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保卢斯7:12000人吃饭,1000人战斗
第6集团军迟迟拿不下斯大林格勒,让保卢斯饱受非议。配合他作战的空军第4航空队司令里希特霍芬就曾多次冷嘲热讽。当第6集团军陷入废墟战、近战和分散战时,里希特霍芬批评步兵的战斗素质低,不能趁空袭过后的间隙迅速行动。而当保卢斯抱怨自己的兵力太少时,里希特霍芬嘲讽他手下每个师有12000人吃饭,却只有1000人在前线打仗。
里希特霍芬没有亲身体验残酷的巷战,仍然用过去的经验审视第6集团军的战斗表现,他不知道空袭在斯大林格勒巷战中的效能已经大打折扣。至于说12000人吃饭、1000人打仗也是张口胡说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有必要粗略地介绍一下1942年10月中旬时的战场态势,这样能更理解保卢斯遇到的困境。德军在这段时期已经占领斯大林格勒超过80%的城区,苏军第62集团军控制的地区还剩下两处,一处是由苏军的两个旅在第124旅旅长戈罗霍夫的指挥下坚守在工厂区以北的雷诺克和奥尔洛夫卡;另一处则是第62集团军主力驻守的工厂区,他们还控制着大部分“街垒”工厂、“红十月”工厂以及沿伏尔加河的带状地区。
保卢斯仍然需要用重兵保护两翼,集中在城北进攻苏军第62集团军的主要是库尔茨巴赫指挥的第51军。这个军最多时曾下辖8个师,不过这不代表他的兵力有多强,而是包含了很多已经丧失大部分战力的师。
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保卢斯能投入战斗的兵力正在迅速减少。这里要介绍一下德军的师级部队的编制,以装甲师为例,标准编制是1.6万人,其中非作战人员(包括后勤、运输队、医疗、机关和技术保障人员)约4000人。剩下的1.2万人中,坦克兵、野战炮兵、反坦克炮兵等兵种人数占了一半,剩下的则是包括步兵、战斗工兵和侦察兵(步兵师中这部分比例更高一些)。
也就是说一个师能端起枪,在一线冲锋陷阵的战斗人员只占全师中总兵力的不到40%。第51军各师的战斗人员平均缺编2/3,也就是大约2000人(并非里希特霍芬所说的1000人),所以战斗力已经严重削弱了。
苏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第一个增援到西岸的近卫第13步兵师已经是特例,全师10000人中有近7000人进入到斯大林格勒投入战斗。而第62集团军虽然始终名义上保持着40000人以上的兵力,但大部分都在东岸,在西岸的战斗人员同样少得可怜。
1942年10月19日开始下的雨,让斯大林格勒迎来了难得的平静,整个城市在接下来的几天只有零星的小规模战斗。保卢斯等来了一个好消息,从顿河防线抽出来的第79步兵师开来了2个团6个营(共9000人),这让手上只剩下“虚弱营”“耗尽营”的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又有了生力军。
10月23日,德军集中了4万多人(步兵1.2万人)向“街垒”工厂和“红十月”工厂发动进攻,第79步兵师的两个团(第208团和第212团)则被投入到了“红十月”钢厂。
守在“红十月”工厂第一道防线的是苏军第39步兵师,他们沿着专用铁路线构筑了工事,到处散落的火车车厢则是现成的堡垒。苏军的抵抗虽然激烈,但很快就被德军第79师的强大攻势荡平,随即德军沿着铁路向厂区涌来。
下午3时30分,一小股德军穿过铸造厂冲到了伏尔加河,但这个消息没有及时向上级汇报。几名钢厂工人营的工人跑去给近卫第39步兵师送了信,立刻有50名苏军反扑过来。
在平炉车间,苏军依托几座马丁炉建立了一条临时防线。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候,近卫第117团的军需排(共13个人,包括3名厨师)在那里坚守了三天三夜。
战斗就这样残酷地进行着,德军凭借兵力优势一点一点地蚕食着苏军阵地。支援近卫第39步兵师的工人营最后只剩下24人,已无兵可派的近卫第39师师长古里耶夫只能给他们调去了一名厨师和两名卫生员。而在进攻的第一天,第79步兵师就损失了450名步兵,占全师步兵的1/5。
10月24日,德军第305师不顾伤亡持续进攻,终于占领了“街垒”工厂的中部和西南地区。再向南,苏第193师与德第14装甲师、第54歼击团展开了特别激烈的血战,苏联人虽然以顽强抵抗一度挡住第54歼击团,可是自身损失超过70%,防线逐渐被穿透。一部分德军楔入“街垒”工厂与“红十月”厂之间,代价是第14装甲师第103团只剩下40名步兵,全师还有11辆可用坦克。现在两军几乎扭打在一起,德国空军无法分辨彼此的界限所在。
10月25日,保卢斯致电陆军部,宣布他最迟会在11月10日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10月26日,陆军总长蔡茨勒通报了这个消息,希特勒随即下令:在夺取斯大林格勒后,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要沿伏尔加河南北继续向前挺进。
