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扬威居庸关?
“开拔!出关!”
一声令下,京城北郊的大营开始行动。
这一次大明对于边镇战事的响应速度之快,目前只让京城百姓大感有异于往常。
但这些细节终将传出,既让大明腹地的许多人感受到皇帝对于京营的掌控力,更感受到朝堂上重臣似乎也不像之前显露出来的与皇帝之间颇有分歧。
军队规模越大,行军越慢,何况何有皇帝身处其中?安全至上。
杨一清和王守仁都是威望卓着,他们一个去宣府,一个去蓟州,这也让京城百姓更加相信皇帝昨天通过《明报》说的话。
京城仍未紧闭城门,边墙却已经有地方破了。
“鞑子势大!大同军令,只让我们守好寨堡!”刘铠愤怒地抓住包正川的衣襟,“俞大猷要抗命吗?”
包正川澹定说道:“卑职只是来传信的,将军已经开拔,正在路上。将军也接到了大同军令,我们朔州守御千户所,视战局协防西路诸城堡。”
“那来井坪做什么?杀虎口那边正危急!”
天杀的!鞑子就是来报仇的!
李瑾去了北路,西路却又有人敢出寨堡野战!只要杀虎口一破,潮涌一般突进来的虏骑岂会不想到去年往事,要一雪前耻?
草原上那句话,已经传了这么久,俺答只怕已经气愤发狂!
阳和口那边不是主力,只有去年被明军击败的满受秃带了三千骑在拼命。
偏头关和杀虎口,现在看到的也是套虏!俺答的主力,现在还不知道藏在哪呢!
现在俞大猷却要带着他新练的那些兵,跑到井坪堡外据山扎寨,互为犄角。
犄你妈个头!这是吸引火力!
但刘铠不能拿包正川怎么样,他是俞大猷亲卫,是俞大猷身边五个百户组成的亲卫鸳鸯营的把总。
包正川是来报信的,俞大猷希望刘铠这个西路分守参将能传令各寨堡,视战局择机合围,再现去年朔州大捷。
他妈的,到底谁指挥谁?
问题是他俞大猷还真的只用听大同军令,刘铠与他之间是应该协商的。
底下的人马变少了,可他却成了游击将军,与刘铠、李鉴一起在西路算是三巨头。
刘铠觉得自己倒了八辈子霉,先碰到个李瑾,又碰到个俞大猷。
现在,俞大猷正在从朔州城外赶往井坪西南郊的途中。
井坪城堡的西南方,便是偏关河的上游。
偏头关若破,北虏可往南寇太原,也可顺着偏关河寇朔州。
那里地势,在井坪城堡西面的偏关河畔只有一个乃河堡。若在井坪西南方的偏关河旁据了地势成为一个野寨,那就是与井坪、乃河成三角之势,至少能挡住从偏头关杀入大同镇的敌人。
杀虎口太远了,那里也不缺俞大猷这两千新兵。
此刻在太原府,乡试刚刚放榜。
各地乡试大抵在八月底、九月上中旬举行,山西因为巡按在查李福达桉,今年的乡试稍微晚了一点才举行。
新科举子之中,来自蒲州的杨博名列正榜第一,成为了这一科乡试的山西解元。
摘得这桂榜头筹的喜悦还没两天,北虏来寇的消息就传到了太原。
河套一带的套虏兵临边墙,但是人数不算多,也只是游蹿劫掠,算是多年来常规的级别了。
“宣大危矣!听说那边的鞑子有两万多,而且还没看到俺答的大纛!”
后年才是会试之年,新科举子们如今只是在享受科途又进一步的喜悦。军国大事,也是谈资。
杨博刚刚十八,长得很壮实。
现在,他只是一脸凝重,看着同科们虽显凝重忧虑、实则只是闲谈的脸。
太原镇不会有大问题,这次的主力方向,显然是在北面。北元汗庭传令草原,一夜之间诸边燃起烽火,鞑子的可汗必定也要动。他若动,兵锋只会直指宣府、蓟州。
但是作为山西人,杨博知道从河套到大同北面一带,蒙古右翼两万户的实力。
他再听几句,就站了起来。
“惟约,提学大人还没到啊。”
杨博行了一礼:“边镇有事,请代我向提学大人告罪,我要去朔州了。”
“去朔州?你去朔州做什么?”
“听闻武状元俞大猷广募晋地青壮,诚邀熟知边情士子入幕赞左。在下不才,反正会试也是后年之事。”
他就这么潇洒地离开了,留下其他人面面相觑。
什么叫会试反正也是后年之事,说得你好像不用准备一样……
杨博却很清楚:即便只因为那文状元、靖边伯也在宣大,也该去试着结识一下,这本就是他参加完今年乡试后的计划。
如今北虏寇边,虽然凶险难测,但他本就喜兵法,更有一腔热血奔涌。
大军压境,边镇这里,有的人在向更安全的地方避祸,也有人在奔
赴疆场。
暂时搁笔从戎的杨博走到了宁武关时,才看到终于送到这里的那份《明报》特刊。
他不禁望向了东面,眼里有着难掩的赞叹和震撼——严世蕃口中的嘉靖三大奇才之一,是能看懂许多东西的。
再往北行到阳方,又看到第二份特刊。
这一回,更加震动,同时也有了担忧:御驾已于二十四日上午离京,天子亲往宣府。
御驾亲征,实在过于触动大明有识之士的神经。
若败,难以想象。
唯如此,才需要更多人,协力抗敌!
