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巴顿4:“该是另一个巴顿献身的时候了”,然后他冲了出去
一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介入这场震撼全欧洲的战争。1917年1月,“齐默尔曼电报事件”曝光,美国国内掀起反德浪潮。2月,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对行驶在大西洋的舰船不分国籍进行攻击。尽管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德国人发出了警告,但仍然有很多美国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
此时欧洲战事已经进行了2年多,各国耗尽了人力和物力,可仍然没有任何一方能够赢得胜利,威尔逊认为美国参战的时机已经成熟。1917年4月2日,他向国会请求对德国宣战,四天后得到批准。巴顿期盼已久的战争终于来临了。
约翰·潘兴此时凭借在墨西哥指挥远征军作战的功勋已经晋升为少将,巴顿上尉则继续留在他的身边担任临时副官。当威尔逊对德宣战时,决定让潘兴组建一个步兵师,作为美军首批参战部队赴法国协同英法联军作战。不久之后,潘兴又被任命为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指挥所有赴法部队。为此他物色了一批有能力的军官,巴顿上尉就在其中。
5月,潘兴和巴顿作为首批赴法先遣队成员从纽约出发,乘船前往欧洲。
最初的工作以联络和训练部队为主。7月,潘兴带着巴顿和两名少校拜访英国远征军司令道格拉斯·黑格元帅。虽然潘兴和黑格的军衔相差好几级,可后者丝毫不敢怠慢眼前的美军少将,毕竟对方身后是拥有9800万人口、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而且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丝毫破坏的国家。
黑格对潘兴身边的巴顿也印象深刻,与“温文尔雅、富有绅士风度”的潘兴不同,巴顿给黑格的印象是“脾气火爆、争强好胜”。黑格也是骑兵出身,也喜欢打猎和马球,所以他很喜欢巴顿。两个人还曾讨论过军刀问题,更加深了黑格对巴顿的良好印象。在巴顿眼中,这位英军主帅“比我还像一匹战马”。
告别黑格后,一行人赶赴美军训练营地。让巴顿沮丧的是,陆续抵达法国的美军士兵不仅军事素质奇差,一个个还自由散漫,就连军官也一副懒洋洋的做派。这样的部队能否在战场上一战?更不要提打胜仗了。
9月,协约国最高统帅部决定将美军部署在法国洛林地区,潘兴也将自己的指挥部搬到了法国东部小城肖蒙,这里距离巴黎240公里。巴顿跟随潘兴来到肖蒙,负责指挥司令部直属的一个连和一个摩托车分队。此外他还担任司令部的防空任务。
在前线双方都无法打破“堑壕战”的僵局。进攻的一方需要跨过“死亡区”,对方的机枪、大炮以及带刺的铁丝网都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即便冲入敌方战壕,面对的也是同对方全副武装的士兵进行近身肉搏。
明智的做法是加强冲锋前的炮火准备(通常是延长几天),趁着铁丝网被打烂、敌方防御工事被严重破坏时,步兵一窝蜂似地冲过去。此时敌方还会有些防御装备没有遭到损坏,士兵们在听到警报后,会立即操枪射击冲到跟前的敌人,身后隐蔽起来的火炮则会在死亡区形成一道火力网,拦截跟进的进攻部队。所以每次进攻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取得的战果则相当轻微。
释放毒气也是一种手段,可弊端也同样明显。因为即便通过释放毒气把守军赶走,进攻一方也无法进入受到污染的地区。如果士兵们都戴上防毒面具,会影响到行动效率和战术动作。
巴顿也在苦苦思索打破僵局的良策,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一种新式武器——英国人发明的坦克。从理论上讲,坦克具有良好的防护性、机动性和突击能力。它的外壳装甲能够抵御敌军轻武器的杀伤,同时自身配备的机枪、火炮,或是依靠自身的冲击力能摧毁敌方火力点和铁丝网等障碍物,引导步兵冲锋。
不过坦克在战场上最初的尝试并不理想,显然在一种新武器面世之初,人们还没有掌握如何发挥它的作用。美国当时还没有研制出坦克,但巴顿和一些参谋军官们取得了一个共识:美军应该组建自己的坦克部队,如果没有自己研制的坦克,可以考虑向英法购买。
巴顿还认为,自己是军中最适合担任坦克指挥官的人选。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他说列举了自己五大优势,其一他是一名优秀的骑兵,轻型坦克作战与骑兵作战本质上是一样的;其二他会修理汽车发动机,而且了解发动机是如何运转的;其三是他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在学习和掌握这种新武器时,与法国同行的交流不存在障碍;其四是他在墨西哥亲身体验过“乘汽车进攻作战”;最后是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自信心。
