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战场】第一次入缅作战:英军这个猪队友
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入缅作战,从1942年2月16日中国军队主力开始正式进入缅甸开始,至1942年8月17日远征军全部撤出缅甸为止,共历时6个月。此役,中国远征军10万余官兵,伤亡6万人;日寇投入4师团,伤亡2.5万人,切断中国对外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滇缅公路,并占领缅甸全境。
滇缅公路北起中国云南昆明,经瑞丽畹町至缅甸北部腊戍,全长1146.1公里。与滇越铁路一起,是国民政府运输从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战略物资的重要通道。1940年9月,日寇攻占中南半岛东部的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切断滇越铁路。蒋介石担心日寇西进缅甸,从而切断中国对外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遂命令第5、第6军开始在中缅边境集结,以备不测。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署《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决心中英两国军队协作,在缅甸抵御日寇的入侵。但英国方面心存疑虑,在日寇尚未进攻缅甸前,中国军队如过早进入缅甸,会影响英国对缅甸殖民地的统治。所以,英国驻印军总司令韦维尔(当时缅甸属于英属印度的一个行省)要求中国军队在中缅边境待命,不要过早进入缅甸境内。而且他还告知国民政府,日寇极有可能沿中老边境、中缅边境进攻,要求中国军队在此处沿线构筑防御工事。
英军当时在缅甸的防御力量仅有胡墩指挥的英缅军1个师和几个守备队(营级),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先后增派英印军第17师、英澳第63旅、英军第7装甲旅进入缅甸,兵力增加至3万余人、作战飞机100余架、坦克150辆。
1942年1月4日,日寇第55师团从泰国进入缅甸,于1月19日攻占缅南土瓦,1月31日攻占毛淡棉。迫于缅甸局势,韦维尔遂允许中国军队先头部队进入缅甸。1942年2月初,国民革命军第6军第49、第93师越过中缅边境,进入缅东景栋地区,主力则继续在中缅边境待命。
1942年2月8日,日寇突破仰光外围第一道防线,缅甸局势已经非常危急。2月22日,日寇攻占米邻(比林),英印军第17师在西撤途中,锡唐河守备部队提前将河上唯一一座大桥炸毁,致使该师除第48旅外,其余两个旅被困于河东岸,身后是尾随追击的日寇第33师团和第55师团。情急之下该师师长命令“凡能游过河者奖赏100英镑”,士兵们于是扔掉武器跳入河中,结果3400人游过对岸,其余大部被俘。
在此期间,英军认为已经无力抵挡日寇,紧急要求中国军队入缅。2月16日,滞留在中缅边境的第5、第6军暂编第55师开始南下。第6军进入缅甸东部,暂编第55师进至垒固,第49师进入孟畔,第93师进入景栋,负责缅泰方向防御;第5军经腊戍、曼德勒,进入缅中,其第200师前出至缅南东吁;第66军作为总预备队,随时支援上述两军作战。在中国军队达到后,英印军主力将防务转交给远征军,自己陆续撤往缅西地区。
3月1日,蒋介石由昆明飞赴腊戍,次日与来见的韦维尔会晤,韦维尔承诺英军会坚守仰光。3日蒋主持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并作进一步的指示,临走时令参谋团团长林蔚留驻腊戍,与英方协调作战事宜。
3月8日,英军弃守仰光,蒋介石于9日晚召见史迪威,严厉抨击英国没有与中国真正进行合作,指出:“英方作战于撤退时,事前每多不通知在同一战区内活动之友军,更不欢迎我方参谋加入其总部中工作。”他认为英方没有在缅甸认真作战的打算,不能与中国协调作战,因而不同意再让英方指挥中国军队。并向史迪威提出:“余建议中英两国军队皆由将军指挥之,余曾建议部队较多之国家指挥较少者,今我国不愿重提此议,惟主张由第三国将领如将军者为我联合军之指挥者……余当电请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接受余之建议。”
随后,蒋介石电令在华盛顿的宋子文,要他向罗斯福建议由史迪威统率中英缅军队,并转告丘吉尔。但罗斯福因有顾虑,并未向丘吉尔提出。3月11日,史迪威飞抵腊戍。
3月12日,国民政府正式组建中国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第66军及直辖第36师(李志鹏部),全军总兵力10万余人。原拟定远征军由卫立煌任总司令,但卫立煌因在华北作战期间,与八路军关系亲密被人告发,蒋在卫准备离开重庆赴任前夕,将卫滞留在重庆,这也是蒋介石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史迪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蒋也不可能完全信任史迪威,他任命第5军军长杜聿明为远征军副总司令,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为参谋长。
这次人事调整为远征军入缅作战留下了隐患,史迪威虽然是一位老资格的军人,可以前从未真正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缺乏战场经验。杜聿明在当时也还没有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将领。二人各自的不足,将在后面的战事中逐渐显露出来。
