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397、【人物篇】隆美尔14

397、【人物篇】隆美尔14

【人物篇】隆美尔14:遭遇强敌时德国人也怂

1942年1月27日,当德军重占班加西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讲。除了客观地介绍了北非战局,他毫不吝啬对隆美尔的称赞:“我不能说明目前昔兰尼加西线的情况怎么样。我们所遇到的是一个非常大胆又精通战术的人。如果撇开战争的浩劫来说,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能够获得敌对国领袖如此直言不讳地夸赞,在战时是极为罕见的。

远在拉斯滕堡的希特勒对丘吉尔这番露骨的表白进行了嘲讽:“他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一个典型的狡诈的新闻记者。他亲自讲过,战争中一个谎言不知道能帮你多大的忙。他是一个十足的缺德鬼,一个令人生厌的家伙。你听到他在吹捧我们的隆美尔将军了吗?这对英国人的士气有多大影响,我们绝不会干出这种事。如果我们的宣传机构在吹嘘铁木辛哥如何了得,那前线的德国士兵会怎么想?”

丘吉尔的一番表白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前线英军将领让他太失望了。

不久前,北非战区司令奥钦莱克还给国内发回了一份报告,其中表达了对隆美尔的轻蔑和对北非战事的乐观:“不错,轴心国还使用着师的番号,但这些师全是空架子。大名鼎鼎的第90轻装师编制有9000人,现在还剩下3500人,而且他们就剩下一门反坦克炮了。我估计从昔兰尼加逃走的敌人不会超过1/3,他们漫无组织,没有高级指挥官。隆美尔引为自豪的两个装甲师长一个被俘,一个战死……我推测他们现在已经不到3.5万人。”

丘吉尔起初是认同奥钦莱克的报告的。所以他同意把北非的一部分精锐部队调至远东和印度,以应对日本人的进攻。

奥钦莱克预计德军在几个月内都不会采取主动行动,他在报告中说:“的确有6艘船到达了的黎波里,平均每艘船7200吨。但这对漫长的战线实在杯水车薪……”

当德军从布雷加出发,夺取阿杰达比亚要塞,并闪袭英军第30军军部所在地安特拉特后,奥钦莱克是这样辩解的:“我认为国内公众对敌人重占阿杰达比亚深感不安。但这恰恰是隆美尔孤军深入,自取灭亡。我相信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将军正在寻找机会,给敌人一个毁灭性的打击。隆美尔离开防卫森严的阿盖拉盐碱沼泽地,到开阔地带寻求决战,是大大失算了。”

奥钦莱克没有嘴硬多久,几天后班加西再次被德军占领,他的报告终于服软了:“敌人显然拥有超乎预料的兵力,他们不断推进,使我们的前锋部队遭到挫败,已经被赶出巴尔迪亚公路。如果隆美尔再次大胆出击,他的成功将更加显赫。说不定结局同去年一样……但是今年毕竟和去年不一样,他的补给线很差,主力部队也没有去年那样精锐,我希望能挽回局势。”

奥钦莱克这一次终于把话讲客观了。1942年2月初,德军依靠缴获英军的物资向东推进。6日,他们抵达了英军驻守的加扎拉防线。

当躲在防线后面的英军紧张异常的时候,德国人却停滞了脚步,与英国人再次形成对峙。

现在的隆美尔非常冷静,不再像一年前那样相信用一股子冲劲儿就能打垮英军。在加扎拉、在托布鲁克,以及不远处的埃及边境,有英军第8集团军的主力,以自己眼下的兵力是无法撼动的。

加扎拉位于地中海岸边,距离东面的托布鲁克50公里。1941年12月初,德军从这里撤退后,英军把它作为核心防御阵地加以改造。从加扎拉向南延伸50公里,是重点防御地区。再向南则由几处要塞构成,终点则是比尔哈凯姆。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双方都在积蓄力量,从国内派来的兵员和坦克填补了三个德国师的缺额。意大利军队一度脱离非洲装甲集团军的指挥,现如今也全部归建。除了第10和第21步兵军外,还包括战斗力不俗的第20装甲军。

隆美尔从前线消失了一段时间。在柏林他见到了希特勒,但对方似乎对北非战局不那么重视,隆美尔提出的计划他也不置可否。在罗马,他见到了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后者带来的轰炸机逐渐掌控了地中海的制空权,这让北非部队能够得到更多给养。

隆美尔对凯塞林表达了谢意,但双方对下一步行动产生了分歧。凯塞林更在意英军驻守的马耳他岛,因为它是地中海补给线上的“毒瘤”。隆美尔更在意时间,因为即便没有马耳他岛的干扰,德军的补给能力也不及英国人。双方各自保留了意见,这一不太引人注目的问题对日后北非战局有多大影响,直到今天也众说纷纭。

4月,非洲装甲集团军的官兵们又看到了那辆熟悉的装甲指挥车。他们知道这意味着新的攻势就要开始了。

隆美尔拿出了自己的计划——代号“威尼斯”。当着所有装甲指挥官的面,他大概介绍了自己的方案:“我们前面的敌军由4个师和其他一些支援部队组成。其中南非第1师在最北面的加扎拉,英军第50师居中,自由法国第1旅在比尔哈凯姆。他们没有实现摩托化,善于打阵地战。敌人的机动部队部署在

防线身后,估计有第1装甲师和第7装甲师一部,共3个旅。”

“我们的计划是在北面发动佯攻,把敌人的机动部队尽可能多地调到那里。然后我军主力从这里出发……”说法他在地图上画了一道弧线,犹如一记“右勾拳”。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克鲁威尔(非洲装甲军军长)将指挥两个意大利步兵军,另外配属一个坦克团,自D日14时开始进攻。到了黄昏后,这个坦克团归建,跟随包括第15、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装师的主力一起行动。D+1日凌晨4时30分,突击集群将绕过敌人防线,从南面攻入托布鲁克!”

