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62、【人物篇】陈纳德1

262、【人物篇】陈纳德1

【人物篇】陈纳德1:得罪陆军总参谋长的下场

克莱尔·谢诺尔特,又名陈纳德,美国陆军航空兵中将,飞虎队创始人,美军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司令,中国战区中美空军混合作战部队司令。

很多人喜欢给二战主要参战国的军事实力排名次。我认为,二战初期德国拥有最好的陆军和空军,英国和日本拥有最好的海军。到了二战末期,美国的海军和空军最强大,苏联的陆军则首屈一指。

相比于长期重视海军的发展,二战时隶属于陆、海军的航空兵部队则有些命运多舛。普遍认为美国的莱特兄弟是飞机的发明者,美国还是第一个组建航空兵部队的国家。但是这样好的先决条件,并没有让美国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更多地重视空军的发展,直到德国入侵波兰时,美国才意识到空军在战场上的巨大作用,并在罗斯福的授意下,开始大力发展航空兵部队。

在此前的二十多年里,美军航空兵一直处在海军和陆军的地位之下,有些人选择付出自己最好的青春默默坚守,这些人中最终走出了亨利·阿诺德(航空兵司令、五星级上将)和卡尔·斯帕茨(战时第8和第20航空队司令,首任空军参谋长)。还有一些人在航空兵得不到重视时选择了抗争,经过历史的沉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位,一位是威廉·米切尔,一战美国远征军航空兵司令;另一位就是本篇的主角陈纳德。

陈纳德比米切尔要幸运,后者在1936年就已经去世,他没有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没有亲眼看到空军在战争中发挥应有的威力。而陈纳德虽然也过早地离开了军营,但他意外地在中国战场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1893年9月,陈纳德出生在美国西部的得克萨斯州,父亲是一个小农场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克里佛航空学校,开始接触飞行训练,并且成绩优异。一战爆发时,他正在哈里斯堡的军官学校受训,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1918年秋,他在长岛担任第46战斗机队的副官,中尉军衔,并且继续在这里学习飞行。此时一战已经临近尾声,战局趋于明朗化。他所在的部队奉命乘船前往欧洲,在途中时接到命令,部队原路返回,陈纳德也因此错过了参加一战的机会。

一战结束后,陈纳德选择留在军内。1920年,他取得了飞行员资格。这对他的军旅生涯很有帮助,即便是熬年头,他至少能以上校军衔退役,如果幸运的话,他还有机会晋升准将军衔。

所以他此后的17年就安心地在军中服役,系统地研究空军战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期间著有《防御战斗机的任务》《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等书。不仅如此他还组建过一支伞兵部队,进行战术实验。他在这个领域是美国国内的先驱。1930年,他保送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战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另一所空军战术学校担任战术教官。

从接触飞行到取得飞行员资格,陈纳德足足用了12年的时间,这样的经历并不代表他的飞行技术不好。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整日在空中翱翔,大器晚成的陈纳德飞行技术越来越精湛。1932年,他组建了一支飞行表演队。在他的指挥下,这支飞行表演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当时流行的飞行技巧,还首创了翻筋斗旋转和反翼飞行等高难度动作。随着表演队越来越多地在公众面前一展身手,陈纳德的名气也开始越来越大。

在不断的探索中,陈纳德也提出了自己对空军未来发展的见解。他向意大利理论家朱利奥·杜黑的“轰炸至上”理论提出了挑战,并提出了“在作战中战斗机和轰炸机并重”的思想。同时他还认为为了迅速得知来犯敌机的准确消息,必须在地面建立一套系统的通信情报网络,并建立机场指挥所。他还主张战斗机防御中应特别重视进攻型轰炸机的作用,并创立和完善了编组追击战术。他的这些成就逐渐引起了军内高层的注意。

尽管如此,空军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都不被军队重视。陈纳德等人的前瞻性思想和军内持保守思想的高层人物屡屡产生矛盾。1934年,在一次陆空联合作战演习中,他对时任陆军参谋长吉尔伯恩仍然沿袭一战时期的经验,强调堑壕战、忽视空军力量的做法十分愤慨。他公开地对吉尔伯恩提出了批评,进而引发陆军和空军的一场激烈争论。

和十年前的威廉·米切尔的遭遇相似,1936年时,陈纳德在军官表册上被除名、从此退出了现役。此时的陈纳德已经43岁。

陈纳德命运的转折点来自他退役前最后一次飞行表演。在这次活动中,时任国民政府中央航校副校长的毛邦初(蒋的原配妻侄)也受邀参观,同样是飞行员出身的他对陈纳德的飞行技术非常钦佩。于是毛邀请陈纳德到中国担任飞行教官。一年后,蒋夫人宋美龄亲自签发聘任书,任命陈纳德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授上校军衔,指导训练中国空军。

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的空军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建设空军需要投入巨资,自然吸引了众多目光,宋美龄本人也亲自担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在领导航空委员会时展现了商人

