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远东战役之东部战斗:关东军真沦为“武装平民”了吗
在远东战役中,从东北方向突击的远东第2方面军所属红旗第2集团军,以及外贝加尔方面军所属第36集团军并不是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正是关东军司令部判断的东、西两翼。
在西北方向,苏军坦克集群大纵深推进,日寇则收缩兵力向朝鲜撤退,所以并没有发生大的战斗。整个远东战役最激烈的战斗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
苏军在东南方向部署的是梅列茨科夫大将指挥的远东第1方面军。该方面军下辖第5、第25、第35集团军和红旗第1集团军,兵力53万人,配备了197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0619门火炮和迫击炮、516门火箭炮和1137架作战飞机。
此外,远东第1方面军的右翼,还有远东第2方面军所属第15集团军。该集团军装备有164坦克、1433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18门火箭炮。一同交由第15集团军指挥的还有独立第5步兵军和支援地面作战的570架飞机。上述部队兵力合计约70万人。
在梅列茨科夫的当面是喜多诚一指挥的关东军第1方面军,总兵力22万人。方面军下辖第3军(5万人)部署在右翼,担任绥芬河至通化一线防御,既要抵御苏军在边境地区的进攻,还要保证关东军撤退朝鲜的通道,防止苏军从海上登陆;左翼第5军兵力5.5万人,担任同江、佳木斯至绥芬河一线的防御。军直属战斗部队5.5万人,以及6万非战斗人员。
喜多诚一的第1方面军兵力只是苏军的1/3,而且几乎没有坦克部队和反坦克武器,空中支援力量也几乎为零。他手上只有4个重炮联队、2个重炮大队和1个独立重炮中队,共有100多门150毫米的榴弹炮。此外虎头要塞和东宁要塞经过多年的经营,有异常坚固的防御工事。
梅列茨科夫的作战计划是:在中路,以红旗第1集团军、第5 集团军向牡丹江方向实施主攻,然后向南、向西进攻吉林和长春,并分出一部兵力北上攻打哈尔滨。北翼的第35集团军攻击密山、勃利方向;南翼的第25集团军进攻汪清和延吉,并在舰队配合下攻入朝鲜。显然梅列茨科夫采用的是中心突破战术,作战焦点是牡丹江,他要在这里把关东军第1方面军撕裂为两半。
梅列茨科夫右翼友邻远东第2方面军第15集团军的进攻方向则先是佳木斯,进而向西南突击,夺取哈尔滨。
由于连日的降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水位暴涨。在远东第2方面军第15集团军于8月9日转入进攻时,渡河成为头等难题。该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3个坦克旅和1个筑垒地域;临时划归集团军指挥的独立第5步兵军下辖2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集团军司令员马蒙诺夫少将。
在第15集团军当面的日寇是第1方面军直属部队第134师团,兵力仅有1.4万人。该师团是以独立第78旅团为基干扩展而成,于1945年7月才刚刚组建。根据第1方面军喜多诚一的要求,师团主力配置在边境400公里之外的方正(哈尔滨东北方向),在边境地区只留下了少量部队,用于骚扰进攻的苏军。
在战前准备期间,阿穆尔河(即黑龙江)区舰队的8艘浅水重炮艇、11艘炮艇和52艘装甲艇用于配合集团军行动。在肃清江心小岛警戒部队后,第15集团军开始组织渡河。由于架设的门桥每次运输需要4~5个小时,所以输送一个坦克旅就需要花上2~3天。无奈之下,集团军司令员马蒙诺夫只好将先抵达对岸的部队投入进攻。
8月10日晨,第361步兵师抵达对岸的同江。此时日寇同江守军第134师团第367联队第2大队已经撤退到富锦。另一支苏军部队第630步兵师在渡过河后,向抚远进发,遭遇第134师团留守的1个大队抵抗。经过激战,苏军以不到100人的伤亡将日寇击退。但这些小股部队一直和苏军纠缠,直到8月18日才撤到方正与师团主力会合。
第15集团军各部陆续渡过黑龙江,开始向纵深推进。第134师团此时正奉命从佳木斯撤往方正。并提前在苏军进攻佳木斯的沿途留下兵力迟滞苏军。在佳木斯,日寇第134师团主力在撤走前在城内纵火,烧毁了大量民房。由两个大队组成的后卫部队边打边撤,原地坚守的第366联队第2大队在鹤岗地区被苏军包围。
第367联队第2大队从同江西撤到富锦后,被尾随而至的苏军第171坦克旅和1个步兵团围攻。为了肃清富锦地区的日寇守军,扫清主力进攻的后方威胁,第15集团军又调派了2个步兵营准备乘船从富锦北面的黑龙江渡河加入进攻。
