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隆美尔4:师长的位置应该在哪里?
1940年5月,法国战役开战仅一个星期,德军就已经越过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边境,从多路攻进法国境内。在主攻方向上,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突破马斯河防线后,就开始向西疾驰,他的目标是索姆河流入大西洋的入海口。
第7装甲师的进攻线路恰好途经一战时期的旧战场。20多年前,德军与英法联军在这里鏖战数年,德国人始终无法突破防线。而现如今他们只用了几天,就用坦克集群碾碎了法国人的钢筋混凝土和大炮。
在法国东北部,德军第12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打开了一条近百公里宽的缺口。很多法国人和法国军队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德国的坦克已经开到近前,鲜有有效的抵抗,大量的装备被遗弃,成群的法军士兵选择举手投降。
隆美尔一直走在全师的最前面,他命令法军战俘把步枪和机枪放在马路中央,然后让己方的坦克从上面碾压过去。遇到遗弃的法军坦克,他就让部下用炸药将它们炸毁。至于战俘则用几天来一直沿用的老办法——让他们自行向东走,直到有人收容他们。
隆美尔的“我行我素”让第7装甲师参谋长大为头疼,他率领的师部处于全师的身后。5月16日一整天他都没有收到过隆美尔和第25坦克团的任何消息,他也不知道该让后勤部队把燃料和弹药送到哪里。
情急之下他给第15军军长霍特发去了消息,称“师长隆美尔少将和第25坦克团团长卢森堡上校失踪了”!
这条消息通过层层上报,最终传到了希特勒那里。后者专门致电霍特,让其向隆美尔转达自己的担忧:“你的突袭使我夜不能寐,我百思不解,你怎样才能从险境中解脱出来。”
隆美尔得知此事后,对参谋长的做法非常不满,他当着众人的面嚷道:“在这场战争中,指挥官的位置就在这里,就在前线!我不相信那种椅子上的战略,让我们把它留给总参谋部的那些先生们吧!”
法国战役结束后,他依旧对此事耿耿于怀,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讽刺了自己的参谋长,认为他待在距离前线几十公里之外,生怕自己会跟什么倒霉的事情扯上关系。
实际上德军在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隐患的确越来越严重。坦克部队冲得太快,沿途夺取的村镇由于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上,很多地方又重新被法军占领。第7装甲师分散在战场上,空挡拉得越来越大,后勤补给早已难以为继。卢森堡的第25坦克团油料用尽,炮弹也打一发少一发。全团散落各处,如果这时遇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后果的确不堪设想。
霍特电令隆美尔暂缓行动,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部队也的确需要休整。隆美尔复电霍特,认为现在必须争分夺秒,战事之所以如此顺利,就是因为己方通过迅猛的突击,完全打乱了法军的部署,使他们来不及重新集结。他告诉霍特,第7装甲师仍然具备持续突击的能力,尤其是夜间实施行动不仅损失小,而且战果更大。
在隆美尔的坚持下,霍特批准第7装甲师继续西进。
隆美尔过于乐观了。得到霍特的准许后,他向全师下达了下一步进攻命令,但无线电没有任何回应。其实霍特和第7装甲师参谋长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整个第7装甲师至少要重新集结,才可以采取下一步行动。
5月17日清晨5时15分,隆美尔率领第25坦克团一部和一个摩托化营继续西进。很快他们遭遇了法军一支强大的坦克集群。隆美尔命令部队不要恋战,直接冲过去。当德军占领了法军坦克部队身后的一座大桥时,被切断后路的法军坦克部队(约3500人)选择投降。
当天中午,一支法军车队误打误撞进入德军阵营,打头的是一辆小轿车。隆美尔命令用旗语拦下他们,一名法军中校从轿车中走下来投降。在他身后,是满载物资的一列列大卡车。
隆美尔让这位法军中校当向导,但是被对方拒绝了。第25坦克团团长卢森堡上校让他与自己同乘一辆坦克,也被对方拒绝了。于是隆美尔掏出配枪,将其就地枪决。
这一天第25坦克团向西奔袭了70多公里,最终在一个名叫李克陶的地方停了下来。这里是法军的一座军火库,奉命坚守在这里的法军有火炮和坦克。守军激烈的反抗耗尽了第25坦克团的进攻能量。全团此时散落在几十公里的公路上,沿途则有大约2个师的法军溃兵,他们要是重新被组织起来,第7装甲师凶多吉少。
隆美尔决定往回走,把部队重新集结起来,并收容身后的残敌。他和副官乘坐一辆3号坦克向东折返,路上见到大量失去指挥的法军。偶尔看到几辆德军的坦克,他们向自己的师长报告:到处是法军,他们有坦克、有反坦克炮。上午攻取的一处据点被法军重新夺了回去,也就是说第7装甲师的后路被切断了。
隆美尔有些气恼,他把半个身子探出坦克的炮塔,以便让那些法国兵看到有德军,那些法军身边就守着大炮,但看到隆美尔时都流露出惊恐的表情。