的“精明”,她反对大量采购飞机,认为只要有资金,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买到飞机,提前采购则会大幅增加维护的成本。所以空军将经费存入了银行,全军只装备了可以满足训练的飞机。而按照空军当时掌握的经费,可以购买1300架新式的作战飞机。

1937年7月初,陈纳德以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中国,考察中国空军。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国民军事委员会改组空军。在航空委员会下设立前敌总指挥部,担负空军的作战事宜。周至柔任总指挥、毛邦初任副总指挥。在空军前敌总指挥部下设张延孟领导的轰炸司令部、高志航领导的驱逐司令部和晏玉琮领导的侦察司令部。全军可以用于作战的飞机约300架,飞行员700余人。前敌总指挥部根据自身实力制定了以“奇袭敌空军基地,轰炸敌舰船,并担任重要城市之防空为原则”的作战概要。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陈纳德参加了军事委员会最高防务会议,参与制定空军的作战计划。在他的建议下,空军于8月14日出动俯冲轰炸机编队和高空水平轰炸机编队空袭了停泊在杭州湾海面上的日寇军舰,击伤日海军第3舰队旗舰。次日,高志航指挥亲自驾机指挥空军第4大队与日寇空军交战,在双方空军首次空中交战中,中国空军取得了六比零的战绩。

8月15日起,日寇空军开始空袭南京。陈纳德协助空军前敌总指挥部制定了保卫南京的空战计划。在他的建议下,空军在南京、上海和杭州设立了空袭警报网,加强了地面报警系统。日寇在前七天的空袭中,被击落的飞机共计78架,面对惨重的损失,不得不放弃日间无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战术。

随后陈纳德预判日寇的轰炸会改在夜间进行,遂着手组建防空部队。在之后的防空夜袭作战中,日寇每次执行轰炸的飞机战损都超过50%。

但中国空军薄弱的家底无法维持战争的持续消耗,在给予日寇空军以重创的同时,中国空军也在以3.5架次作战就损失一架飞机的速度拼光了家底,蒋夫人在战前的“精打细算”很快就让空军面临无飞机可用的窘境。随着日寇投入全面进攻,东南沿海主要港口尽数被占领,使得引进先进战机的通道基本断绝。加上西方多国担心刺激日本,纷纷拒绝向中国出售先进战机,愿意出售战机的国家也都大幅度提高了价格。

新采购的飞机在运送、组装、试飞、换装等环节需要不少时间,中国空军只能使用许多更加老旧的战机升空作战,这让本来就不多的飞行员在消耗战中也损失殆尽。在1938年5月武汉会战初期,中国空军与苏联援华飞行队一道参加了几次空战,尔后基本上退出了战场。

陈纳德在国民政府空军任职的消息在其来华不久就被日寇方面探知,日寇随即向美国施加压力。当时美国对日寇还保持着和平关系,罗斯福在对日问题上仍然奉行绥靖政策,不想过度刺激日寇,所以美国方面要求陈纳德回国。他则表示:“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

此后,陈纳德的活动转入非公开状态。他奉命在广西柳州的中央航校训练飞行员,之后又辗转昆明、芷江等地,负责培训更多的空军人才。1940年,日本在确立“南进”政策后,开始与美英等国关系恶化。在此背景下,陈纳德奉蒋介石的命令于1940年5月返回美国,计划在美国招募一批飞行员,并设法采购一批新式的战斗机。

返回美国后,陈纳德四处游说、演讲,逐渐受到了高层的注意。此时,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的“和平”谈判陷入僵局,罗斯福已经决定放弃“牺牲中国换取日本停止在太平洋扩张”的策略,开始加大对华的军事方面的援助,将国民政府打造成遏制日寇的重要力量。

当然,美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在援助事情上狠狠地赚了一笔。陈纳德获得的首批共100架霍克81A-2战斗机(原型是P-40C战斗机)的售价是4.5万美元/架,这个价格是正常售价的几倍。

调拨这些战机也颇费了一些周折,由于美国还没有参战,这批飞机是以英国的名义转让给中国的,英国方面先是将这批飞机运到缅甸仰光,国民政府方面派出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的钱昌祚负责接收,再转给中杭厂制造装配,最后才交给空军。后来因补充战损,航空委员会又补购了50架P-40E战机。

陈纳德在美国招募的110名飞行员和200名地勤人员也同样花费了巨资。这些志愿人员并非来自民间,而是美国正式的军人。为了配合陈纳德招募,军方劝说这些人暂时退出现役,以民间身份志愿加入。吸引这些人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丰厚的待遇,飞行员的月薪是600美元,中队长的月薪是750美元,地勤人员的月薪则是250美元,每年有30天的带薪假期。

不仅如此,飞行员不论是在空中还是地面击毁日寇飞机,每击毁一架还将得到500美元的奖励。和美军服役待遇相比,少尉的月薪是150美元,准将的月薪也只有667美元。也就是说,每一名飞行员都是将军级别的薪资待遇。

194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