10月27日,德第79步
兵师继续强攻“红十月”工厂。此前第79师一直用2个步兵团进攻,如今所辖的第3个团也赶到战场。希特勒在10月21日承诺的12辆SIG33型150毫米重自行火炮也运抵斯大林格勒。
当天早晨6时,第79师南翼的第212团遭到苏军的猛烈反击。德军将其阻止,可是自身的进攻也被挫败。在北翼德军新增的第226团在第244、245强击火炮营支援下前进,击退了苏近卫第120团。被寄予厚望的SIG33型150毫米自行火炮的用途是摧毁阻挡德军前进的障碍物,但这些自行火炮因为技术故障等原因,没能发挥作用。
经过一米又一米艰难而又坚决地挪动,德军终于占领了“红十月”工厂西北部,他们的先头部队冲到了距离伏尔加河仅有365米处。苏联步兵已经很少,防线上到处是漏洞。一股德国士兵甚至摸到近卫第39师指挥部,向里面丢手榴弹。崔可夫闻讯后立刻派出自己的警卫连前去救援。随着战斗的深入,近卫第39步兵师和工人们手中的武器则变成了铁铲、斧头。
在北面的“街垒”工厂,德国第305师击溃苏第138、308师各一个团,也逼近了450米外的伏尔加河,可是苏军的拼死抗争也同样没有停止。他们虽然被德军赶出了厂区,却依然坚守在“街垒”厂和伏尔加河之间的建筑和街道,还不断在东岸炮火支援下发动反击。
贴身巷战的激化,使德国空军的威力进一步减弱,损失接连不断。10月29日,苏军高炮部队给了德国空军一次重创,击落了6架轰炸机(5架Ju-87俯冲轰炸机、1架He-111水平轰炸机)和1架攻击机。2天后,里希特霍芬很“大方”地表示愿意让出原本为空军提供物资的部分铁路运力,以全力运输陆军所需要的炮弹,因为德国空军已经不能为陷入近战的陆军提供更多支援了。
10月29日,德军第79步兵师对“红十月”厂区进行分割包围,并试图冲到伏尔加河畔,占领渡口。崔可夫派出了一支可怜的援兵——从医院和机关拼凑来的50个人,还有3辆从战场上拖下来刚修好的坦克。在对岸炮火的掩护下,苏联坦克碾碎了两条战壕和里面的德国士兵。上午7时,德军攻势一度停顿下来。下午4时,德军右翼的第208团接近河岸。入夜后,德军第226团也准备向河岸挺进,但德军的战力也耗尽了,他们在过去两天又损失了350人,支援他们的第14装甲师剩下9辆坦克。在战线的另一端,崔可夫能明显感觉到德军的势头减弱了。
这个时候对岸又给崔可夫送了一支援兵——第45步兵师的两个团和第235坦克旅。10月31日,新锐部队发动了一次反击,措手不及的德军被迫后退。从实际战况上看,这次进攻所取得的战果只不过推进了140米,夺回了“红十月”工厂的4个车间和1个成品仓库。但这次胜利在心理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它清楚地宣告了红军战斗到底的决心。11月1日,德国第79步兵师重振旗鼓,又一次在厂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却被东岸苏军的一阵猛烈炮击给打了回去。
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打了三个半月,第62集团军已经损失了7.8万人,整个方面军的损失则达到17.2万人,其中有11万人是纯减员(阵亡、被俘、失踪)。巷战前第6集团军(7月17日至8月21日)已经损失了4.3万人,巷战开始后到10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又损失了4万人(准确数字是40011人)。
双方统帅都在竭尽全力给前线送去增援部队,崔可夫在巷战期间累计从东岸获得了10个步兵师、2个坦克旅和1个步兵旅,他们以及东岸的庞大炮群保障了崔可夫守住了那些废墟。保卢斯在战役期间也获得了大量援兵,包括从第4装甲集团军调来的2个师,以及从顿河防线调来的4个师。
不管怎样保卢斯要尽快用这些失血过多的部队赢得胜利。11月1日,保卢斯让第24装甲师接管了第79步兵师的任务。次日,德军掀起新一轮攻势,再次试图冲到伏尔加河畔。经过苦战,德军夺取了几座房子,入夜后苏军通过反击又把它们夺回来了。
在北面的雷诺克,自从拖拉机厂被德军攻占后,苏军第124旅和第149旅就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它们身后是伏尔加河,北、西、南则都是德军。德军第16装甲师师长安根是一位空降来的主官,保卢斯要求他用一轮猛烈的攻势肃清雷诺克。
安根信心十足,部下提醒他要在夜间发动进攻,可安根没有采纳。10月15日凌晨4时,第16装甲师向苏军的两个步兵旅展开猛攻。安根想用快速突击把苏联人打个措手不及,于是仅仅进行了3分钟炮击,就把满载步兵的坦克投入了战斗。
安根很快就明白了部下们的良苦用心:快速冲击的德国坦克在苏联反坦克炮和燃烧瓶的攻击下掉头逃回,而得到自行火炮支援的德国第79、第64摩托化步兵团的2个营则在苏联人密集的射击下死伤惨重,他们的自行火炮也被击中燃烧。冲入守军阵地的德军在每一个弹坑和房角遭到抗击,并最终被赶了出去。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