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巴顿7:“火炬行动”背后的惊险与辛酸
1942年11月8日,盟军突然在西北非的阿尔及尔和摩洛哥登陆。至11月10日,盟军攻占奥兰、阿尔及尔和卡萨布兰卡,10万余盟军上陆。此时此刻,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刚刚经历阿拉曼战役失利,正从利比亚西撤。听到这个消息后,隆美尔半晌没有说话。
“火炬计划”实施得干净漂亮,这是绝大多数人对这次行动的认知。事实的确如此,从战役的规模、进展以及结果来看,“火炬行动”堪称完美。可只要更深入地了解你会发现,“火炬行动”在决策、筹划、落实、实施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盟军统帅部甚至数次打算放弃它。
对于巴顿来说,登陆北非是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其实他本有机会提前参战,1942年春,就在他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晋升少将后不久,美军总参谋部曾计划把一个装甲师派往埃及,增援英军第8集团军。由于这时美军正改良坦克,马歇尔还打算这个装甲师在日后调往别处时,将所有装备留给英军,只从埃及撤走人员。
当总参谋部提出这个计划后,刚刚就任总参谋部作战厅厅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少将就想到让巴顿指挥这个装甲师。而且他和马歇尔都确信,巴顿会接受“降职”任用。果不其然,当艾森豪威尔把巴顿从迪奥沙漠作战训练中心招到华盛顿,问他“是否愿意放弃现在这支部队,率领一个师参加实战”时,巴顿的回答是:“如果可以参加战斗,我宁愿当一名少尉。”
可当艾森豪威尔在陆军部提出这个计划时,立即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断言巴顿根本不行,“连指挥一支小分队都不能胜任”,更何况是跟盟军协同作战了。艾森豪威尔和马歇尔都没有理会众人的非议,坚持认为巴顿是最佳人选。不过此事最终因美英高层的分歧没有成形,巴顿只好乖乖地回到迪奥,继续训练部队。
“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估计是盟军在二战期间最难决策的一件事。丘吉尔在1941年9月就答应了斯大林,可英国迟迟不肯付诸行动。丘吉尔给出的理由是英国还没有做好军事准备,可所有人都知道,他考虑更多的是政治因素,特别是苏联一旦战败,英军在西欧即便成功登陆,也无法抵挡住德国人疯狂的反扑。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艾森豪威尔提出“围歼”计划,决心以英国为基地直接对西欧发动进攻。这个计划遭到了英国人的抵制,后者希望美军在埃及登陆,与英军一同抵御隆美尔的进攻。在遭到美国方面冷淡回应后,英国转而提出“体育家”计划,即盟军在西北非登陆。此时美方也认为在欧洲直接登陆风险太大,而且会占用巨量的物资和装备,遂与英国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1942年6月13日,刚刚被任命为美军欧洲战区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前往伦敦,开始跟英国同行落实行动细节。一个月后,巴顿被招到华盛顿,直接面见马歇尔。陆军总长对巴顿的态度有些冷淡,他说:“巴顿,我刚从伦敦回来,我们必须在今年内对轴心国采取攻势。在以上情况下,这是我们所能指望的退而求其次的最好解决办法。”很显然,他对推迟“在欧洲登陆”的决定仍心有不甘。
马歇尔向巴顿简要介绍了“火炬”计划。此时这个计划还只有一个框架,已经确定的事项是美军将派出一支特遣部队,并交给巴顿指挥。也就是说,巴顿会成为第一个参加欧洲战局的美国将军。然后马歇尔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你必须了解,你得用作战计划人员分配给你的部队和装备去完成任务。”会面结束前,马歇尔让巴顿去找自己的副手麦克纳尼将军,他将从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
巴顿在麦克纳尼那里看到了一份“荒唐可笑”的计划,然后怒气冲冲地说:“我需要数量大得多的人员和舰船去执行这项任务!”对方也不和他争执,只是淡淡地回答道:“好吧!”然后就送走了巴顿。
麦克纳尼立即将巴顿的态度转告了马歇尔,陆军总长也只回了一句话:“命令他立刻回迪奥去!”就这样,巴顿在华盛顿还没待上一天就赶回了部队。
他很愤怒。
几天后,巴顿又感到懊悔,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总长的信任。于是巴顿在8月2日接通了总长办公室电话,接线员告诉他“将军在开会。”过了一会儿他又打通了电话,对方说总长不在。就这样反反复复几次都是同样的结果。
吃了闭门羹的巴顿这才想明白问题的根源。8月3日,他再次找到麦克纳尼,然后说:“乔,我这段时间想了很多,我也许能用你那些笨蛋参谋人员所愿意给我的兵力去完成任务。”说完就像一个孩子似的对着麦克纳尼憨笑了起来,眼神里似乎在说:“你难道不明白?我已经认错了。”麦克纳尼向马歇尔汇报了这次谈话,后者露出了笑容。
巴顿在当天就走进了位于华盛顿宪法路的军需大楼,开始制定“火炬行动”的作战方案。他手上有一个小组,包括他的参谋长盖伊上校、作战处长肯特·兰伯特上校以及几名年轻军官
和秘书。当天晚上,登陆计划草案出台,他提议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8月8日,巴顿飞赴伦敦与艾森豪威尔会和,商讨“火炬计划”的具体细节。
