿的庶次子海安君李。
他更早得到命令,早已出发,广州城已在前方。
譬如此刻已经到了辽东的朝鲜使团内,也有一批这样的太监、宫女。
再送一些给京城的达官贵人,严世蕃心里没负担——反正陛下说了,交趾大业,本就是要慢慢吸纳当地已有的一些大族为己用。这样的话,将来才能渐成一体。
不管这里后面呆着的武将是侯还是伯,没人能因为他品级低就无视他。
嘉靖八年中了进士授职,短短五年间便升到了正四品,杨博来做这个南洋都护,恰好既把品级先提上去了,又能在这里呆上足够长的时间。而且一旦再还朝,就有了一份对大明海上事业无可比拟的经验和经历,几乎也是板上钉钉的国务大臣潜力股。
六年前,左右议政告发王世子生日时,东宫外面发现了被切断四肢的并被灼烧过的死老鼠。这件事,最后变成了庶长子的母亲敬嫔涉嫌诅咒王世子,最后她和李嵋都被废为庶人,金安老也因此被牵连流放。
可是大明天子万寿圣节,诸藩国朝见,王上和王世子都不能出使,他却因此得到了这个机会。
这一刻,筹备着万寿圣节的礼交部尚书刘龙把厚厚的一摞奏报送到了御书房。
《皇明祖训》出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错误一直在那里,只不过大明一直不能改皇明祖训。
交趾百姓是否因此同仇敌忾深恨大明不重要,大明手上只要有更多理由就行了。
政变之后,他先是遣使冒充自己哥哥燕山君的名义请求辞位。由于燕山君是大明册封的合法君主,这么做是很大逆不道的。
杨一清逝世时,他和皇长子一同扶灵归葬,在云南有了昆明知县的经历。去年御驾北征,他也一路伴驾。
这既是因为南洋都护府如今只据马六甲一城,更因为不宜派遣份量够重的大员来此,以免南洋诸小国忌惮大明有一吞诸国之志。
新设的南洋都护府虽然是一个军事性质的边陲机构,但马六甲对于大明十分重要。
金祺皱着眉头:“在办什么差也不能说吗?”
谈判好了交趾南北两司之事、签订了和约之后,严世蕃在幕后,王学益在前台,他们就此开始对交趾下一阶段局势的引导。
满剌加王室也同样如此,虽然今非昔比,但一直撵着他们追杀的西洋夷人毕竟被赶跑了,他们新建立的柔佛苏丹国可以安定下来了。
而李成桂的高祖实则出身蒙元千户,只不过后来李成桂在高丽崛起,却是在对元征战中立功的。
这一刻,李只想逃,可他母亲还留在汉城啊。
他口中的李珍,就是弘治年间朝鲜就进献到大明宫中的一个太监。
最后的结果是士林派权力大涨,引发了李怿对权力的不安。在李怿重新选择和勋旧派权臣站到一起后,发起了“己卯士祸”。
大明正德十年,李怿继位时的权臣之中三大臣相继离世后,以起用赵光祖为契机,朝鲜士林派全面登场。他们以司谏院、司宪府、弘文馆这台谏言论三司为根据地,推行理想的“道学政治”,其纲领是“崇道学、正人心、法圣贤、兴至治”。
可他不是王世子,而金安老到底想干什么?
李缓缓闭上了眼睛,眼角有些湿润。
虽然他的母亲只是一个淑仪,但她与敬嫔一样,都是“最受宠眷”的女人。“宠冠后宫”
的敬嫔和她的儿子已经死了,下一个呢?
在交趾那边,吉婆岛上的严世蕃也是高兴的。
恢复旧日满剌加苏丹国的疆域?
