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保卢斯12:其实苏军战俘的死亡率更高
1942年12月24日,保卢斯已经确认不会有援兵来解救第6集团军了,他和他的20多万将士就这样迎来了圣诞节。这一天保卢斯格外开恩,给每个士兵发放了300克面包。他还下令杀了4000匹马,每十个士兵还能得到1公斤土豆。这些德国兵们苦中作乐,把珍藏的酒都拿出来庆祝。一些将军和军官则和士兵们分享了巧克力。
保卢斯没有心情庆祝,他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圣诞节,自然没什么快乐。在这种时候,最好不要搞什么庆祝活动。”
集团军首席副官贝尔在写给后方的信中就直接大倒苦水了,他写道:“目前我们仿佛感到被人出卖了……真正断粮了。根据我对德国士兵的了解,必须清醒地估计到,士兵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在这种冰天雪地中每个人都会说‘现在我对一切都无所谓,或是冻死或是被苏联人征服’。”
一名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我不再相信上帝了,因为他已经背叛了我们。”另一个士兵写道:“我们只有两条路,进入天堂或者去西伯利亚。”
保卢斯在这一天还给自己的老上司、如今赋闲在家的博克陆军元帅写了一封信,内容是:“我勇敢的集团军正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战斗。但我坚信将主宰形势。”因为审查制度,博克收到这封信已经是2月2日,这一天正好是第6集团军完全覆灭的日子。
保卢斯在圣诞夜前夕还发布了一道命令,他没有在提到荣誉、英勇这些陈词滥调,而是直截了当的警告所有人,投降只有两种下场:不是被处决,就是被送到西伯利亚战俘营被饿死、冻死或者折磨死。他告诉所有官兵:“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在严寒和饥饿中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战斗到最后一息。一切谈判都应该拒绝,不予理睬,用火力赶走他们的使者。”最后他还没忘加上一句“我们的希望将寄托于正在赶来营救的部队”。
保卢斯绝不是说说而已,随军牧师不时地会接到命令,为即将被枪毙的士兵做临终祷告,第6集团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共处决了360名畏战者和逃兵。有些人故意把自己弄伤,然后申请乘坐飞机离开包围圈,他们一旦被识破就会被枪毙。
包围圈里最大的问题还是粮食问题,空运时好时坏,尤其是12月24、25日这两天没有一架飞机(后方转运机场被苏军占领)。12月26日的情况有所好转,飞机运来了69吨物资,绝大部分是食品,其中还有10吨的圣诞糖果。从12月27日开始,空运量又开始回升,在1942年最后的几天,平均每天能达到120吨补给,还运走了18410名伤病员。
食品越来越匮乏,在1942年的最后一天,保卢斯把面包定量减少到80克每天。饥肠辘辘的士兵们只能自寻出路,他们把目光盯在了军马身上,首先被屠宰的是罗马尼亚军队里的6500匹马。马肉做成香肠,马骨头被拿去熬汤。保卢斯向空军抱怨说他的士兵“如今蜂拥着抢吃马肉,割马头生喝脑浆”。
食物配给绝不是一碗水端平的,军官还能得到优待,而且他们也会利用权力谋私。一名活下来的军医就曾控诉他的上司“用涂着厚厚黄油的面包喂自己的狗,包扎所里却没有东西给伤员吃”。公开的秘密是一些部队私藏了一些粮食,保卢斯后来回忆说:“坚守着固有阵地的部队处境较好,在作战和粮食供应储备方面都是如此。”意思就是说,只要保住固有阵地,也能保住原有的粮食储备,也就不会挨饿。反之则会饿肚子。
陆军总长曾提出包围圈里的军官和士兵应该同甘共苦,享受一样的食品供给。可希特勒对这种“把戏”没兴趣,战时军备部长施佩尔则讥讽蔡茨勒“哗众取宠”。蔡茨勒最终只能作罢。
有人根据第6集团军寄回后方的信件分析,在1943年新年到来之际,德军的士气状况如下:意志坚定者—2.1%;怀疑或否定态度者—61.5%;态度消极者—33%;反抗心态的—3.4%。
匪夷所思的是,即使被包围而缺吃少喝的德国官兵,伙食也比某些苏军部队更好。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如今处境很微妙。名义上第62集团军也是包围保卢斯的苏联部队之一。可实际上第62集团军也处于德军的反包围当中。崔可夫在1942年12月31日报告部下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100克粮食,竟和保卢斯的部队一样惨。
更悲惨的是包围圈里的罗马尼亚人和所谓的“苏联辅助人员”。德国人不允许罗马尼亚人和他们住在一个房子里,经常可以看见罗军士兵乞讨残羹剩饭。到战役结束时,多达13000人的罗军最后只有1169人活下来被俘。超过3万人的“苏联辅助人员”大多选择逃亡,但只要被苏、德任何一方抓获,都会被视为叛徒,拉出去枪毙。老老实实留下来的也根本得不到粮食。
最惨的要数苏军战俘了。包围圈里一共有3500名战俘,他们被关押起来,得不到粮食,活活被饿死。当苏军发现他们时,3500人中只剩下20个活骷髅。
苏联方面在