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已经被搞得焦头烂额。在西北非登陆虽然是英国人提出的,但他们并没有制定具体方案。艾森豪威尔来到伦敦后,还没等他提出意见,英国人自己就吵翻了天。陆军计划局局长斯图尔特准将估计需要使用11个师的兵力;海军部计划局局长兰姆上校则告诉他没有足够的护卫舰提供护航,而且登陆艇也严重不足。在巴顿到达伦敦前,盟军得出的结论是:就整个进攻而言,最大的缺陷是舰船数量不足,尤其是登陆舰;西海岸的波涛起落情况会给登陆带来很大的困难。
艾森豪威尔把伦敦的情况汇报给马歇尔,这就是巴顿前往伦敦的原因,马歇尔要求巴顿尽快递交一份报告,对“火炬计划”是否能够实施提出坦率的意见。
马歇尔让巴顿去伦敦本身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巴顿肯定不会放弃打仗的机会。8月9日晚,巴顿刚刚抵达伦敦就直奔艾森豪威尔的住处,商讨火炬计划面临的各种问题。艾森豪威尔坦言他现在毫无头绪,距离行动时间只剩下2个月了(火炬计划原定于1942年10月7日实施),没有方案,绝大多数部队没有两栖登陆经验,甚至到现在还有人反对实施。
巴顿带给艾森豪威尔的首先是乐观情绪,然后他们讨论了作战部队的素质、登陆地点的地形、登陆时的气候以及法国军队的动向等等。最后巴顿对艾森豪威尔说:“我或许在许多细节上是愚蠢的,但我能够在一个星期内让任何部队充满活力。”艾森豪威尔的情绪也提高了不少,感觉自己如释重负。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巴顿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参与计划的审定,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此期间提出。有人评论说,如果没有他的参与,火炬计划很有可能被束之高阁。另一件事就是四处奔走,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在一次英美将领的联席会议上,海军将领提出:火炬计划是在不利的时间和不利的地点进行的一次军事冒险,它必将给美国海军带来巨大损失。巴顿提醒对方,现在要从大局出发,不要计较局部损失。同时他还提醒对方,盟军在海军方面有绝对优势,不要被外表看似强大的敌人(主要指德国潜艇和法国海军)吓倒。他还说:“与其徒劳无益地等待良机,不如寻找时机进行拼死一搏。敌人是凶恶的,但他们绝不会比我们强大。”
艾森豪威尔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战役是美英首脑的决策,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也不管困难大小,计划必须实施。即使一艘护卫舰都没有,我也要下令进攻北非。不管有没有军舰,我都要去打这场战役。哪怕我一个人划着小艇去。”
8月下旬,反对实施火炬计划的声音渐渐消失了,计划中的重要问题也都得到了落实。马歇尔让巴顿返回华盛顿,接受下一步指示。
巴顿在返回华盛顿的途中是忐忑不安的。去伦敦前他就谋划着给艾森豪威尔当副手,负责行动的具体实施。可这位老朋友并没有“回报”他,离开伦敦前,艾森豪威尔已经宣布了自己副手的任命,人选是名不见经传的马克·克拉克少将。巴顿对这项任命大为不解,克拉克比自己小9岁,在西点军校毕业的时间也比他晚8年。“黄口小儿,岂能担此大任?”他怀疑克拉克的能力,也为艾森豪威尔的择将之道颇为失望。
其实艾森豪威尔没打算“卸磨杀驴”,他只是在“小心使用这位两头冒尖”的战将。与此同时他也在谨慎地处理着身边的人际关系。巴顿的职务虽然比自己低,但以自己现在威望还无法驾驭他,更何况军中还有更大的人物(马歇尔)赏识巴顿。由谁驾驭巴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就连艾森豪威尔的老大也是马歇尔。
巴顿临走前,艾森豪威尔让他转交一封写给马歇尔的信。信中对巴顿“近似疯狂”的工作态度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如果巴顿能参与实施火炬计划,他会非常荣幸。
最终出台的火炬计划决定分三路在法属北非登陆。东路特遣部队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登陆;中路特遣舰队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登陆;西路特遣舰队由巴顿指挥,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港附近登陆。同时考虑到法属北非的驻军普遍敌视英国人,三路特遣部队的指挥官都由美军将领担任。行动时间也正式确定为1942年11月8日。
三路进攻路线中西路最险恶,而且只有这一路全部由美军部队组成,也完全由美国海军舰船护送,所以三路指挥官中巴顿的位置也就最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巴顿还是给行动制造了麻烦,还差点丢掉了参战的机会。在行动开始前,巴顿和负责指挥海军护航舰队的指挥官亨利·休伊特的第一次会面中就爆发了激烈冲突。
与巴顿不同,休伊特行事谨慎,在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外远征行动面前,他有很多担忧。巴顿对休伊特的态度十分反感,对方手下的参谋们还“不合时宜”地提出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脾气火暴的巴顿失控了,他对着休伊特等人大骂一通,然后拂袖而去。
休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