1942年3月7日,日寇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命令缅甸第15军:“主力第55、
第18师团在曼德勒地区与中国军队决战;第33师团在占领仰光后,夺取仁安羌油田;第56师团直插腊戍,切断中国远征军退路,力争在中缅边境地区肃清敌人。”
3月10日,日寇第55师团开始北上向东吁推进,18日,日寇进至普尤河,抵近远征军第200师阵地前沿。此处第200师骑兵团已经提前在普尤河大桥安装炸药,并在两岸构筑隐蔽阵地。19日,日寇前卫部队约500人乘汽车、摩托车进入伏击圈。日寇车辆上桥后,守军立即将全长200余米大桥炸毁,随即向困在南岸日寇开火,经3小时激战,击毙日寇200余人,其余日寇败退。此战是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第一次战斗,远征军小胜,并在日寇尸体上缴获日寇军事地图,其中注明日寇的兵力部署情况。
在判明日寇北进之敌是两个师团后,远征军副总司令杜聿明制定彬文那(内比都)会战计划,击破当面之敌。在征得参谋长史迪威的同意后,将第5军主力及第6军暂编第55师向彬文那方向集结,并命令第200师继续在东吁阻敌北进,为远征军完成部署争取时间。
3月20日,日寇第55师团一部在空中支援下,开始攻击普尤河北岸守军,第200师依托普尤河与日寇周旋。战至22日,双方均伤亡数百人。3月24日,日寇一部迂回东吁以北,当晚攻占克永冈机场,第200师被日寇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包围。师长戴安澜以一个团向克永冈机场实施反击,试图夺回机场未果。于是命令各团退守东吁城区,并任命师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郑庭笈统一指挥在城内的3个步兵团作战。
3月26日,日寇突入城内,双方展开巷战,战斗尤为惨烈。27日,第5军新编第22师抵达东吁以北克永冈机场附近,日寇为全歼城内第200师,遂在城北对新编第22师采取守势,主力全力进攻东吁城区。
3月29日,英军弃守卑谬,中英联军防线缺口洞开,参与彬文那会战的第5军第96师和第6军暂编第55师在向彬文那集结途中受阻。在此情况下,史迪威仍然坚持以第200师坚守东吁,待部队集结完毕后,以新编第22师和第6军暂编第55师实施反攻。当天,杜聿明向史迪威提出:日寇占领卑谬,远征军侧翼失去屏护,建议第200师撤出东吁,否则有陷入全军覆没的危险。
在遭到史迪威强烈反对下,杜聿明坚持命令第200师于当晚撤出东吁。至30日拂晓,该师从城东井然有序地撤往锡唐河。次日中午,后卫部队利用日寇实施炮火准备、两军之间暂时脱离之机,悄悄退出城内,脱离战场。
东吁一战,日寇损失5000余人,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但远征军放弃东吁,致使东吁至东枝一线公路暴露,日寇在夺取东吁后,可以沿此线长驱北进,为远征军在随后作战中,丢失腊戍埋下了隐患。
4月5日,蒋介石再次抵达曼德勒,亲自协调彬文那会战部署,并宣布随同前往的罗卓英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在下一步作战部署上,远征军决心以新编第22师组成一路阻击兵团,负责防守斯瓦河北岸;以第96师组成另一路阻击兵团,负责防守彬文那地区;以第200师组成机动兵团,寻机转入攻势。
在眉谬,蒋介石要求史迪威转告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务必坚守亚兰缪地区,以确保彬文那会战期间中国远征军的侧翼。但亚历山大的答复闪烁其词,不置可否,令蒋介石非常失望。
在中英联军统一指挥的问题上,始终是联军最为头痛的问题。英国方面一直要求远征军划归英军指挥。起初,蒋介石出于双方合作的需要,同意了英方的要求。但后来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霸道和傲慢的做派,让蒋介石极为反感。特别是在缅甸战事初期,中国方面一再要求中国军队尽早进入缅甸,而韦维尔以各种理由拒绝,致使中英联军丧失有利战机。
远征军入缅后,负责与英方协调作战的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提出,中英军队互派联络官,以便于两军协调作战,也遭到英军方面拒绝。事实上,英军在远征军到达前,就已经确定待远征军入缅后接替英印军各处防务,英印军则撤往缅西,进而视情况撤往印度境内。在此后的作战期间,英印军弃守仰光、卑谬均事先没有通告中方,致使第200师险些陷入绝境。
在曼德勒期间,蒋介石改变态度,正式向美英双方提出,由史迪威统一指挥在缅作战的中英军队,但此建议遭到丘吉尔的坚决反对。最后,各方决定由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中、东部作战,由亚历山大统率英缅军在西线作战,两线部队仍受韦维尔节制。
日寇方面,在占领东吁后,第15军随即于4月3日制定曼德勒会战计划:集中该军第18、第55师团沿东(吁)曼(德勒)公路北进,向曼德勒方向攻击前进;东线第56师团迂回攻击缅北腊戍(滇缅公路南端起点),切断远征军北撤退路;西线第33师团进攻英军方向的仁安羌,夺取缅甸产油区。
4月5日,日寇中路第55师团进至斯瓦河,遇新编第22师阻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