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华西列夫斯基2:当了元帅还两次负伤,却创造了最悬殊的伤亡比
作为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办事机构,斯大林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年对总参谋部的重视程度并不够,所以他喜欢把总参谋部中赏识的将领派到前线指挥部队。这包括最早的朱可夫,和后来的瓦杜丁和华西列夫斯基。
正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由于华西列夫斯基率领总参谋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才使斯大林逐渐改变了对总参谋部的看法。据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大约从1942年9月起,斯大林明显地改变了对总参谋部的态度,开始真正依靠它了。从那时起一切重大的战役战略问题,都是在总参机关、国防人民委员会各部门首长和方面军司令员的参与下加以解决的。”
在理顺了总参谋部的工作后,华西列夫斯基更多地出现在前线,以统帅部代表的身份指导和监督各级指挥员的工作。他在总参谋部的工作开始越来越多地交由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处理。
自从斯大林格勒反攻开始后,苏军就饱受补给线不畅的困扰,由于缺乏补给,苏军的攻势难以维持。苏联人只得把希望寄托于沃罗涅日—米列罗沃铁路线。但该段铁路从利斯基到坎捷米罗夫卡一段,还掌握在德军B集团军群手中。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华西列夫斯基就被派往了沃罗涅日方向。斯大林交给他的任务是以统帅部代表的身份敦促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在顿河中上游发起攻势,解放沃罗涅日并打通铁路线。
苏军的进攻相当顺利,他们于1943年1月18日先合围了隶属于德军B集团军群的匈牙利第2集团军(含德军第24装甲军)和意大利第8军主力,俘虏轴心国军队8.6万人;进而在1943年1月28日在沃罗涅日以西合围了德军第2集团军主力和一部分匈牙利军队,包围圈里有7个德国师和3个匈牙利师,兵力为10万人。但苏军贪功冒进,戈利科夫的主力没有参加包围圈的围歼战,而是继续向西企图尽快夺取哈尔科夫,德军第2集团军趁机逃出包围圈。
1943年2月4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前线的有功将领,他罕见的热情使将军们感到陶醉。这情绪不仅洋溢在克里姆林宫,甚至也传遍了前线和后方。苏军将领开始在西方人面前炫耀他们的勋章和战功,而后方生活困顿的苏联人民,对于胜利的希望也开始高涨起来。
苏军统帅部在这段时间也频频晋升有功将领。早在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获得苏联元帅军衔,使西方一度关于他失宠的怀疑不攻自破;2月16日,华西列夫斯基获得同样荣誉。3月6日,斯大林本人也被最高苏维埃授予苏联元帅。
现在斯大林拥有了一大批年轻且朝气蓬勃的将军和元帅。他们的年龄大多不超过40岁,其中顶峰人物的年纪也不大:朱可夫当年47岁;华西列夫斯基48岁;罗科索夫斯基当年47岁;瓦杜丁当年42岁;马利诺夫斯基当年45岁;托尔布欣当年49岁。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日记中感叹苏联将军的年轻,同时对德国将军的老朽颇为蔑视。
2月8日,苏军解放了库尔斯克。2月16日,苏军收复了哈尔科夫。1942年冬季反攻以来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让苏军统帅部内部陶醉的气氛越来越浓烈。
德军的反击很快让苏军恢复了理智,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于1943年2月底首先击退了苏军西南方面军向第聂伯河沿岸的攻势,然后趁势进攻风头正劲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又被调回了沃罗涅日方面军方向,同时协调沃罗涅日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的顿河方面军,罗斯索夫斯基任司令员)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列伊捷尔任司令员)的作战。
3月初,德军突破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防线。3月16日,德军重新占领哈尔科夫。3月18日,德军攻占别尔哥罗德。当天早上,华西列夫斯基和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部匆忙从这里撤离,情景十分狼狈。
3月22日,华西列夫斯基奉命返回莫斯科,他在那里和斯大林、朱可夫开始策划库尔斯克会战计划。从3月底至4月初,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带着草拟的初步方案在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讨论多次,详细审听了每个参与讨论和决策者的意见。在此期间,他和前线的朱可夫做了广泛的商议。
对于接下来的作战原则,大本营和前方将领逐渐形成了两种意见,以朱可夫和总参谋部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苏军应组织有计划地防御,在消耗掉德军的进攻力量后再实施反攻。以斯大林和部分前方将领(以瓦杜丁、罗科索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应该先敌发起进攻,通过强大的突击直接粉碎德军企图发起的进攻。
4月8日,朱可夫向最高统帅部递交了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该报告对敌军近期活动做了有根据的判断,其中也叙述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行动的设想。稍后,华西列夫斯基逐个跟前线各方面军主要将领沟通,要求他们在充分考虑到敌情和我情下,于4月12日前提出自己的明确意见。
4月10日,华
西列夫斯基赶往朱可夫在前线的指挥部,二人最终确定了“后发制人”的战役原则,并最终获得了斯大林的批准。
