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保卢斯10:曼施坦因真的说服了希特勒吗?
1942年11月22日下午2时,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郊外的古姆拉克设立了指挥部,他将在那里指挥所有被围的德军。
当天晚上7时,保卢斯给B集团军群发去了一封电报:“集团军已被合围,燃油储备即将耗尽,弹药情况危急,粮食仅够六天食用。集团军指挥部建议保住控制在我们手中的从斯大林格勒到顿河之间的剩余地域。为此已采取行动。成功的前提是恢复战线南段,并有足够的空运物资。如果不能建立环形防御,请赋予自由行动权限。形势可能逼迫我们放弃斯大林格勒和北部战线,以集中力量攻击南部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敌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由于地形复杂且有敌重兵把守,进攻西面不会成功。”
在这份报告中,保卢斯第一次提出如果无法固守,他将“自由行动”。也就是说他打算突围,但不是向西而是向南。陆军总部通过B集团军群答复如下:固守,等待进一步命令。
当晚,希特勒得到了戈林的保证,空军将全力以赴满足陆军的要求。他随即给保卢斯致电:“第6集团军占领环形防御阵地,等待从外面发动进攻。”
最早被苏军合围的罗马尼亚“拉斯科尔”集群(含第5、第6、第14、第15师和第13师一部,共4万多人)的情况最险恶。苏军两度要求他们投降,拉斯科尔都拒绝了。但是他们快撑不住了,罗军每门炮只剩下40多发炮弹,粮食快吃光了,每天能得到的空中补给少得可怜。
11月21日晚,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司令杜米雷斯库背着德国人向拉斯科尔下达了突围的命令。11月22日清晨,罗第1装甲师出动20辆坦克和220辆卡车,攻破苏第119步兵师阵地,一路杀向西南试图与德第22装甲师会合。苏第8骑兵军立刻以第55骑兵师(加强有近卫第35迫击炮团)转身阻截罗军。一场混战之后,拉斯科尔集群没能成功突围。
11月22日晚,拉斯科尔率领第5步兵师向苏军投降。此人后来颇受苏联人重用,还担任过战后罗马尼亚国防部长。23日拂晓,强悍善战的罗第15师长西翁将军率8000人突围。他们以不顾一切的蛮劲连续冲破苏第119步兵师和第55骑兵师的阻击,在大顿什钦卡与德第22装甲师会合。这是一条血腥的求生之路。随西翁逃出来的只有3680人、2门野炮和18辆卡车。
在包围圈里的罗军还有3万人,由继任第6师师长斯特内斯库统一指挥。其实包围他们的苏军兵力并不多,共计5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旅。这些部队在战斗中都经历了一些消耗,要想消灭3万罗军也绝非易事。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耍了一个把戏,他弄来几十辆拖拉机,乘暗夜亮着双灯开到罗军前沿(每辆拖拉机后还拖几个雪橇,也都挂上灯),用消声器发出类似坦克的隆隆声。同时苏联人的无线电也乱叫起来,制造出大量坦克将发起进攻的假象。
惊惶失措的斯特内斯库被唬住了,他于当晚11时派人带着白旗进入苏军阵地。半小时后,罗马尼亚军队放下武器,停止了抵抗。至此罗马尼亚第4、第5军主力被歼灭。这是苏联人在此次战争中消灭的第一个轴心国重兵集团。包围圈内的罗军第13、14、5、6步兵师被全歼,仅有罗第15师残部等总计6000人突围。包围圈外德第14、第22装甲师,罗第1装甲师和罗第9步兵师,以及罗第1、第7骑兵师遭受重创。
在战线的东面,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几个集团军也正在向会师地点——卡拉奇挺进。11月22日中午12时20分,第4机械化军的第36机械化旅从东南面逼近卡拉奇,他们和西南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只有20公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这时下达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命令,他让第36机械化旅继续冲向卡拉奇,而该军主力则转向东北,不久之后该军就和德军的一些营级作战单位缠斗到了一起。
其他部队的目标则非常明确——夺取卡拉奇。11月23日晨7时,西南方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6坦克军所属的第19坦克旅和第14摩托化旅开始卡拉奇城发起冲击。激战了几个小时后,10时15分,苏联坦克冲进西北郊。可苏联步兵却被德军猛烈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力所阻挡。
就在这时,该军第157坦克旅也赶到顿河西岸,不等军长罗金下令,他们就以1个摩托化步兵营、1个侦察排和1个工兵排冲过已经结冰的顿河河面,停在西岸高地的坦克则为他们提供火力支援。苏军闯进卡拉奇西南郊,夺取了车站。德军被这突然一击所震撼,慌忙撤离。下午2时,苏联人完全控制住了卡拉奇,还缴获了一些粮食和被服仓库,以及25辆在修的坦克和600辆汽车。保卢斯第6集团军向西退却的道路被彻底切断了。