这段时间发生了人事地震,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和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可两个方面军要协力围歼包围圈里的德军。无奈之下,斯大林决定重组前线部队,将所有负责歼灭第6集团军的部队统统划归罗科索夫斯基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南方方面军,作战任务是向西夺取罗斯托夫。
在斯大林的亲自要求下,朱可夫负责到叶廖缅科的司令部宣布这个决定。后者得知这个消息后目瞪口呆,他在斯大林格勒奋战了几个月,眼看要摘下胜利果实的时候竟然被剥夺了权利。他请求统帅部收回成命,无望之下竟当着方面军军事委员赫鲁晓夫的面痛哭流涕。朱可夫虽然和叶廖缅科不和,可也有些不忍,一再强调这是斯大林的决定,自己和这件事无关。
叶廖缅科无奈地接受了新任务,也许是长期承受着巨大压力,也许是腿伤复发带来的痛苦(他在1942年初的杰米扬斯克战役中腿部受伤,赴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时就是拖着一条残腿),也许是对不公平的待遇的反抗,总之他的牢骚越来越多,对部下也越来越严苛。不久之后的1943年1月底,他因罗斯托夫方向的战事不力被斯大林免职。接替他职务的人也很有意思,12月中旬曼施坦因发起“冬季风暴”时,叶廖缅科从罗科索夫斯基那里挖来了近卫第2集团军。一个多月后,接替他方面军司令员职务的恰恰是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
罗科索夫斯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没有取得什么亮眼的战绩,反攻初期他的方面军应该在斯大林格勒以北合围第6集团军的2个军,可在损失了1个坦克军的情况下没能达成目标。在拿到全歼第6集团军的任务后,罗科索夫斯基在兴奋之余丝毫不敢怠慢。
1943年1月1日,苏军击落一架德国运输机,缴获了寄往后方的1200封书信。苏联人把所有信件都翻译出来,从中得出了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1月8日起,一封最后通牒通过传单、扩音器传到了每一个德军士兵耳朵里或手中。
最后通牒的内容如下:“你军陷入绝境。你们饥寒交迫、疾病丛生。俄罗斯的寒冬才刚刚开始,严霜、寒流、暴风雪还在后头。你的士兵缺少冬衣,卫生条件差到极点,你们的处境已经绝望,继续抵抗下去实在毫无意义。”苏军在通牒中承诺:每个人都能得到标准口粮;伤病员将得到医治;被俘人员将被允许保留军阶标志、勋章和个人财物。
这份最后通牒在包围圈里造成了巨大震撼,士兵们偷偷地,甚至是公开地捡起这些传单,并议论纷纷。保卢斯不能漠然视之,他召集所有军长开会,商讨投降的可能性。军长们都反对投降,他们仍然坚持突围。保卢斯之所以召集这样的会议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因为他无法说服希特勒允许他突围,留在这里只能等死。
他将苏联人的最后通牒全文以电报的方式发给德军统帅部,并再次请求允许第6集团军“自由行动”的权利。希特勒则继续承诺给他提供补给,要求他坚持下去。同时他让第14装甲军军长胡贝带回了28000枚十字勋章,用来激励德军的士气。
1943年1月9日,苏军统帅部正式下达全歼包围圈德军的命令,代号“指环行动”。
其实苏联人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才搞清楚包围圈里到底有多少德军。在此之前,罗科索夫斯基预计包围圈里还剩下7万多敌军,实际上去掉被围后的战损(伤员被空运回后方,仅在1943年1月1日前就撤走了18400人),包围圈里的德军还有22万之众。
德军则高估了包围他们的苏军数量,他们认为苏军有50万人,实际上罗科索夫斯基手上的兵力也不过是28万。当然双方装备的差别是巨大的,而且苏联人备足了弹药,还掌握着制空权。
在苏军发动“指环行动”前,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保持着东西宽53公里、南北长35公里的地盘。他将防区分成四个战区,第11和第51军守东北方向,防区包括斯大林格勒城区和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古姆拉克;第8军守西北方向;第14装甲军守西南方向;第4军则负责包围圈的南面和东南。另外保卢斯还组建了6个突击群,每个集群400~500人,各配备5~10辆可用的坦克和强击火炮,并得到10~15门火炮支援。
由于缺少重炮炮弹(按照德军标准,第6集团军储备的重炮炮弹只够用2~3天),保卢斯命令每天每门重炮只能打1~2发。步兵武器、轻型火炮、反坦克炮和迫击炮的弹药还算充足。即便如此保卢斯也规定每名士兵每天只能领到30发子弹,只有在遭到攻击时才可以发射。
1943年1月10日晨7时,676架次轰炸机和7000门火炮的轰鸣声拉开了指环行动的序幕。在一整天的激战中,德军的抵抗虽然英勇,可也丢掉了几个关键据点。希特勒要求保卢斯发动反击,后者则答复自己无力恢复失地。当晚他致电已经退到几百公里之外的上司曼施坦因,要求空运几个营的援兵,可曼施坦因很清楚,向包围圈增派部队只能让他们白白送死,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