8月10日,阿穆尔河区舰队用潜水重炮艇向富锦炮击了30分钟,装甲艇也用火箭炮实施齐射。7时30分,苏联突击部队乘坐装甲艇登陆,但被日军以猛烈还击所阻止。9时,第171坦克旅和第355步兵团的1个营自北突入富锦。经过激烈巷战,中午时分占领城中心地带。但日军一面组织反击,一面退守富锦以南和以东阵地继
续抵抗。12日,苏军没有取得重大进展。8月13日,苏第361步兵师主力加入战斗,于当夜完全占领富锦。日寇余部继续坚守富锦东南的据点,主力则向南撤退与师团主力会合。
8月14日,已经肃清鹤岗大部分守军的苏军第203坦克旅和第34步兵师南下逼近佳木斯。在松花江的莲花渡口附近遭遇日寇“松花部队”的阻击。
松花部队共有2000多人,是以第134师团少量骨干并招募当地日侨和朝鲜人组建的部队。在苏军到达前,第134师团和佳木斯宪兵部队已经撤离。松花部队奉命掩护3万侨民沿铁路向哈尔滨撤退。其中1个中队被派往渡口铁路桥,但这种民兵性质的部队根本无法抵挡住苏军坦克部队的冲击,很快就丢掉阵地撤往佳木斯,苏军趁势进入到佳木斯北郊。
在佳木斯城内驻守的松花部队抵挡住了这一路苏军的进攻,苏军被密集火力和湍急的河水所阻。在松花江南岸,苏军第361步兵师和第171坦克旅各一部也从富锦地区开始向佳木斯方向挺进,但他们同样遭到松花部队的阻击,一个坦克排甚至遭到包围,险些被歼灭。
8月15日,沿松花江西进的阿穆尔河区舰队进至佳木斯河段,他们沿途发现日寇已经撤退。第15集团军司令部立即命令舰队集中所有船只搭载步兵从水路向佳木斯攻击。8月15日,2个步兵营在佳木斯东北40公里处登陆。河区舰队所属的炮兵则计划驶入佳木斯城江面,为北岸的苏军提供炮火支援,准备向佳木斯发动总攻。
此时在佳木斯城内的守军并不多,主力早已经在几天前就撤往方正县。日寇原本在松花江上也有一支河区舰队,被称作“江上军”,拥有10艘炮舰和配合作战的3个海军陆战队(团级)。但其骨干人员已经被调回国内,用于“本土决战”,而留守人员的大多数是伪满官兵,根本就不打算和苏军作战,所以日寇没有给他们安排作战任务(怕他们投敌)。
在苏军逼近佳木斯时,“江上军”果然战场“投敌”,他们将舰船横在松花江面上,阻止日侨从水路撤往哈尔滨。
在饶河方向,苏军独立第5军于8月9日渡过乌苏里江向饶河发起进攻。这一路苏军的进展同样艰难,泥泞的道路是阻挡苏军坦克和车辆快速推进的最大障碍,而日寇的守备部队因为兵力太少并没有给独立第5步兵军造成多大困难。8月14日,独立第5步兵军进至宝清。至8月15日,该军正向佳木斯以南的饶河推进。
到目前为止,苏军远东第2方面军和外贝加尔方面军左翼的进展都十分有限。第36集团军被阻止在海拉尔和博克图;红旗第2集团军被牵制在嫩江和孙吴,这两个集团军距离计划夺取的齐齐哈尔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第15集团军仍然滞留在佳木斯,他们距离计划夺取的目标哈尔滨还有几百公里的距离。
在进攻方向上,苏军采用的是多路齐头并进的策略,这与苏军在东线战场后期的第聂伯河右岸战役很相似。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影响,加上日寇在重点路线上构筑的坚固要塞,苏军进展缓慢,这跟印象中远东战役摧枯拉朽般的进攻相去甚远。
梅列茨科夫指挥的远东第1方面军在战前部署在所谓“滨海地区”,其主要进攻方向是牡丹江。方面军中路和右翼下辖红旗第1集团军、第5集团军和第35集团军共21个步兵师,装备了127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313门火炮和迫击炮。
防守这一方向的是清水规矩指挥的日寇第1方面军的第5军,下辖第124、第126、第135师团和1个边境守备队,兵力5万人。其第124和第125师团是1945年2月刚刚组建的师团,第135师团更是在7月才组建完成。这些后期组建的部队装备极差,甚至连轻武器都没有配齐。
8月8日深夜,第5军边境部队就听到隆隆的飞机轰鸣声。凌晨时分,边境各阵地遭到苏军炮火的袭击,战斗由此拉开。当苏军发动进攻时,第5军高级将领正在牡丹江召开军事会议。得知苏军发动进攻后,前线指挥官立即返回部队。由于日寇在边境地区只保留了少量部队,所以苏军的突袭也并没有给日寇造成太大的损失。只是虎头要塞指挥官因为苏军迅速包围了该要塞,他没能返回到要塞掌握部队。
在绥芬河,因为地形相对开阔,而且没有河流阻隔,克雷洛夫指挥的苏军第5集团军一开始就能够展开集团军全部的4军12个步兵师和5个坦克旅的兵力,还包括大量炮兵部队。
其当面的日寇是第5军第124师团,该师团辖3个联队和5个炮兵中队,主力部署在边境40~50公里的穆棱。在前沿阵地观月台,日寇守军是2个大队,兵力不足1000人。苏军在这里投入的是第72军,以2个步兵师为第1梯队,2个师为第2梯队,支援步兵进攻的是恐怖的8个炮兵旅的炮火。在5公里的进攻正面,苏军的攻势如排山倒海一般,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全部打死日寇守军一个大队。另一个大队则坚守观月台以南的天长山阵地。苏军用2个师将其包围,主力继续向西突击。
在第5集团