下午4时,隶属于西南方面军的第4坦克军第45坦克旅和隶属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4机械化军第36机械化旅在卡拉奇附近会师。从这一刻起,德军第6集团军绝大部分兵力和第4装甲集团军第4军,被初步封闭在苏军重兵构
成的大包围中。
11月23日深夜,保卢斯在自己的指挥部召开会议,与会者包括第51军长库尔茨巴赫、第14装甲军军长胡贝、第4军(原隶属第4装甲集团军,11月21日隶属第6集团军)军长耶尼克、第8军军长海茨、第11军军长施特雷克尔。胡贝主张不顾元首的命令坚决突围,库尔茨巴赫强调“突围势在必行”,其他几位军长也同意这一主张。
保卢斯陷入了两难境地,元首要求固守,手下所有的军长都要求突围。他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但他也不能失去部下的支持。当晚9时30分,保卢斯在几位军长的要求下给统帅部发去了一封电报,第二次请求“赋予我完全的行动自由”。他的理由是集团军严重缺乏弹药和粮食,而且西和西南两个方向都没有来得及构筑工事,而那里已经集结了众多苏军突击部队。在电报的末尾,保卢斯还特别强调:军长们都赞成上述意见。
这天晚上所有人都在等待统帅部的消息,而在拉斯滕堡,陆军总长蔡茨勒也正在劝说希特勒允许第6集团军突围。24日凌晨2时,蔡茨勒通知B集团军群司令部,突围命令将在早晨下达,第6集团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但到了上午10时,蔡茨勒说的那道命令还是没有等来。
希特勒不想放弃斯大林格勒,但他必须承认事实。如果他身边所有人都认为应该突围的话,他也不会一意孤行。蔡茨勒后来抱怨说是凯特尔和约德尔主张固守,但这个说法没有人能证实。蔡茨勒还提到过戈林一直支持固守,他的空军可以保障第6集团军的补给。蔡茨勒直接反驳了帝国元帅:空军即便动用所有能调动的运输机、在天气最好的时候,也无法满足第6集团军的最低保障。戈林和蔡茨勒当着希特勒的面争吵了起来,甚至还要动手。
还有一个人主张固守,那就是曼施坦因,只不过他不是主张一直守下去。曼施坦因认为,第6集团军有两条可供突围的路线,一条是突破苏军在卡拉奇的封锁线,渡过顿河径直西撤。这条路线上有强大的苏军,对于缺少弹药的德军来说风险太大。
另一条路线是第6集团军全力向西南方向攻击前进(苏军的兵力薄弱),然后和第4装甲集团军残部会合。但即使突围成功了,该集团军最初还是无法与强有力的陆军主力相会合。而身后的以及顿河西岸的红军将挥军掩杀过来,阻止德军渡河退向西岸。这样一来第6集团军最终依然会在大草原上陷入红军合围,最后至多也只能保证一部分装甲部队逃跑而已。
总之无论采取哪条撤退路线,即便是突围成功,也必然会遭受严重损失,重型装备将全部丧失,部队也都体力严重透支。这将使德军面临另一个可怕的局面:如果苏军从顿河向西掩杀过来,德军拿什么阻挡?
所以曼施坦因的主张是第6集团军先原地固守,等他的顿河集团军群在12月初完成集结后,与第6集团军里应外合,争取重新掌握斯大林格勒地区的主动权,退而求其次则是掩护第6集团军全身而退。
曼施坦因的看法无疑极大增强了希特勒的信心,保卢斯也就只好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在等待统帅部的指令时,给紧张的局势添了一把火,他没有请示保卢斯,命令围攻城北雷诺克的第3摩托化师和第94步兵师后撤。
这次撤退很快演变成了一场灾难:撤退前大量的粮食、大衣、弹药、燃料仓库都被付之一炬,高级军官换上普通士兵的制服准备逃命。随后第3摩托化师和第94步兵师放弃了原有完善坚固的阵地开始退却。可苏联人已经被德军销毁物资的爆炸和火焰所惊醒,很快就展开猛烈的炮火打击,大量德军士兵乱成一团、狼狈不堪。仅此一战,第94步兵师就损失了1000多人。
库尔茨巴赫后来对这次撤退解释为“战术方面的考虑”,更多人则认为他是想逼迫保卢斯甚至是希特勒下令突围。这次事件造成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其一是希特勒反而更坚定了不能轻易撤退的信念,因为那只能造成大量伤亡;其二是希特勒把这起事件的责任归咎于保卢斯的治军不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已经抛弃了保卢斯。
11月24日上午,希特勒最后确定了坚守的决心。并把命令直接下达给保卢斯。希特勒强调第6集团军必须以环形筑垒的防御体系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现有的伏尔加河以及北部前线。第6集团军的补给将通过空运获得。
愤怒的保卢斯把希特勒的命令扔在库尔茨巴赫的面前,质问他应该怎么办?后者也知道自己弄巧成拙,表示服从命令。其实保卢斯有权力处置库尔茨巴赫,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敢开罪个性强硬的部下。
苏军起初搞错了被围德军的数量,他们只知道包围了一个德国重兵集团,规模在8.5万~9万人。11月23日晚,坐镇前线的华西列夫斯基向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发出口头指示,要求在构筑外部包围圈的同时,力求尽快分割消灭德军第6集团军。
11月24日凌晨,华西列夫斯基正式下达命令,并得到了斯大林的认可,苏军各部队则立即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