在总参谋部制定的作战方案中,既包括防御阶段的作战部署,还包括代号为“库图佐夫”和“鲁缅采夫统帅”两套反攻方案,前者用于防御阶段结束后,在库尔斯克以北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反攻的作战计划;后者是向库尔斯克以南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反攻的作战计划。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苏军共投入了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仅防御阶段就投入了190万人。
在完成所有战前准备工作后,华西列夫斯基被派往南线,协调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的作战。统帅部赋予上述两个方面军的任务是牵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右翼部队(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霍利德集群),使其不能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抽调兵力北援。
7月,就在库尔斯克会战进行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发起北顿涅茨克河——米乌斯河战役。由于苏军将主要的兵力和兵器都投入到库尔斯克方向,华西列夫斯基负责的南方战线进攻能力有限,苏军在初期的进攻没能奏效。托尔布欣的南方方面军甚至在德军的反击中,被迫撤回了进攻出发地。
斯大林对南线的进展极为恼火,责令华西列夫斯基尽快打开局面,配合已经开始的“鲁缅采夫统帅”行动,从东南方向合围哈尔科夫。8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冒着巨大的风险向斯大林详细陈述了前线的实际情况:德军在右翼的兵力有所加强,特别是增加了大量装甲部队。同时,苏军的攻坚力量不足,而且还缺少后勤保障。所以他建议苏军的两个方面军重新部署,并补充必要的弹药和技术兵器。最后他建议将下一轮进攻推迟到8月25日前后。
斯大林最终批准了华西列夫斯基的意见,并限定苏军在8月27日前发起进攻。
8月23日,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攻克了哈尔科夫。当托尔布欣的南方方面军和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发起进攻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已经后撤。在此情况下,德军右翼也不得不选择后撤,放弃了米乌斯河防线。在接下来的9月间,乌克兰中东部的铁路枢纽巴尔文科沃、钢铁中心马里乌波尔、煤矿中心斯大林诺、沃尔诺瓦相继被苏军攻克。
10月,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已经推进至第聂伯河下游的莫洛奇纳亚河和第聂伯河的扎波罗热一线。突破这里,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就可以渡过第聂伯河进至右岸地区;托尔布欣的南方方面军可以掉头南下,向克里米亚半岛挺进。
1944年4月初,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已经改称乌克兰第3方面军)已经推进至苏(联)罗(马尼亚)边境地区,并攻占了敖德萨。
4月10日,华西列夫斯基获得了一枚苏军最高军事奖章“胜利勋章”。斯大林亲自给前线的华西列夫斯基打了电话,在向其表达祝贺的同时,也给他下达了新的任务。他在电话中说:“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让我祝贺你荣获苏联最高级别的军事勋章,我为你的成就感到高兴。但是我也需要您知道,您受到奖励并不仅是由于顿巴斯和乌克兰的解放中有您的智慧和汗水,照我看来它还预示着克里米亚的解放也必须由您来负责。现在我就建议您把注意力转到这件事上,同时也不要忘记与您颇有感情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
斯大林本来有意把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荣誉交给曾经的伙伴伏罗希洛夫,后者在战争爆发初期因为能力不足已经逐渐离开了决策层。但伏罗希洛夫浮夸的工作风格让斯大林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转而把这份荣誉交给了华西列夫斯基。
克里米亚半岛战役是华西列夫斯基首次真正意义上全权指挥的一场战役,他指挥的部队包括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原南方方面军)、叶廖缅科指挥的独立滨海集团军和奥克佳布里斯基的黑海舰队,当面对手是德军A集团军群所属的第17集团军。
早在1944年2月,他和托尔布欣就开始筹划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进攻战役。斯大林考虑到给克里米亚半岛提供补给的敖德萨港还在德国人手里,所以确定了先夺取敖德萨再进攻克里米亚半岛的决策。4月7日,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攻克敖德萨,斯大林随即决定实施克里米亚战役。
4月11日,华西列夫斯基抵达前线,此时克里米亚战役已经开始了3天。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主攻方向彼列科普地峡仅取得了有限的进展,而辅助进攻方向则意外地取得了突破。在和托尔布欣商议后,华西列夫斯基决定以第19坦克军和第279步兵师组成快速集群,从打开的缺口迅速插入德军防线纵深。
快速集群投入战场后,苏军很快攻占了半岛内重要的十字铁路枢纽占科伊,将德军的部队一分为三,从而导致守军陷入崩溃。至4月16日,德军全部退守半岛西南角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地区。
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构筑了6道坚固的防御工事,此外还有密布的铁丝网、雷区和数不清的混凝土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