杨博加快了脚步。
因为官途坎坷、早早致仕,兵部曾被严世蕃点评为嘉靖朝三大奇才的唐顺之人在怀来,他有两千标兵,更有三千伪装成工人仍然在怀来挥洒汗水做着苦工的青壮,可现在不是他出场的时候。
但他召来了几个人,其中有三人来自严世蕃同样点评过的天下十七富豪之中的三家,他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山西和北直隶派到怀来参与他军械园督造材料采买转运的管事。
如今这三家还不算有后来那么富,因为王家的王崇古还只有十二岁。
可他们仍算颇有家资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唐顺之只重复了一下,“其一,回去告诉你们的家主,临战不可哄抬物价。其二,宣大不会丢,不要想着迁居京城或浙江,搞得人心惶惶。其三,本抚已接到旨意,获准向边镇富商大户发卖临时国债。”
“……国债?”
唐顺之点了点头:“一年为期,有利息。”
大家面面相觑:要大家捐钱就直说嘛。
这国债,还当真指望朝廷还?
唐顺之却很严肃:“不只有利益,此战若胜,还会有诸多收获,也可分润。”
这个大家就更不信了。分润不分润是一回事,关键问题是,不大败就好了,能胜?
“陛下已御驾亲征,杨总参和京营大军正在赶来的路上。鞑子如此兴师动众,不会在寻常寨堡徒耗兵力。陛下御驾亲征,便是更加减少鞑子力攻宣大诸寨堡折损兵力的可能。你们各家当此时,都是避居城堡之中吧?王督台和郭总兵已下令,宣大首要任务是稳守寨堡。京营大军来了宣府,岂能都躲进寨堡?陛下这是给鞑子大军一个在野外击溃我大明王师的机会。”
大家听得心惊胆颤:不好,某些总也死不去的记忆在攻击我!
“都是乡贤之家,陛下如此为你们各家所居的城堡减轻兵患,你们何必担忧?说是国债,便有归还。陛下答应过的事,什么时候不曾作准?”唐顺之让人捧出了圣旨,“旨意在此,你们尽可细看。”
他们怎么看?跪着看。
确实是皇帝给唐顺之下的命令。
先是不准他们迁居避祸,为了家族将来计,还能怎么办?
反正就算这宣大巡抚号召他们踊跃捐款助战,那多少也是要拿出来一点的。现在既然答应了利息,那就量力多认购一点吧。
这临时国债是因国战而起,却又不便提前发卖。
借着怀来军械园这个大工程,在宣大走了一遍见了许多的人之后,唐顺之这里却有一个名单了。
按陛下所说,这次只是在宣大试一试。不管能筹上来多少,终归是一笔额外可以动用的银子。
大战临头,完全不拖的粮饷和犒赏激励,是战而胜之的另一个筹码。
何况要有一个诱敌深入、先败后胜的过程?
李瑾这个时候才知道这计划的第一步,他在阳和口的边墙上就像刘铠一样揪起侯庵永的衣领,愤怒不已地问道:“什么?要我不必再死守,退到阳和卫?”
侯庵永就没包正川那么澹定了,只是压低声音咬牙切齿道:“郭侯军令,将军不是看到了吗?”
“那虏酋手下败将!去年就没从老子手下讨到好!这阳和口,老子丢不了!”
“郭侯不是说了吗?能守则守,不必死守!”侯庵永同样愤怒,“陛下御驾亲征,要到宣府!从新平、永加二堡到许家堡、大同,这宣府西侧一线才是真正不能有失!”
李瑾一愣,随后破口大骂:“误事啊!”
皇帝一来,宣大将卒就要畏首畏尾。为保皇帝万无一失,就需要保证最内围的防线更稳固。
“老子把鞑子挡在长城外不就行了?”李瑾急躁地走来走去。
“俺答主力仍不见踪影!郭侯担心你求战心切,胜后轻敌,出边墙野战!总之,能守则守,不必死守,御驾不能有失!”
“哎呀!”李瑾气得直叫唤,但军令如山,又能奈何?
此时此刻,宣大方向仍不见踪影的俺答主力是隐忧,所以哪怕李瑾是大同左副总兵、北路守将,哪怕侯庵永是唐顺之幕僚、如今派在郭勋身边,两人也不能知道全部战略。
怀来还在宣府东南,哪里太过于深入。除非北虏是当真觉得此战必胜了,才会想着去那里,兵临居庸关。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