在一个小
村子里,隆美尔看到了一辆完好的4号坦克,他叫出坦克手,才知道这辆坦克有机械故障,不过75毫米火炮还可以射击,弹药也充足。隆美尔决定画地为牢,他通过无线电命令全师向这里集结,后勤保障部队尽快向这里输送补给并抓紧维修损坏的装备,同时把这里当做战俘的中转站。
又有一支法军车队开了过来,隆美尔把他们拦了下来,然后用刚学会的几句法语命令他们向东开。当十多辆卡车开过去后,他把自己的坦克编入这队车队。法军卡车上有重机枪,但他们没有反抗的意愿。直到与己方人员会合,隆美尔的副官瓦尔特少尉清点了一下,他们一共缴获了四十辆法军军车。
利用空闲时间,瓦尔特记录了几天的作战情况:突破“小马奇诺防线”,阵亡35人、负伤59人,俘敌超过1万人,缴获坦克100辆、装甲车30辆、大炮27门。隆美尔看了看又补充了一句:“本师因为没有时间,所以无法收集大量的战俘和装备。”
第7装甲师在集结时,与法军装甲部队爆发了一场激战。
法军装备的坦克性能强于德军坦克,他们的轻型坦克拥有一门37毫米火炮和40毫米厚的前装甲,重型坦克的拥有75毫米火炮和70毫米的前装甲。第7装甲师装备的3号坦克和捷克制38坦克的火炮都只有37毫米,3号坦克的前装甲厚度为50毫米,捷克制造的坦克更轻薄。双方坦克激战时,德军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第25坦克团的一些坦克就是被法军坦克击毁的。
但法军战术呆板,德军则通过机动性弥补了自身性能上的不足。后来法军又拉来了一些重炮,第7装甲师的炮兵团和反坦克炮兵营也加入战斗。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法军选择撤退。
5月19日,隆美尔整顿好了自己的部队。当晚他们攻占了法国北部的阿拉斯。
隆美尔并不知道,就在自己集结部队的几天里,英法联军也在阿拉斯西北的高地上集结了一支强大的坦克部队,他们试图撕破德军的战线,向南突围。
5月21日,当第7装甲师继续西进时,突然遭到法军强大炮火的拦截。隆美尔自知情况不妙,他命令部队将进攻路线向南偏移,绕过重兵集结的法军,但他们刚走出不远,就遭遇了英军坦克的反击。
英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比法军强得多。对方有两个坦克营共74辆坦克,参加反击的还有英军的两个步兵营。德国人并不清楚,这次反击原本可以规模更大一些,但英军方面已经无法和法国人协同,所以英军只能单独行动。
英军装备的马蒂尔达坦克是一种步兵支援坦克,其特点是装甲厚、速度慢。德军第37毫米坦克炮打在它的身上根本起不了作用。
在战场上看到这样的怪物让德军陷入了恐慌,有的士兵吓得丢下武器向后面跑去。隆美尔命令炮兵和步兵就地射击,然后登上他的指挥车在战场上狂奔,全然不顾不时落下的炮弹。他遇到了一个反坦克炮连和一个轻型高射炮连,他命令要不停地射击,决不能停下来。这时一辆马蒂尔达坦克冲进了德军的阵地,将一辆3号坦克击毁,巨大的恐慌笼罩着德军阵地。
隆美尔继续在前沿来回穿梭,他发现了一个榴弹炮连,但炮手们都已经吓跑了。他驱车赶上那些人,严令他们回到自己的战斗位置上,用榴弹炮直瞄的方式射击。
战场上各种口径的火炮一起开火,隆美尔亲自跑到炮手跟前,为他们指引目标。当英军坦克进一步迫近时,一名炮兵军官向隆美尔抗议,因为他们的战术动作已经违反了射击条例。隆美尔大声对这名军官说:“我的命令就是条例!”
几辆英军坦克被击中起火,对方的进攻势头被遏制住了。这时一发炮弹在隆美尔的身边爆炸,站在他身边的一名军官当场阵亡,可隆美尔竟毫发无伤。
英军没有停止进攻,越来越多的马蒂尔达坦克冲入德军的反坦克炮兵阵地,它们推翻了德军的反坦克炮,并且用机枪扫射四散奔逃的炮手,坦克手发射的炮弹则把目标锁定在德军卡车上,一辆接着一辆被击中起火。
关键时刻炮兵团所属的重型高射炮连抵达战场,88毫米高射炮第一次在战场上显示出它精准的火力和破坏力。很快一辆马蒂尔达坦克被击毁,紧接着又先后有7辆被打瘫在战场上。而在这之前,德军已经损失了28辆坦克。
激战至黎明,英军撤出了战场。
天亮后,卢森堡率领第25坦克团向英军发起了反冲击,在付出了9辆坦克的代价后,他们又击毁英军坦克7辆。此战过后,英军已经无力发动新的反击,“阿拉斯血战”至此落下帷幕。
此战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恐慌,除了第15军军长霍特和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就连A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和希特勒本人也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克鲁格命令第7装甲师停止西进,直到获得新的增援部队。这样一来英军向敦刻尔克的撤退就显得从容不迫。
法国战役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是夺取敦刻尔克,诸多因素促成英国人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撤退,其中爆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