与此同时,他也厌倦了司令部的工作,即便在这里可以更容易地得到晋升(巴顿已经是少校)。这里的人军纪散漫、毫无斗志,怎么看都不是胜利之师的风貌。和潘兴之间的“裙带关系”也是他考虑的因素。离开美国前,潘兴和自己的妹妹妮塔的感情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若不是这场战争,两个人可能早已组建新的家庭。他觉得只有离开司令部,离开潘兴到一线担任指挥官,才能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依靠个人能
力开创一片新天地的。
在下定决心离开司令部后,还要面临一项选择,是指挥一个步兵营还是一支坦克部队。他虽然对坦克感兴趣,可作为一个前途未卜的新武器,坦克可能给自己带来辉煌的成功,也可能让自己遭遇足以毁掉前程的失败。彷徨无助时,巴顿竟在前线患上了黄疸病,不得不于1917年10月住进了医院。
住院期间,他遇到了在弗利堡骑兵兵种学校的上司福克斯·康纳上校。此人在历史上知名度并不高,1874年出生的他在二战爆发前已经从军中以少将军衔退役。不过这个人曾经多次提携和帮助过三个人,而且日后都大名鼎鼎。除了巴顿,另外两位是乔治·马歇尔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康纳建议巴顿去步兵部队,因为没有哪个兵种能像步兵那样在战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听了康纳的话,巴顿仍旧拿不定主意。几天后,一纸命令送到了医院:远征军司令部决定,在法国郎格勒(距离远征军司令部所在地肖蒙几十公里)创办一所坦克学校,任命巴顿为校长,并负责建校相关的一切筹备工作,目标是用最短的时间组训出一个坦克营。
命运推了巴顿一把,这让他反倒倍感轻松,病愈之后就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
为了熟悉坦克专业,他先来到贡比涅附近的法国坦克兵训练中心学习了两个星期。训练中心使用的是法国雷诺公司生产的FT-17轻型坦克。这种坦克分为两种型号,一种是FT-17机枪型,战车全重7吨,由两人操控,配备一挺8毫米口径机枪,载弹量4800发,装甲厚度6~22毫米,最高时速10公里/小时。
另一种是FT-17火炮型,主要性能指标与“机枪型”相同,不同的是配备了一门37毫米火炮,载弹量240发。
雷诺FT-17轻型坦克是法国最初研制的坦克,结构简单、性能较差。驾驶员坐在底层,射手坐在炮塔上。由于舱内一片漆黑,而且发动机噪音太大,驾驶员不但看不到外面的情况,也无法和射手交谈,只能通过射手用脚触碰自己的头或肩确定驾驶方向。
即便如此,巴顿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训练中。检查坦克结构、参观修理工厂、观看训练演习,并且跟教官和学员一同探讨问题。
就在巴顿在法国坦克兵训练中心考察学习期间,英军于11月20日在法国北部发起康布雷战役。这是战争史上首次集中使用坦克的战例,结果充分证明了坦克在进攻中的价值。它的冲击力可以冲垮敌军坚固防御阵地,引导步兵顺利通过“死亡区”,而自身损失并不大。
巴顿认为随着坦克技术的改进和作战技能的提高,它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武器。康布雷战役不仅提升了巴顿的信心,还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坦克,不论是欧洲的报纸还是美国报纸,都对它大肆宣传。作为美国坦克兵种的先行者,巴顿的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上。在远征军里,报名参加坦克兵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结束法国坦克兵训练中心的工作后,巴顿又前往康布雷,与英军坦克旅的指挥官和士兵交流,获取坦克作战方面的经验。在这之后,每逢有坦克投入战场作战,他都会赶到前沿做观察员。
12月15日,巴顿和顶头上司罗肯巴赫上校(远征军坦克兵司令)来到郎格勒,选定了新校址。不久之后一批坦克兵就位,这些人来自海岸炮兵部队。让巴顿失望的是,这些人的军事素质并不高,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懂。于是他给军校立下的第一条军规是:注意个人外表、衣着整洁、内务合格、礼节周到。
法国人送来了几辆坦克,远征军一批高级军官参加了开学典礼,后面的事情则全部由巴顿亲自操办:敦促国内尽快生产坦克;撰写编制和装备表;起草训练大纲;制定教学课程。
次年2月,200名学员进入学校学习。除了必要的培训课程,巴顿特别强调学员们必须重视礼节和服从,他本人随时随地都会检查军容风纪,就像当年在西点军校那样,只要发现违纪行为就会给予处罚。他认为只有遵守纪律的部队,才有可能成为无坚不摧的文明之师,才能在战场上把伤亡降到最低,并给予敌人最大的杀伤。
1918年3月,法国又提供了10辆坦克,而美国本土方面告诉他,还不能在短期内提供国产坦克。
坦克学员第一次亮相是在四月的一次训练演习上,前来观摩的高级军官第一次在欧洲看到一支整洁、礼貌、热情高涨的美军部队。不久之后,巴顿也因治军有方被提升为中校。
1918年4月底,以第一批毕业学员为基础,美军第一个坦克营完成组建,巴顿亲自担任营长。6月,第二个坦克营完成组建,两个营合编为第1坦克旅,巴顿升任旅长。全旅除了下辖两个坦克营之外,还编入了一个修理救护连,负责勤务工作。
第1坦克旅共有50名军官,900名士兵。美国兵工厂还无法提供坦克,潘兴将军只能向法国人提出采购要求,法国人很爽快地提供了250辆,他们也希望这支部队能够尽快投入战场。
巴顿在19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