哪怕他们心里想,现在也必须表现得高兴。
在他的船上,排排站着十个交趾绝色。他坐在宽榻上,自己还左拥右抱着。
如今这南洋都护,品级并不高,只是正四品。
为了避免凄惨下场,金安老特地趁这次机会把长子派到了大明,希望解决一个李怿忧心了许多年的难题,稳固李怿对他的信任。
“……陛下,各地宣交使馆这些年呈来的密报,臣都整理出来了。”
就在朱厚熜登基的那一年,朝鲜士林派被大清洗,权臣重新走上前台。
一个是臣服于蒙元、与大明作对的,一个是出身蒙元却深明大义、与蒙元作对的,这个朝鲜王朝开国君主身份正统性的问题,对朝鲜王室来说很重要。
地处偏远,有胆来这里、思维足够年轻能学新东西、才干不缺的,朝中并非没有。
大明北征的决定性胜利是去年就完成了,消息早已传至周边。
这第一任南洋都护府的都护,竟是年轻的杨博。
除了武将、公司之外,自然还要以文臣为首,有许多民政、市舶、教化的职差。
“臣岂敢。”金祺仍旧说道,“然大明军威正盛,陛下遣殿下朝天,正因殿下沉谨。此次还是恭顺以求大明天子亲善为上,若能请求大明重修会典改了宗系谬误,便是大功一件。”
事后,李怿赠了李珍大量土产。
满剌加王室之外的诸多新小国,得到了承认。
又是一个轮回,如今,金祺的父亲又在暗地里被残存的士林派称之为三凶之首了。
朱厚熜点了点头:“搁着吧,朕慢慢看。”
“他不敢说。”这个李珍的弟弟诚惶诚恐。
“再把步子走一遍,看看你们学得怎样了!”
“回大人,去年来信,大哥年事已高,如今不得重用了。他隐晦地提醒我,如今他说不上话了,自身处境也很危险。”
从他记事时开始,王位继承的纷争就开始了。
此外,还有些去宫里服侍的小太监——在大明对藩国、藩族的历史上,这也是常态。
终于可以回去了。
黎氏和阮淦那边忙着接收清化以南的土地,莫登庸则真的表面上退位了,把他的儿子推到了前台。
这回是头一遭。
过鸭绿江、经辽东,再从山海关进京。谓之朝天,因为此时遵为天朝。而到了后来中原王朝势弱之时,就谓之“燕行”,平平无奇的燕京之行。
所以这一次大明皇帝的万寿圣节,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他的“沉谨不浮”只是这些年里母亲的教诲,原本只是让喜欢鹰马的他不再那么引人注目。
当时还是正德元年,朝中意见不同。最后,是李怿遣使带了朝鲜包括宗亲、大臣在内的千余人联名署本,并请了李珍疏通刘瑾等人,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李怿才正式受封为朝鲜国王。
这一切,让李的心头有浓重的死亡阴影。
朝鲜使团的“朝天”之旅,按《大明会典》来说走的是陆路。
正德十三年,朝鲜正使从大明买回了正德朝新修的《大明会典》,回去之后发现其中仍旧照抄了大明太祖《皇明祖训》中关于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是李仁任的错误说法。
他从正德元年经过权臣政变被扶持上位,得到大明承认的过程就很曲折。
这个难题就是宗系辨诬。
今年春,又发现了诅咒世子、李怿和文定王后的木牌。
他父亲在国内虽然权势无二,但李怿毕竟忌惮他的威势。士林残党,也无时无刻不期待着权臣倒台,再兴至治。
即便之前也有外国、外族使臣到来,皇帝亲自见的就没几个。
虚岁二十三的李听到金祺的话笑了笑:“我酷爱鹰马,经常骑马出游,汉城内外都知道。金修撰觉得我这样不妥当吗?”
金安老是朝鲜的状元,他这个长子如今也任职朝鲜弘文馆修撰。
而这一回,金祺出使是想帮朝鲜解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经过了几个月时间,诸小国要派出的使臣及随从早已齐聚马六甲城,期待着这一趟前往大明都城的旅行。
这件事的真实动静,严世蕃暗示阮淦去查知了。
金祺在担心这个,李坐在车中,现在的表情却不像之前那样好奇又有朝气了,而是忧心不已的模样。
既然祖训不能改,那会典总可以勘误吧?
庶长子李嵋已经被赐死,现在李就是皇子中最年长的。
他立了功,回去之后会成为王位新的潜在“竞争者”,士林派会不会自动围绕到他身边?
而阮淦则是真心又找了些黎氏、阮氏、郑氏少女送过来。
现阶段,通过马六甲赚取海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