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83、【苏德战场】顿巴斯战役

83、【苏德战场】顿巴斯战役

【苏德战场】顿巴斯战役:希特勒的一笔经济烂账

顿巴斯煤田位于乌克兰东部的伏罗希洛夫格勒州、顿涅次克州,以及俄罗斯南部的罗斯托夫州。1721年,这里发现了煤,到1869年开通火车后,顿巴斯地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炭。至1913年,顿巴斯的煤炭产量占俄国煤炭产量的87%。后来,苏联东部地区也发现煤田,产量也逐渐增加,顿巴斯每年开采的煤炭比重略有降低,截至1940年,顿巴斯地区煤炭产量为943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

除了煤炭,顿涅茨州还有铁矿和铝矿,分别占苏联全国产量的68%和第60%。在顿巴斯东南方向、俄罗斯南部的北高加索地区,是苏联最重要的产油区。如果德军夺取了这两个地区,就会切断苏联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

北面的哈尔科夫则是苏联的工业中心,市内的哈尔科夫机车厂(183工厂)是T-34坦克的诞生地。1941年苏联生产的3014辆坦克,一半是这座工厂生产的。除此之外,哈尔科夫还有涡轮机厂、机电厂等大型重工业企业。

1941年9月,在基辅战役蒙受重大损失后,苏军西南方面军所属第40、第21和第38集团军在苏联元帅铁木辛哥率领下,从杰斯纳河、第聂伯河一线撤至别洛波利耶、克拉斯诺格勒一线重新组织防御,掩护哈尔科夫工业区。与此同时,转隶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南方面军所属第12、第18、第9集团军在克拉斯诺格勒至亚速海一线建立防御,掩护顿巴斯方向。

鉴于苏军处于不利态势,亟待休整补充,苏军最高统帅部在9月27日的命令中,要求两个方面军:“转入顽强的防御,只有在必要时方可实施局部的进攻作战,以改善己方的防御态势。”

此前,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中已经损失殆尽,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夫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在突围过程中阵亡。9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将南方面军所属第6集团军划归西南方面军,加上原方面军所辖的第21、第38、第40集团军重新组建了西南方面军,司令员是苏军元帅铁木辛哥。该方面军受领的新任务正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左翼的下一阶段作战目标:哈尔科夫。

在哈尔科夫方向,由波德拉斯少将指挥的第40集团军位于防线最北端的别洛波利耶;在第40集团军南面的是戈尔多夫指挥的第21集团军,该集团军负责防御希沙基;齐加诺夫指挥的第38集团军,位于防线的南端,部署在克拉斯诺格勒一线。

这三个集团军虽然被在基辅战役中没有给合围,但部队都损失了一大半。其中,第40集团军还有第293、第227步兵师、第10坦克师,还包括切斯诺夫指挥的一个战斗集群和预备队调拨给该集团军的近卫第1摩托化步兵师,这个师正从后方苏梅赶来与集团军会合。

第21集团军的部队包括4个骑兵师、4个坦克旅和4个步兵师,番号虽然众多,其实都是空架子,各部队都严重缺编。情况稍好的是齐加诺夫指挥的第38集团军,该集团军有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

在西南方面军与南方面军的衔接处,从克拉斯诺格勒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负责防御的是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苏军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在1941年8月份刚刚完成第二次组建,此前第6集团军在基辅西南的乌曼被德军全歼。新组建的集团军包括3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和1个坦克师。兵力在西南方面军中是最多的,有4.5万人。

与其一同防御顿巴斯方向的是南方面军,该方面军的指挥员频繁更换,在顿巴斯防御战役期间,方面军的司令员是切列维琴科(10月5日以后)。南方面军的防御地段是衔接苏军第6集团军,向南至亚速海,战线长度270公里。方面军内编有第12、第18、第9集团军,共20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个筑垒地区守备部队和4个坦克旅,总兵力49.1万人。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基本结束了基辅地区的作战后,兵力仍然超过100万(不含仆从国军队),在该集团军群内下辖德军第6、第11、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1941年10月16日改为第1装甲集团军)。

除了德国陆军部队以外,该集团军还包括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1个匈牙利军和1个斯洛伐克师。相比于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缺少装甲和摩托化部队,在编成内共有3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4个轻装师和2个党卫军师级装甲部队(希特勒师、维京师),还包括5个山地军,其余的是步兵师,提供空中支援的仍然是亚历山大·勒尔指挥的第4航空队。

自入侵苏联以来,希特勒多次强调夺取或摧毁作为苏联煤炭、重型机械和化工等重要基地的顿巴斯和哈尔科夫工业区的重要性。他于7月28日重申:“哈尔科夫工业区比莫斯科重要。”8月21日,他又明确指出:“入冬前还应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工业区和顿巴斯产煤区……”在希特勒的眼中,苏联如果失去了资源供应,战争潜力便会迅