隆美尔发言结束后,会场一片沉寂。尽管众人已经习惯听命于隆美尔,但还是对这样一个大胆的计划感到吃惊——英国人实力更强,他们会被牵着鼻子走吗?对方是内线作战,战场的机动能力更强,加上沙漠作战诸多偶然因素,德军取胜有多少需要依靠运气?

隆美尔的参谋长高斯走到地图前,他详细介绍了每个坦克连和每个高射炮连的出发位置、进军路线、联络位置和标志,以及部队在何处集结、出现问题如何处理、哪个补给纵队跟在哪支部队身后等等。

听完高斯的讲解,大家心里有了一些底——这份计划绝不是想当然,而是经过仔细计算和筹划的。更能刺激众将神经的是“托布鲁克”,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十字军行动”,对几个月前没能拿下那里一直耿耿于怀。

1942年5月26日,非洲装甲集团军全部进入出发阵地。左翼集群有意大利的两个步兵军,由克鲁威尔指挥;右翼集群的构成相当复杂,前面是德军的三个师——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装师,他们会先向南行军,绕过英军防线后再向北攻击。在他们身后是意大利第20装甲军,他们的目标是英军第150旅驻守的西迪·穆夫塔和“自由法国”第1旅驻守的比尔哈凯姆。

在战斗部队身后是庞大的后勤部队,先是油槽车和装有油桶的卡车组成的第一梯队;再是由水槽车、水箱车组成的第二梯队;最后面是运载弹药、食品等物资的第三梯队。

14时,战场北面响起了炮声,德国人还事先准备10辆装有飞机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卡车,当它们运转起来的时候,漫天的沙尘把整个战场都遮蔽起来。

对面是南非第1师,他们跟德军交过手,也知道对方的厉害。但这次不同,德国人的坦克不敢靠前,总是游离在己方炮火射程之外

意军连续发动了三次进攻,但是在英军的严密防守下没有战果。反倒是英军的重炮击毁了众多意军装甲车。

20时30分,隆美尔的装甲兵团开始行动。为了避免迷路,工兵走在最前面,他们会在沿途放置一些废弃的油桶,再点着浸了油的面纱,后面的部队关闭车灯,完全依靠工兵的指示行进。

官兵们严格遵守着战场纪律——所有人不许发出声音。德国人向来守规矩,意大利人平时就很懒散,但今天晚上他们也是模范生。

4个小时后,部队已经南行110公里,抵达加扎拉防线的最南端。隆美尔命令部队重新集结,所有装备和人员找到自己的作战单位,并检查车辆、清点人数。车辆全部加满油,士兵吃饭、补充水。一番紧张地忙碌着后,隆美尔下达了进攻命令。

在介绍战斗场面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英军的实际情况。

奥钦莱克猜出隆美尔的进攻企图了吗?从事后德军缴获的英军文件中可看出,答案是肯定的。德军对英军的部署大体判断正确,但也有致命缺陷。

在北面的加扎拉一线,担任防御的的确是南非第1师和英军第50师这两个非摩托化部队,他们均隶属于第13军;在托布鲁克担任防御的是南非第2师和印度第9旅。除此之外,奥钦莱克在战场纵深的宽阔地带集结了几支装甲部队,包括英军第1装甲师、第7装甲师,还有两个独立坦克旅。在比尔哈凯姆的则是自由法国第1旅。

奥钦莱克的预案是一旦发现德军绕过或突破己方防线,内线的机动装甲部队就会迅速出击,凭借数量优势击败对方。为了提防德军绕过防线偷袭,他特意将第7装甲师放在了比尔哈凯姆的身后。

奥钦莱克还有一件新武器——从美国购买的格兰特坦克。这种坦克重达32吨,有坚固的护甲和75毫米火炮。从综合性能上看,它是北非战场最好的坦克。

格兰特坦克曾在1月份小试锋芒,当时就把德国3号和4号坦克打得毫无脾气,直到德军88毫米高射炮出现,才将其击退。也正是那一次战斗引起隆美尔的警觉,除了北非装甲集团军现有的88毫米高射炮之外,他还要求德军统帅部给北非运来了一批从东线战场缴获的75毫米反坦克炮,其穿甲能力十分出众,刚好可以对付英国人的格兰特。此外,非洲装甲集团军还得到了一批用3号坦克为底盘制造的3号突击炮,它装备的火炮口径为75毫米,也对格兰特坦克构成威胁。

不过奥钦莱克还是有失招,他预计德军会集中兵力在正面实施突破,然后从西向东沿着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