速枯竭,而德军夺取了这些地区,将会极大提高德军持续发动战争的能力。

基辅战役结束后,德军领导层以为:苏军西南方向部队已受重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南翼的威胁不复存在,德军在入冬前以主要兵力夺取莫斯科的同时,应以较少兵力攻占克里米亚、顿巴斯产煤区和哈尔科夫工业区,夺取通往北高加索的顿河渡口。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还乐观地强调:第1装甲集群之所以必须向东南方向快速推进,并非担心敌人建成较强的防线,由于苏军缺少必要的兵力,他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而是害怕敌人开始大规模后撤。

据此,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企图乘苏军西南方向部队立足未稳,以主要兵力向顿巴斯和哈尔科夫两个方向不断地发展进攻,以歼灭苏军西南方向残余兵力。

德军在南面顿巴斯方向的进攻部署是:第1装甲集群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北新莫斯科夫斯克地域,第11集团军主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主力由塔夫里亚以北地域,分别向亚速海边港口奥西片科(今别尔江斯克)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军南方面军,尔后沿亚速海北岸向罗斯托夫发展进攻,从南面迂回顿巴斯。第17集团军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克拉斯诺格勒地域,向伏罗希洛夫格勒方向实施突击,从北面进攻顿巴斯。

在北面哈尔科夫方向的进攻部署是:第17集团军北路从波尔塔瓦地域向哈尔科夫方向突击;第6集团军从普肖尔河一线出发,经别尔哥罗德向巴甫洛夫斯克方向发起进攻,从北面迂回哈尔科夫。

在顿巴斯方向,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是克莱斯勒指挥的德军第1装甲集群,他们从南方集团军群战线的中路出发,在夺取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后,向东南方向突击400多公里,预计在亚速海北岸奥西片科(今天的别尔江斯克港)与曼施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会合,作战目的是将还有一定实力的苏军南方面军主力围歼。完成上述任务后,第1装甲集群再挥戈东进,与中路施蒂姆纳格尔指挥的第17集团军南北夹击顿巴斯。

9月26日,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从集结地区出发,3天后,他们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苏军第12集团军进攻,并迅速突破了苏军的防线。10月4日,夺取苏军后方铁路枢纽扎波罗热。

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的左翼第49山地军此时也从克莱斯特的南面出动,企图和克莱斯特的部队先将苏军合围。不过,苏军察觉出德军的企图,迅速命令第12集团军后撤,避免了再一次被包围。

合围企图落空后,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继续向东南突进,至10月7日已经顺利推进至奥西片科以北地域,并于当天夺取了这座兵力空虚的港口城市。曼施坦因的右翼部队第30军则从梅利托波尔地域向东,与第1装甲集群会合。由于克莱斯特的推进速度太快,苏军第18和第9集团军的6个师此时还没有来得及后撤,被德军合围在奥西片科西北地域,其中包括第18集团军司令员斯米尔诺夫中将。

在包围圈中,斯米尔诺夫将部队组织成一个战斗单元,由自己统一指挥。但德军于8日袭击了他的指挥部所在地,为了挡住德军,第18集团军炮兵指挥官提托罗夫少将指挥一个高射炮连射击冲过来的大群德军步兵。战斗持续了大约7个小时,大部分炮手都已战死,提托罗夫本人便亲自操纵火炮射击,直到被德军的重炮炸死为止。

集团军司令员斯米尔诺夫中将也在这天死于德军的炮火,他的尸体被德国人掩埋,并且在坟墓前竖立了一块板子,上面铭刻着的俄文、德文、罗马尼亚文,要求德国士兵们也要像坟墓中这个俄国人一样勇敢战斗。在苏德战场上,德军的这种行为极为罕见。

至10月10日,奥西片科西北地域合围战结束,苏军被俘约10.6万人,损失坦克212辆、火炮766门。

在包围圈外,科尔帕克奇指挥第18集团军残部后撤。在亚速海沿岸部署的苏军第9集团军也在慌乱中后撤,落在后面的集团军指挥部成员被党卫军第1装甲师(希特勒师)全部俘虏。

肃清包围圈内的苏军后,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一部奉命南下进攻克里米亚半岛,另一部则同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继续向顿巴斯方向推进,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顿涅茨州首府斯大林诺。

为了便于指挥,德军最高统帅部将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改为第1坦克集团军,除原来的部队外,将第11集团军所属的第49山地军、意大利的1个军和一部分空降部队编入新组建的第1装甲集团军。

此后,克莱斯特分两路,右翼仍然以第3和第14装甲军为主,沿着亚速海岸向东突进;左路包括屈布勒指挥的第49山地军和意大利的部队。

在第1装甲集团军的北面,德军第17集团军和他们一道行动,该集团军在这段时间也有人事变动,集团军司令已经换成了霍特,此前担任集团军司令的施蒂普纳格尔因为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不和,已经被解职。集团军左翼担任哈尔科夫方向进攻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